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量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特点,其增速常常与经济增速走势一致。但近年全国用电量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增速6.8%;全国GDP1349084亿元,增速5.0%。同期,浙江省全社会用电量6780亿千瓦时,增长9.5%;浙江GDP90131亿元,增速5.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评论 > 正文

浙江丨为什么用电量增速远超GDP增速

2025-03-27 08:08 来源:浙电e家 作者: 张正华等

用电量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特点,其增速常常与经济增速走势一致。但近年全国用电量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增速6.8%;全国GDP1349084亿元,增速5.0%。

同期,浙江省全社会用电量6780亿千瓦时,增长9.5%;浙江GDP90131亿元,增速5.5%。

为什么用电量增速远超GDP增速?是短期波动,还是已形成趋势性走势?

关于电力弹性系数

解答这个问题前,先普及一个名词:电力弹性系数。

电力弹性系数是特定时间段内用电量年均增长率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的比值,亦称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电力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关系的一项综合指标,能帮助分析电力需求增长是否与经济增长相匹配。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有不同数值。这一系数的变化不仅与电力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有关,还与科学技术水平、经济结构、资源状况、产品结构、装备和管理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有关。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大体可归纳为系数数值等于1、大于1和小于1三种趋向。

以全国电力弹性系数为例,2024年全国电力弹性系数为1.36,浙江则达到1.72。

实际上,自1991年有记录以来,浙江省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于波动,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1991-2000年,GDP增速略快于用电量增速,弹性系数维持在0.8左右。2000年因产业结构调整,用电量增速快速增长,约为GDP增速的两倍。此后随着GDP增速加快和用电量增速放缓,2004-2020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直维持在1附近,其中2014年与2015年因用电增速突然减小,弹性系数跌至0.2左右。2021年起,浙江省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因用电量增速加快,重回1以上。

为何电力弹性系数居高不下?

“针对近年来电力弹性系数持续攀高的现象,我们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和走访座谈,并通过指标透视,剖析其中产生的原因。” 国网浙江经研院规划中心能源经济研究室专家朱宇豪表示。

供大于求导致增产不增值

朱宇豪表示,浙江制造业仍处于扩张阶段,生产扩大推高用电需求,但由于“内卷”普遍存在,造成增产不增利,创造的GDP有限,导致电力弹性系数进一步增大。

分析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浙江60%的制造业行业规模指数呈上涨趋势,其中,电气机械、金属、橡塑、纺织四行业年均上涨约16%、9%、10%、1%;与之相反,58%的制造业行业收益指数呈下降趋势,上述四行业年均下降4%、2%、3%、6%。

北京经世万方杭州分公司经理石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后,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管控,对电力电量有重要依赖的各个行业都在加快增加产能,但同期国内需求并没有显著增加,社会面整体供大于求,导致价格出现明显下降。这种价格因素传导在增加值上,使得GDP增速受到影响。据了解,该公司主要开展全球经济贸易数据库分析等业务,并为能源行业提供能源经济分析、电力供需分析。

“2020年前国内消费增速基本上维持在8%~9%的增速,2024年这一增速为4%~5%,价格因此受到影响。”石清解释,“导致行业产品出厂价格上,特别是链条、电池、正负极材料等机械装备类行业,根据供应协议,价格是逐年下降的,影响了产值。”

产业转型催生新的用电大户

在浙江产业转型过程中,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动能澎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逐渐成为新的用能大户。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电池、集成电路、光伏组件等制造呈现高电耗特征。“行业中太阳能晶体硅电池和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企业,这些新能源材料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国网浙江信通公司能源大数据服务中心数据运营分析室谢裕清认为。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新三样”相关行业用电量99.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增速高达32.69%,净增电量25亿千瓦时,但转化为GDP非常有限。

随着人工智能,5G等行业兴起,2024年浙江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为17.4%,同时GDP增速为13.6%。

