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获悉,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核销功能已在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正式上线。用户可登录系统查询所持有的绿证状态,并按照实际绿色电力消费情况核销相关绿证。
这一功能的落地,进一步完善了绿证从核发、交易、应用到核销的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确保绿证的使用更加规范、透明,为推动绿色电力消费体系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新动能。
实现绿证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按照国际通行概念,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的“电子身份证”。绿证核销机制相当于将电力与“身份证号码”绑定,电量与环境属性在应用端实现聚合,确保了身份证不被他人“盗刷”。
作为确保可再生能源绿色环境属性唯一性的重要环节,核销功能的上线填补了绿证交易的最后一块“拼图”,确保每一张绿证“有始有终”。
“核销功能的推出正式构建完成绿证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体系,并与国际绿证通用规则衔接。”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依托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对超过有效期、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完成减排量核查和登记的绿证、已声明(认证)完成绿色电力消费,以及已注销绿证账户内的绿证予以核销。
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将对绿证进行按月监测,在有效期截止前3个月向绿证持有方发送临期提醒,并在绿证超过有效期后自动核销。对于深远海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项目,如果企业选择了参与CCER市场,在完成减排量核查和登记后,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将根据生态环境部共享的信息核销对应的绿证,并向社会公开信息,避免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从绿证和CCER重复获益。上述两类绿证被核销后,其环境权益由全社会共同享有。对于已声明(认证)完成绿色电力消费的绿证核销后,环境权益归绿证持有人所有。绿证核销完成后,绿证首页会明确标注“已核销”状态,并在信息表中注明核销原因,确保每一张绿证的“来去轨迹”清晰可查。
“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不仅提升了绿证的规范性,更让环境权益的归属和使用更加精准,为研究核算不同应用场景中扣除绿证的修正电网排放因子,推动绿证与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机制衔接奠定基础。”上述负责人表示。
让绿色电力消费更便捷
绿证核销功能的上线,直观清晰地展示了用能主体绿色电力消费的具体场景和数据,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权威证明。
据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声明或认证绿色电力消费的绿证核销后,持有方可在提交申请的交易平台或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中生成核销信息表,核销信息表主要包含持有方名称、核销绿证数量、具体应用场景、消费地点及绿色电力消费年月等信息,可通过扫描溯源二维码查询并下载所核销绿证的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类型、所在地、环境权益归属地等信息。
打开核销信息表,记者发现这份绿色电力消费“明细账”以17项多维度数据详细记录了每一项绿证信息——它来自哪个省份地区的风电场或光伏电站,电量于几年几月生产,最终在哪个场景核销等,让持有方对绿证从核发到交易、再到核销的完整流转轨迹一目了然。
同时,为了更好服务用能主体多样化的绿色电力消费需求,核销信息表中的“核销场景”支持个性化填报,以满足经营主体对于各类核销信息声明的需求。
核销信息表是用能主体用于证明绿色电力消费的载体。“有了核销信息表,用能主体可以更加准确、具体地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绿色电力消费信息,也进一步强化了绿证的唯一性。”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更好衔接能耗双控等政策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百问百答(2025年版)》,绿证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证明绿色电力消费和核算绿色电力消费量。
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核销的绿证中,既有证明电池生产、办公场所、数据机柜等工商业场景的绿色用能,也有不少居民将其应用于日常用电、交通出行等场景证明,以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在核算绿色电力消费量方面,核销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更好支撑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政策的执行,进一步强化了绿证基础性政策工具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核销要求用户购买绿证时可选择环境权益归属地,绿证应在持有方确定的环境权益归属地内开展核销,不得跨省核销。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获悉,这一规定紧密围绕国内政策需求设计,便于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精准掌握辖区内绿证核发、交易及核销数据,为制定科学的鼓励或调控政策提供支撑。
“这一规定强化了绿证在核算绿色电力消费中的功能,为‘双碳’目标下能源治理与政策落地奠定基础,为地方政府考核能耗双控、重点企业落实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提供了可靠依据。”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记者获悉,后续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也将上线绿证核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