面对行业内卷、资本收紧新周期,储能企业正在批量扎堆港股IPO。2024年下半年以来,宁德时代、海辰储能、思格新能源、南都电源、双登集团、正力新能等多家储能企业进击港股,港股上市成为2025年储能行业的重要战略选择。高工储能据此提出简单五问,希冀揭秘储能企业扎堆港股IPO的来龙去脉以及行业影响。

首页 > 储能 > 储能电池 > 综合 > 市场 > 正文

“五问”储能企业扎堆港股IPO

2025-04-28 18:38 来源:高工储能 

面对行业内卷、资本收紧新周期,储能企业正在批量扎堆港股IPO。

2024年下半年以来,宁德时代、海辰储能、思格新能源、南都电源、双登集团、正力新能等多家储能企业进击港股,港股上市成为2025年储能行业的重要战略选择。

高工储能据此提出简单五问,希冀揭秘储能企业扎堆港股IPO的来龙去脉以及行业影响。

问1:为何港股成为储能企业“第二资本主场”?

2023年后,光伏、锂电等行业因产能过剩导致业绩承压,A股对新能源企业IPO审核趋严,部分企业转向港股。

2024年“国九条”政策强化盈利要求,储能企业因普遍亏损或客户集中度过高难以达标,如正力新能等A股IPO折戟后转战港股。

港交所审查较宽松,允许未盈利企业通过18A、18C等特殊章节上市。中港资本市场协同政策加速企业港股上市流程,如审批周期短(如宁德时代港股IPO备案仅25天)。

港股对长期技术投入容忍度高,如储能研发费用率普遍低于5%等,估值体系更关注市场份额而非短期利润。

问2:港股上市对储能企业的战略意义有哪些?

聚焦技术与产能布局成为众多储能企业涌入港股的重要目的,大都用于海外建厂、技术研发及全球化销售网络铺设。比如宁德时代拟募资40亿美元投向欧洲及东南亚产能,双登集团拟建东南亚锂电工厂。

其次,缓解财务压力与优化结构也是港股上市的重要目的之一。 南都电源、海辰储能等或将通过港股融资降低负债率。尤其,储能领域一些政府补贴依赖型企业需通过上市增强造血能力。

而全球化融资与品牌升级需求也是储能企业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港股国际化平台可吸引主权基金、跨国投行等全球资本,助力企业规避欧美贸易壁垒。通过港股上市提升国际信用,如海辰储能美国工厂、宁德时代欧洲基地均依赖港股募资支持。

问3:谁在涌入港股赛道?

一方面,比亚迪、宁德时代、南都电源等A股企业相继再战港股市场。

2025年3月,比亚迪完成全球汽车行业近10年最大规模的H股闪电配售,发行1.298亿股新股,募资435亿港元(约合56亿美元),主要用于技术研发、海外产能扩张及国际业务布局。

宁德时代于2025年2月递交港股IPO申请,拟募资40亿美元(约合313亿港元),但近期传闻可能延期至五一假期后。重点投向欧洲(德国、匈牙利工厂)、东南亚(印尼项目)等海外产能扩张。目前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预计发行不超过2.2亿股,有望成港股近年最大IPO之一。

南都电源于2025年4月23日宣布筹划H股上市,旨在推进全球化战略,但面临业绩亏损和行业竞争压力。

A股企业可能共同面临技术迭代与全球化竞争压力,港股平台成为其突破资金与技术瓶颈的核心路径。

另一方面,海辰储能、双登集团、思格新能源等未上市企业纷纷从A股赛道转战港股。

海辰储能于2025年3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用于提升产能、研发及海外扩张。同在3月,双登集团转战港股,募资重点投向东南亚锂电产能及研发中心。思格新能源于2025年2月递交港股申请,募资方向在于加速模块化产品量产,拓展非洲、拉美新兴市场。

港股上市或将成为在A股受阻等的进一步突围关键,比如短期不盈利的企业或将选择港股上市渠道。

问4:港股上市背后的潜在风险与挑战有哪些?

港股流动性较弱,企业估值普遍低于A股。例如,A股对新兴产业溢价更高,而港股更关注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仍是最大的政治黑天鹅。4 月 18 日摩根大通告知了部分计划认购宁德时代港股股票的机构投资者,原定于 4 月最后一周至五月初的 IPO,被推迟到五一假期之后。虽然短期看,美国众议院 4 月 17 日的呼吁信并非正式的法律文件,对宁德时代的港股上市进程阻碍有限。但仍不容忽视政治因素对储能产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虽包容未盈利企业,但更看重成长性与全球化叙事。若企业无法持续证明技术壁垒或市场份额,可能遭遇估值折价。

问5:港股上市会成为储能行业未来趋势吗?

港股上市正逐渐成为储能企业融资的重要选择,尤其对于具有全球化战略和迫切资金需求的企业而言,这一趋势在2025年愈发显著。

港股对盈利要求相对宽松,允许未盈利或亏损企业上市,尤其适合处于行业调整期或成长期的储能企业。港股作为国际资本平台,有助于企业吸引全球长线资金,提升品牌影响力。宁德时代、晶澳科技等企业明确表示,港股融资将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和全球业务网络建设。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未来A股与港股互补或将成为趋势,部分企业可能选择“A+H”双平台融资,兼顾国内政策红利与国际资本。其次,随着欧洲资本市场对新能源关注度提升,储能企业或逐步拓展海外上市路径,比如瑞士发行GDR。

港股上市短期内将成为储能行业的重要趋势,尤其在行业整合和技术升级阶段。但长期来看,企业需根据自身战略、盈利能力和市场定位选择融资路径,港股并非唯一选项。对于依赖国内市场或技术尚未成熟的企业,A股或私募融资可能更合适。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