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作为社会生活节奏的调节器,对电力系统尤其是直调负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这些特定时期,民众的生活习惯、商业运营节奏以及工业生产活动都会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对电力负荷的总量和时段分布产生复杂而微妙的调整。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节假日对直调负荷动态的影响,通过整合历史数据、分析负荷特性、评估供需平衡的转变,揭示隐藏在节假日表象之下的电力负荷行为的变化规律。
(来源:微信公众号“兰木达电力现货”作者:曹智宏)
法定节假日负荷分析
为减少光伏出力对负荷变动的影响,数据选取2021-2024年全天平均直调负荷和凌晨(0:00-6:00)光伏未出力时段的直调负荷进行分析,并将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min-max法)来剔除量纲影响,最终数据范围处于[ 0 , 1 ]。横坐标中负值代表节假日前几天,如“-1”代表节假日前1天;正值代表节假日第几天,如“1”代表节假日第一天;带有“+”正值代表节假日后第几天,如“+1”代表节假日后第一天。
1
春节负荷变动情况
春节假期,通常持续约七天,此阶段正处于冬末春初之时,光伏出力较为平稳,全天平均负荷与凌晨时分负荷变化水平趋同,负荷呈现抛物线型负荷曲线,节前第7天负荷开始逐渐下降,春节第2-3天下降至谷底,随后开始上升,节后第6天恢复正常负荷水平。主要原因为春节前一周左右企业就开始逐步减少生产计划,负荷提前下降,同时节后恢复生产需要约一周的启动时间,一周后负荷恢复正常水平。

图1 电力现货价格信号与与负荷特性相关性
2
清明节负荷变动情况
清明节假期普遍为每年4月上旬的连续三天(2023年清明节假期为一天),恰逢春季时节,光照条件优越,故全天平均负荷与凌晨负荷的变化差异较大,但整体呈现抛物线型负荷曲线。自假期首日起,电力负荷便呈现出递减态势,继而在假期的第二日与第三日达到谷值,随着假期结束,负荷稳步上升,通常在假期结束后的第二天,负荷回归至一个相对常态且稳定的水平。

3
劳动节负荷变动情况
劳动节假期为期五天,恰逢5月上旬,此时期自然光照条件优越,全天负荷与凌晨负荷变化水平偏差较大,但变化趋势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自假日第一天起,随着工业生产活动的暂停与居民生活习惯的调整,电力负荷开始逐步下滑。这一趋势在假期的中间段,即第三、四天达到最低点,随着假期接近尾声,第五天电力负荷逐渐回升。节后第二天,电力负荷基本恢复到节前的正常水平。

4
端午节负荷变动情况
在六月为期三天的端午小长假中,全天平均负荷与凌晨平均负荷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呈现出逐渐上升态势,并未受到节假日因素影响而降低,主要由于端午时节,天气通常较为炎热,高温天气直接导致制冷负荷增加,尤其是午后至傍晚的用电高峰时段,负荷水平可能不降反升。

5
中秋节负荷变动情况
中秋节,通常落在九月,其假期时长依据年份不同而设定在2至3天之间。由于某些年份的中秋节与国庆长假相连,本部分仅分析独立于国庆节之外的中秋节假期情景。
电力负荷曲线在中秋节期间展现出典型的抛物线形态,未在节前显现出预期的下降趋势。自节日首日起负荷逐渐降低,至第二日到达最低点,随后于第三天起开始回升,这一回升趋势延续至节后首两日,最终电力负荷平稳过渡至常规水平。这一过程说明中秋节期间负荷调整的短暂性以及恢复常态的速度较快,仅在节假日期间呈现显著的负荷变动。

6
国庆节负荷变动情况
在国庆7天长假期间,电力负荷的变化呈现出抛物线性特征。具体而言,从假期前第四天起,电力负荷开始显著下降,这一趋势在假期前的几天内表现得尤为剧烈。这种下降趋势可能与企业和工业活动的减少有关,因为人们开始准备假期,减少了工作和生产活动。
假期的第一天或第二天,电力负荷达到最低点,这通常是由于大多数企业的放假,以及人们外出旅游或返乡,导致电力负荷进一步降低。随后,随着假期的结束,电力负荷开始逐渐上升。在节后第二天左右,电力负荷恢复至正常水平,这表明人们陆续返回工作岗位,生产和生活活动逐步恢复,电力负荷也随之增加。

总结
通过对历年的电力负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节假日期间山东省的电力负荷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趋势性特征。除端午节外,春节、清明节、劳动节、中秋节和国庆节这五个节假日的负荷均表现出抛物线型的变化模式,即在节前逐渐下降,节日第一至二天达到最低点,随后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端午节则受到高温天气影响,负荷并未出现明显下降。根据以上规律,可进一步提升节假日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并且用于指导交易,如在端午节期间,负荷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对于发电主体而言,可减少中长期持仓量以博取现货高价;而针对国庆节期间,预测10月1-2日负荷将会处于假期最低水平,现货电价下行的风险较高,发电主体需增加中长期合约量来锁定收益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