此外,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也在加快。至今年2月,浙江省已建成算力规模56.5EFLOPS(EFLOPS:每秒一百京次浮点运算)。据测算,单张算力芯片耗电约0.7千瓦时/小时,一个人工智能模型训练需耗费数万张芯片,用电超1万千瓦时/小时。按照每EFLOPS年耗电8亿—9亿千瓦时计算,相应电力需求将达到450亿千瓦时。虽然Deepseek可实现单位计算任务能耗较传统稠密模型下降超50%,以显著低于OpenAI的算力消耗实现相当效果,但这种技术跃迁预计将同步触发“杰文斯悖论”。(杰文斯悖论是指:当技术进步提高了效率,资源消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激增。例如,瓦特改良蒸汽机让煤炭燃烧更加高效,但结果却是煤炭需求飙升。)能源消耗总量或将突破线性增长模式,形成“效率提升-应用扩张-能耗跃升”的闭环。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第三产业用电增速为1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受数据中心等新技术影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经济效益还未完全体现在GDP增速上。”国网浙江信通公司能源大数据服务中心技术支撑室张韬认为。

居民用电驱动用电快速增长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居民用电。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城乡居民用电量达到1026亿千瓦时,净增1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5%,占全社会直接用电量15.14%,对全社会用电增速贡献值达到2.04%,但对GDP增速贡献值很低,拉开了用电量和GDP增速差,可以说,居民用电量快速增长是形成两者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

“2024年大范围、长时间、极端热天气,导致浙江居民用电量剧增,加之人口规模增加、电气化水平的提升,共同推动浙江居民用电量增速大幅跑赢GDP增速。”石清表示。

与此同时,浙江数字化转型和电能替代持续推进,单位产品电耗提高现象普遍存在,进一步推高电力需求。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电能替代电量17.4亿千瓦时,更多高炉被电炉所替代,更多人工作业被机器作业替代,从用煤、用气到用电,从人力到电力,能源使用形态变化导致电量增加,即便考虑电能替代过程中生产效率提升因素,也并不能完全填补电量增速与产值增速之间的差距。

“2024年浙江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净增超过20亿千瓦时,这部分原本由燃油承担的能源消耗转为电力承担后,同样未能有效转化为GDP增长。”石清表示。

GDP和电量增速差会进一步拉大?

1862年法国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C Juglar)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首次提出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被称为“朱格拉周期”。

朱格拉周期以设备更新换代引发的资本投资增长为主要驱动因素,平均周期长度为8至10年。

在中国,每一轮朱格拉周期的触发点往往是事件性冲击后的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朱格拉周期分别为1981年(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试行),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001年(加入WTO)和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刺激计划)。

2024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问题,以及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引发新一轮朱格拉周期。通过分析过往周期用电量增速和GDP增速可以发现,朱格拉周期开始时用电量增速会快速增加且超过GDP增速,并维持一段时间后用电量增速会下降,而GDP增速维持稳定直至下一个朱格拉周期开始。

2025年从年初开始新一轮的以旧换新消费补贴,以三产的消费需求倒逼二产制造业设备投资和生产,制造业用电量会维持高增速用以生产消费品。由于用电量为经济的先行指标,GDP增速会较用电量增速滞后,因此预计接下来几年用电量和GDP增速差将被进一步拉开。

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力推进设备更新,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浙江省范围内,杭州“六小龙”效应持续发酵,AI、数据中心等行业仍在蓝海,设备投资将不断上升,带来新型技术革命或将延续用电量高增长三年以上。

与此同时,气温气象导致居民用电需求大幅波动,电动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新的用电增长极,给电量增长规律带来变数。

近年来,受气温气象影响,居民用电量增速波动较大,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贡献最高为2022年的3个百分点。电动汽车方面,2024年,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4%。战兴产业及天气导致用电需求增加,在推动用电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预计近几年电力弹性系数仍将维持高位,而5-10年后用电量增速与GDP增速差距将逐渐减小,但受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仍将维持在略高于1的水平。”朱宇豪表示。

朱宇豪认为,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能源电力行业应承担更多担当作为。目前,国网浙江电力积极支持风光等新能源并网,继续提高并完成“十四五”规划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这有助于提升GDP的绿色水平。同时,持续推进电能替代,推进制造领域、交通领域、居民生活领域的电代煤、电代油,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比重,推动全省电气化水平向高向优转变。

(作者:融媒体中心 张正华 经研院 邱文欣 信通公司 章九鼎)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