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电力行业正主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落实“双碳”目标,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和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来源:微信公众号“能见”作者:李洋)11月8日,酝酿近20年中国首部《能源法》正式通过,强调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电源电网协同建设,推进电网基

首页 > 火电 > 火电产业 > 报道 > 正文

两天连续发言 舒印彪在两场大会上分别说了什么?

2024-11-11 17:34 来源:能见 作者: 李洋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正主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落实“双碳”目标,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和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见” 作者:李洋)

11月8日,酝酿近20年中国首部《能源法》正式通过,强调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电源电网协同建设,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能源法》紧扣"双碳"目标,提出了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目标。法律的实施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法律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在11月7日、11月8日的两场行业大会上连续发声,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公开输出建设性洞察。舒印彪深耕能源电力领域40年,在能源电力发展战略、电力系统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深厚造诣影响了许多电力从业者。

11月8日,在由河北省工信厅、沧州市政府主办,远景科技集团和沧州市工信局承办的 “零碳能源与绿色工业创新论坛”上,舒印彪给出了应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挑战的对策。

舒印彪认为,中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已取得卓越成效,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供应体系,并形成全国大电网互联格局。与此同时,面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三大挑战:电力电量平衡、安全稳定、经济性,要加速发展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再电气化,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并完善储能、碳足迹管理等体系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舒印彪在11月7日举办的“2024世界储能大会”上强调了储能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对安全高效储能提出了迫切要求,应更好发挥储能的支撑保障作用。

新型电力系统面临三大技术经济性挑战

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经达到了12.5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的比重超过40%。与此同时,电网资源优化配置等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国市场化的交易电量达到5.7万亿千瓦时,达到全社会用电量的61%。

在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碳达峰将是一个用电量增量巨大的“增量达峰”进程。而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科学合理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至关重要。

舒印彪指出:“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深度低碳(零碳)的电力系统,路径是能源生产侧逐步由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能源消费侧逐步提高电气化率。”

具体来看,就是要经历碳达峰阶段(从目前到2030年)、快速降碳阶段(2031-2050年)、碳中和阶段(2051-2060年)三个阶段。

要实现好以上三个阶段,在这个建设过程当中将面临三大技术经济挑战:

一是电力电量平衡问题。从可控的电源跟踪变化的用电负荷单向平衡模式,转变为源荷双随机、源网荷储多主体互动的复杂平衡模式。

目前,对气候气象和新能源出力特性耦合机理尚缺乏认识,现有的系统调节机制和调峰能力无法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带来的平衡问题。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着新能源区域性连续多日低出力的自然特性。

二是安全稳定问题。新能源惯量小,且其运行在最大功率追踪的模式时,不具备上调的调频能力,频率支撑能力大幅下降。

新能源机组动态无功支撑能力较常规电源弱,且新能源发电逐级升压接入电网,与主网的电气距离是常规机组的2-3倍,降低了系统的电压稳定水平。

三是经济性问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资源技术经济耦合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技术的成熟度及商业化应用将决定转型成本,需要科学选择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路径,确保电力供应的可获得、可持续、可支付。

政策和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对转型的经济性产生重大影响。传统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市场设计理论已不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理论基础和交易规则需要重构。

储能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电力保供和系统稳定两大安全挑战,一方面新能源发电受气候变化和气候条件影响大,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特点,对于电力实施平衡和可靠供应保障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电力系统逐步呈现出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抗扰动能力和调节能力显著下降,电力系统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亟待提升。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所需要的重点方向与关键技术上,舒印彪总结了七点:一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二是煤电要发展灵活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三是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四是科学规划建设储能体系;五是大力推进再电气化;六是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七是加强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其中,在科学规划建设储能体系中,舒印彪强调:“不同类型储能都各有特色,要构建总量充裕、结构合理、成本最优的储能体系。”

安全高效储能在源网荷侧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电源侧,储能与新能源相结合,可以平移风光发电的功率波动,提升新能源并网的友好型和多能互补协调运行的可靠性,促进海上风电等集中式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外送和分布式新能源的就地消纳。在电网侧,储能可以发挥电网所需求的调光、调频、调压、黑启动等功能,提升电网的韧性和安全稳定水平。在负荷侧,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并网所带来的负荷低谷,储能也将成为提升电能质量、系统灵活调节的重要方式。

我国储能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并网容量快速提升,截至2023年底投运储能容量达到了8233万KW,其中抽水蓄能5094万KW,占比61.9%,投运规模居世界首位。新型储能3139万KW,占比38.1%,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全年新增2260万KW/4870万KWh。

他提出五点建议,政府牵头组织电网企业根据新能源的资源禀赋特点,调节需求,网价结构和负荷特性等,预测并及时向社会发布储能的配置需求,以市场手段引导各类主体的投资建设;提升储能与电网的协调互动能力,完善储能市场机制;加强关键技术创新,提升储能安全性,经济性,循环寿命转换效率等关键技术指标;进一步加快健全新型储能体系标准体系的建设,重点推进安全检测质量环保回收利用等标准的研制;建立碳足迹的管理体系,加强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标准认证体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