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批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行业。
2025年,进入创业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群拥有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开始求变,于AI。
01.拥抱AI
李想说,只盯初级自动驾驶成为不了万亿市值企业,但AI可以。2030年,李想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所以理想同学独立上线了。
从座舱智能助理,变成人工智能助手,可以搭载在车之外的智能设备上,用户在其它生活场景下也能与理想同学产生连接。
这是理想转型人工智能企业的第一步。
在其愿景中,人工智能会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增强我的能力”,辅助完成L3级别自动驾驶;第二阶段,“成为我的助手”,独立完成“我”发出的指令,到L4级别的自动驾驶;第三阶段,升级为“硅基家人”,不需要指令,可以自行承担家庭角色。
李想认为,势必会到来。
在节奏上,理想同学独立之后。2025年,理想要在空间智能领域成为行业第一,语言智能、大语言模型方面进入前三。
然后,把语言模型和空间智能结合成一个更大的VLA模型。
到全面Agent(可以自主理解、规划决策、调用工具并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体)及L4自动驾驶阶段,再根据能力、组织、资源来调整具体战略。
理想关于AI发展规划的初步逻辑已经理顺,并且每年一半以上的研发投入在人工智能上。
小鹏也不例外,在最新的内部信中,何小鹏认为,未来10年将是AI的时代。
在过去的十年,小鹏对AI技术坚定投入,已经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成本优势。
其坚定认为,AI的发展浪潮势必会比移动互联网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未来10年,小鹏要打造“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实现产品、商业、组织和全球化全方位领先。
2025年,将是小鹏AI体系技术车型落地的元年。
蔚来在2024年创新科技日上,发布了基于AI核心底层能力打造的全新Banyan 3智能系统。
基于此打造的NOMI,目前已经可以协助停车,找车位,守卫停车期间的安全,一键维保等多项“助手”角色。不仅是车内的交互,还有车外环境的指引。
和小鹏、理想一样,蔚来坚定认为,一个成功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一定是一家成功的AI公司。
无论是行动上还是伟大愿景,造车新势力,坚定拥抱AI。
汽车行业的第二波浪潮要来了吗?
02.AI 会改写汽车行业吗?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用机器解放了双手。
那如今车企试图用人工智能解放四肢、眼睛甚至大脑的操作,会不会掀起新一轮的革命浪潮。
汽车行业的某些底层逻辑,会不会被重新改写?
如果要思考这一点,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互联网造车企业进来的这一波,汽车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互联网造车潮起于2014年,第一批互联网创业成功者进入,历经4年左右的探索,迎来中国电动化浪潮。
相较于传统主机厂,在新能源车发展初期,严格按照燃油车开发周期,从概念设计、工程开发、再到原型车制造以及最后的量产测试,依赖测试和工程设计方案,周期通常在3-4年左右。
但是造车新势力进入之后,“软件定义汽车”被放大,周期直接被压缩至1-2年。
软件定义下的汽车,可以和硬件解耦,硬件趋向于标准化、平台化、通用化,通过预埋和软件更新来实现整车功能的迭代。
在此逻辑下,打造通用的硬件平台,不同的车型可以共用同一套软件系统。不需要每一款车重新开发,软件工程师甚至可以在一个完全虚拟化的环境里开发各种车型的不同功能。
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层面,软硬件的适配程度和协同开发,很大程度上都在缩减开发周期。
这是电动化时代,拥有互联网背景的造车新势力带来的巨大冲击。
与此同步的,是整个汽车行业关于营销模式的转变。
与传统的经销模式不同,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造车企业,没有传统车企大体量经销商资源的积累,前期产能跟不上也无法大批量交付,选择以线上发布会的形式在前端造势、宣传,后端逐步以展示中心的形式将车送到消费者面前。
车企不再是低头造车,还要面向消费者,吸引其目光。
这一模式也被比亚迪等一众车企采用,目前北上广深及众多二三线城市商场B1B2,基本上都有主流车企的车型展示中心。
在造车新势力的带动下,车企高层开始面向消费者。
小米、华为等企业进入后,“消费者感受”被进一步放大,企业高层从KOL等角色升级为KOS、KOC,营销模式也发生新的改变。
从上至下的“硬销”模式已经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对车端的改变是,车逐渐开始有了消费品属性。叠加更多比如防晒、休憩、娱乐等附加功能。
相较于燃油车时代,互联网基因被造车新势力带入汽车领域之后,整个行业的确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如今这一波车企又全面拥抱AI,会不会再次掀起新的浪潮?
按照李想对人工智能的畅想:第一阶段,实现对人的辅助;第二阶段,执行人给出的指令;第三阶段,主动帮人承担部分“家庭责任”。
于车企而言,彼时AI作为工具,要与车进行结合,但又不仅仅只应用在车这单一物件上,车企也不再只是车企。
基于第一阶段来看,目前AI在产品研发和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与服务等等环节均有所尝试。
以制造端为例,AI最直观的效果就是产线的高精度、高效率生产,代替人工,减少误差。自动化产线和AI视觉检测系统目前是整个行业都在做的方向,还有研发过程中的模拟仿真、AI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的AI监测。
AI,其实已经进入汽车行业。
但能否如李想相信的那样,汽车将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
变数很多,但想象空间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