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储能前沿技术大会主论坛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汇聚国内外8位院士及行业顶尖专家,聚焦新型储能关键材料、储能系统安全保护、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氢能发展战略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

首页 > 储能 > 储能应用 > 电网侧 > 市场 > 正文

第八届储能前沿技术大会在京召开,院士专家共话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未来

2025-04-29 09:22 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作者: CNESA

2025年4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储能前沿技术大会主论坛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汇聚国内外8位院士及行业顶尖专家,聚焦新型储能关键材料、储能系统安全保护、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氢能发展战略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主持。

黄学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开幕致辞:储能产业迈向万亿级市场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在致辞中指出,储能不仅是能源转型的“稳定器”,更是能源产业升级的“新引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技术。面对储能领域在材料端、装备端、系统端面临的前沿技术挑战,呼吁以“储能大科学装置+企业联合实验室”为载体,打通“基础研究-中试验证-工程放大”的全链条,让实验室的“星星之火”燃成产业化的“燎原之势”。提出在电化学高安全、物理储能低成本、氢能和储热规模化的科技创新之路上携手并进,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中国科技工作者力量。

陈海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

主题报告:前沿技术与战略思考

杨裕生院士:氢能应转向液态燃料与增程式技术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提出,氢能储运成本高、安全性不足,应探索绿氢转化为液态燃料的路径。他重点推荐绿氢与煤化工耦合生产甲醇的技术,指出该技术可大幅降低碳排放,同时推动增程式电动车与绿色甲醇结合,实现交通领域节能降碳。此外,他提出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直接合成甲醇的创新设想,呼吁加强液态燃料规模化生产。

杨裕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苏萍院士:氢能需多元发展,聚焦场景耦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强调,氢能发展需从“纯氢经济”转向“泛氢经济”。他指出,中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仍需突破。未来应聚焦西部氢电耦合示范、百兆瓦级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等场景,推动氢能与煤化工、重卡运输深度融合。

彭苏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孙世刚院士:电化学技术驱动氢能全链条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从电化学视角剖析氢能产业链,提出电解水制氢需突破催化剂活性与选择性难题,储氢环节应关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高效催化路径。针对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滞后问题,他呼吁加快催化剂国产化进程,并透露国内已有企业正与丰田合作推进催化剂认证。

孙世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

赵天寿院士:液流电池成本突破关键在电流密度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指出,液流电池凭借本征安全、寿命长等优势,是长时储能的理想选择。其团队通过多尺度电极结构优化与机器学习辅助设计,将电流密度提升至400mA/cm²,推动液流电池度电成本显著下降。他强调,风光发电规模化需配套长时储能技术,液流电池市场潜力巨大。

赵天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

舒印彪院士:新型储能需向系统友好型演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系统阐释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需求,提出储能发展正从“政策驱动”转向“需求驱动”,构网型储能与长时储能成重点方向。他建议完善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健全碳足迹核算体系,并加强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中国储能技术全球话语权。

舒印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

丁玉龙院士:热能储能被低估,市场规模可比肩电化学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储能研究中心主任丁玉龙披露,全球热能存储装机约在400GWh,规模与抽水蓄能、锂电池三分天下。他提出热能存储在工业脱碳中作用关键,例如钢铁行业现有约270GWh储热容量,未来可通过耦合液态空气储能等技术,大幅度提升合成氨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基础工业低碳转型。

丁玉龙,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储能研究中心主任

李斌教授:锂电安全需多维保护技术协同

天津大学副校长李斌聚焦储能系统安全,介绍了锂离子储能系统保护技术的最新成果——“从直流侧到交流侧的全局保护技术体系”。他指出,传统锂电安全保护手段主要聚焦于局部故障识别,难以有效应对系统间耦合性故障及复杂故障链挑战。针对这些技术瓶颈,其团队提出的“全局视角保护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针对电池内短路开发灵敏可靠的故障辨识技术;面向直流侧外短路开发快速辨识原理及功能复用的断路器;针对交流侧故障提出控保协同的继电保护新原理,形成多维协同防护机制。

李斌,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温兆银院士:全固态电池突破依赖材料与界面创新

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温兆银研究员指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面临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工程放大困难等挑战。其团队聚焦氧化物体系在钨钽共掺杂LLZT电解质、多孔氧化物电解质连续网络+原位聚合物的复合电解质、20μm级固态电解质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温兆银,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杨勇教授:析锂检测需动态追踪三阶段演化

厦门大学杨勇教授提出,析锂危害需区分“炎症”与“癌症”阶段,少量析锂加速老化,大量析锂引发热失控。其团队开发动态电化学阻抗谱与原位膨胀监测技术,可精准识别析锂起始点与形貌演变,结合脉冲修复策略,为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新思路。

杨勇,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

黄学杰研究员:磷酸铁锂正极加锂材料与胶体电池技术突破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研究员指出:磷酸铁锂凭借高安全低成本性能已成为炙手可热的锂电材料。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研发了磷酸铁锂正极加锂材料,实现电池容量提升、倍率性能增强及循环寿命延长,电解液原位聚合技术解决静置储能电池的电解液分层问题,提升了电池的日历寿命和安全性能。

黄学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现平研究员:铁基超导线材迈入高场应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张现平研究员展示了铁基超导线材最新进展,其团队制备的超导线材在10T磁场下临界电流密度达4.5x105A/cm²,传输性能比肩商用钇钡铜氧(YBCO)材料。基于百米级线材研制的铁基高场内插线圈在20T高背景场下产生了1T以上的磁场,未来有望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高能加速器、超导储能等强磁场领域。

张现平,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

李文副主任:压缩空气储能迈向300MW级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李文介绍,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陈海生研究员带领下,研究团队突破多级压缩/膨胀、高效蓄热等核心技术,建成全球最大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系统效率达72%,造价较百兆瓦级下降30%。张家口百兆瓦项目首次采用人工硐室储气,为规模化推广提供范例。

李文,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副主任

论坛最后,黄学杰研究员总结指出,储能技术需兼顾安全、成本与性能,产学研合作是突破瓶颈的关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储能产业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未来需加强标准建设、场景探索与国际化布局,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原标题:第八届储能前沿技术大会在京召开,院士专家共话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未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