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储能事故频发,储能安全成为业内关注焦点。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储能政策调整,储能正在逐步从“建而不用”困境、步入规模化调度应用,其运营效果愈加受到重视。
组串式储能的卓越安全性,契合了市场对高品质储能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尤其凭借其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和价值,也满足了储能市场价值导向。为此,组串式储能开始逐渐替代传统集中式架构并成为各大企业的主流选择。
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5)期间,特变电工新能源隆重推出了400kW大功率组串式PCS,它可以适配300Ah-600Ah主流大容量电芯、5MWh-6.9MWh各种规模的直流侧系统,成为新一代储能变流器突破典范。
这款产品背后设计逻辑是什么?作为深耕储能PCS领域的领军企业,特变电工新能源面对业内日益激烈的价格战与不同电芯容量带来的新挑战,将如何进行战略布局抢占市场先机?本次展会期间,北极星储能网与特变电工新能源PCS产品线产品总监李鹏飞进行了对话,深入剖析组串式储能技术路线选择逻辑、开发优势与产品价值。

北极星:特变电工作为一直深耕储能PCS的企业代表,您如何看待组串式PCS与集中式PCS的技术路线之争?
李鹏飞:针对集中式和组串式储能方案技术路线之争,主要从产品特性去讲。两种产品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能够带来不同的价值。
集中式产品对于电芯适配灵活度会更高,功率范围也更大,对电池一致性要求较高,当电池存在容量差异或特性不一致时,对于集中式场景下直流侧电池汇集后、或充放电结束后的自均衡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热失效风险。但从适配角度来看,集中式产品能够兼容很多电芯方案。对于以电力电子产品开发技术为核心的这公司来说,集中式产品的开发周期会短很多,而组串式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在应对电芯的技术迭代以及规格的变化。
不过,组串式产品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和控制,可以通过单簇管理实现电池充放电深度优化,提高电芯的循环寿命。而且组串式由于高频化的产品设计,电网适应性会更强。从长期的经济性来看,它能够带给客户较高的收益。从电站实测角度看,组串式能够比集中式提高8%的充放电量优势。
北极星:我们也了解到,组串式的单簇管理形式,势必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在当前储能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特变电工有怎么样的应对方式呢?
李鹏飞:首先,关于储能初始投资成本的问题,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看。投资一个储能电站,不仅要看初始投资成本,更要看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成本,也就是LCOS。如果只看前端的初始投资,在发改委136号文(《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发布之前,从储能市场的处境来看,我们实际上能够理解这种以价格取向的市场趋势。但是在136号文颁布之后,政策层面已经从以前的价格导向转化成价值导向。
组串式PCS虽然初始成本较集中式PCS高20%,但它能从全生命周期给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它可以延长约3年电池寿命和降低约6.5%LCOS,可以在1.5-2年内平衡初始投资成本差异,那么以后带给客户的就是完整的收益。当然现有的计算方式还是基于136号文电价政策之前的电价差来核算。136号文后市场差异还是有待去观察的。
其次,从价格和产品技术路线来说,我们应该思考去怎样弥合现有的价格差距。第一是供应链,特变电工新能源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是基于大功率、高频化、组串式的电力电子产品技术为核心优势的企业,我们2024年组串式逆变器出货量能达到35GW,现有产品的技术方案完全可以打通覆盖各类功率、电压范围。比如300kW的组串式逆变器和215kW的储能变流器,我们从产品的设计上把方案完全打通,实现物料的平台化,以此来弥合部分产品方案的成本差距。
另外,从全生命周期的LCOS来说,我们可以给客户带来更高的收益。最后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我们也可以给新型电力系统带来附加价值,。在应对一些宽频震荡、弱网黑启动相关的应用场景需求时,我们的构网型的组串式产品的方案能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
以上三个方面来弥补现有组串式和集中式之间的价格差异。当然,还有最核心的点在于,随着组串式储能PCS产品功率密度提升,其总体的成本也是在下降。今年北京储能展期间,特变电工新能源重磅发布了400kW+的组串式储能变流器产品,就是要拿组串式PCS跟集中式PCS产品成本PK,我们有信心、也有实力可以获得市场的认可。
北极星:从储能直流侧来说,现在500+Ah、600+Ah的电芯越来越多,那PCS在匹配过程中,是否会有面临新的挑战?
李鹏飞:大电芯的发展对于PCS来说有两大挑战和影响。大电芯的引入势必会推动整体储能系统成本的下降,但是也带来一些风险。比如电芯的容量的增高,需要匹配更大容量以及更高功率密度的产品,但是在功率密度提升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储能变流器可靠性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
另外在储能系统集成层面来说,我们了解到很多直流侧厂家推出的电芯规格其实是不统一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314Ah电芯统一整个电芯市场的时间线,其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电芯没有统一之前,储能变流器产品势必要考虑各家电芯兼容性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单个储能变流器产品成本下降趋势。前期我们尽可能把产品规格定得范围宽一些,当电芯的规格明确或标准化之后,我们再针对差异化的电芯做一部分降容或成本优化,来满足现有市场状态。

北极星:此次特变电工新能源推出的430大功率组串式变流器,有怎样的设计逻辑?它是为了应对哪些场景需求?
李鹏飞:首先从需求角度讲,现有大功率组串式储能PCS产品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技术端、可靠性,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最后也要关注产品的成本。我们这款组串式储能变流器产品,也是基于现有的这些挑战,以及大电芯以成本为导向的大功率化、高功率密度化的产品发展趋势,最终定义设计出来的。
我们定义产品的核心优势以及亮点可以简要概括为四个点。第一个就是组串式带来的LCOS的优势。与此同时,我们也提高了产品的效能,例如400kW+的储能变流器采用的液冷方案,可以降低产品总体的待机损耗及散热相关损耗的投入,来提高整体效率。另外,我们还有独到的控制逻辑或控制算法,尽可能提高我们产品的转换效率,最终给到客户更低的LCOS。
第二个在于可靠性。其实储能PCS在整个储能系统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但是从客户对于整个储能系统的用户体验来说,其影响程度占比又很重。所以我们产品设计端,应该要把产品的可靠性做高,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本优势。
第三,在电网适应性方面,特变电工独到的混合同步控制技术、暂态限流的控制技术、构网相关的控制技术,可令我们的储能变流器具备更优越的性能,以满足构网的控制算法需求。最后才是成本方面,我们努力把功率密度做大、产品的尺寸做小,推动产品成本下降,为客户带来更好的系统解决方案。
本次展会期间,除了适配各规格电芯的400kW组串式储能变流器之外,特变电工新能源还带来了6.25MWh交直流一体机产品,这也正是满足大型储能市场化发展趋势的重要突破。未来,特变电工将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储能产品的效能和竞争力,在更多应用场景发挥组串式PCS全周期竞争优势,给储能行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