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统揽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洞察国内外能源发展大势,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系统阐述了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路径和基本要求,指明了我国能源发展的前进方向。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

首页 > 火电 > 火电产业 > 报告 > 正文

能源高质量发展十年成就报告——能源供给篇

2024-07-05 16:53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 齐正平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统揽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洞察国内外能源发展大势,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系统阐述了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路径和基本要求,指明了我国能源发展的前进方向。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能源战线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持之以恒推动能源转型变革,积极推进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和变革性实践,相继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推动能源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有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是发展的刻度,更是奋进的脚步。由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编写的《能源高质量发展十年成就报告》,系统总结分析了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我国能源发展总体脉络,展现了能源发展辉煌历程。报告以能源领域“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主线,分为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科技、能源体制改革、能源国际合作五个篇章,回望我国能源发展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将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中能传媒研究院”公众号将陆续推出《能源高质量发展十年成就报告》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02

能源供给篇

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齐正平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十年来,能源行业始终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我国能源供需保持总体平衡、价格总体稳定,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增强

十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能源供给革命,统筹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取得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新成效,以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能源生产稳居世界首位

十年来,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2013年的35.9亿吨标准煤增长至2023年的48.3亿吨标准煤,增长超过三分之一,能源生产总量稳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给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有力保障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分品种看,2023年,原煤产量47.1亿吨,“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煤炭产能6亿吨/年左右,2020至2023年期间年均原煤产量增长4.5%。

原油产量2.09亿吨,这是我国原油产量连续5年实现增长,国内原油2亿吨长期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

天然气产量2324.3亿立方米,这是我国天然气产量连续7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重要增长极。

全国全口径累计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自2014年底历史性突破1千瓦/人后,在2023年首次历史性突破2千瓦/人,达到2.1千瓦/人。

发电量超过9.46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球的三成左右。

(二)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

十年来,我国能源生产从以煤炭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新能源装机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40%,是美国、欧盟和印度三个国家(地区)之和。

从2016年开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50%,2023年达到85%,成为我国新增电力装机的主体。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5亿千瓦、达到15.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达到10.5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达到34%,超过三分之一。具体来看,水电(含抽水蓄能)4.2亿千瓦、风电4.4亿千瓦、太阳能发电6.1亿千瓦,分别连续19年、14年、9年稳居世界第一,分别约占全球的30%、43%、42%。

此外,新型储能加快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是此前历年总和的2.6倍,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三)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年来,我国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累计装机容量从2013年的12.57亿千瓦增长到2023年底的29.2亿千瓦,超过了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发电装机容量之和;投运的特高压输电通道从7条发展到38条,电压等级、输送容量、输送距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初步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局面,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累计建成加氢站已有400余座,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规模持续扩大、网络加快完善,截至2023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859.6万台、同比增长65%,全国共有6328个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占服务区总数的95%,北京、上海、河北、安徽等15个省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全部具备充电能力。国内油气管道初步形成“全国一张网”,管网规模超18万千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初步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

(四)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日益健全

十年来,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能源产业体系。水电方面,三峡水电站和白鹤滩水电站的单机容量分别达到7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标志着中国在水电机组制造和大坝建设上的水平位居全球之首。核电方面,已成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大型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主要技术和安全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风电和光伏技术的转换效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80%,风力发电机、轮毂、机架等主要部件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超过70%。煤炭方面,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薄煤层综合开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世界首套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设备、智能化矿用岩巷全断面组合式盾构机掘进装备成功投运。

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显著

十年来,能源行业围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切实加强立法、规划和政策等方面保障工作。经过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从小到大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能源保供贡献了新力量,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方案。

(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我国新能源运行质量好,实现高水平消纳利用,成为能源保供的重要力量。自2020年以来,我国风电光伏连续3年新增装机超过1亿千瓦,其中2023年新增2.9亿千瓦,约占全球风电光伏新增装机的63%。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7.3%,全国光伏平均利用率98%,新能源发电量不断增加,占比稳步提高,在能源电力保供中的作用不断凸显。

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1.4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8%,高于13%的全球平均水平。风电和光伏开发成本十年来分别下降了60%和80%,风电平均度电成本降至0.26元、光伏度电平均成本降至0.31元,实现平价上网。制氢技术形成自身优势,海洋能技术也正在积极探索。

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强,已建成先进完备、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全产业链体系。除满足国内需求外,我国风电光伏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能源产业中心。全球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和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大部分是由我国生产制造。产业发展壮大,带动了一大批新能源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亮点。

(二)风电发电量稳步增加

十年来,我国风电行业实现从有补贴到无补贴、从陆上到海上、从小风机到大风机的突破。截至2023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4134万千瓦,2023年,我国风电发电量8858.7亿千瓦时。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发电量稳步增加,并网装机容量已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目前,风电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正向主体能源方向迈进。

我国风电机组向着大型化方向加速发展,2022年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6.7兆瓦高原山地风机成功吊装,叶轮直径达到了191米,成功刷新了世界高原山地风机建设纪录。当前,我国风电不仅具备兆瓦级风电整机自主研发能力,而且形成了完整的风电装备产业制造链。此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显著提高。我国从早期的整机进口到如今风机及其他部件,包括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等核心部件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配套。

(三)光伏跃升为我国第二大装机电源

十年来,我国光伏发电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分布式、集中式再到大基地、海上光伏全面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6.1亿千瓦,2023年,我国光伏全年发电量5841.5亿千瓦时。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目前,光伏发电超过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装机电源,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21%。

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和消费国,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0%。

(四)水电规模与技术全球领先

十年来,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我国水电累计装机4.22亿千瓦,全国共有水电站8600余座,其中2200余座为大型水电站。2023年,我国水电总发电量达12858.5亿千瓦时。到2023年底,全国在运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已达到5064万千瓦,核准在建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1.58亿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

我国水电装机规模的日益壮大,带动水电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全产业链体系强劲发展,我国水电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海外70%以上的水电建设市场份额。

(五)核电产业取得长足进步

2023年,我国在建核电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新开工核电机组5台,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949亿元,创近5年最高水平。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303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和总装机容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23年,我国成功新增两台商运核电机组,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数量达到55台,额定装机容量达到5703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法国。

我国核电安全运行持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我国有33台机组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的综合指数中达到满分,这个指数反映了核电机组在发电能力、安全性能等方面的综合水平,我国核电机组的满分比例高于美国、俄罗斯等主要核电国家。

(六)生物质能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秸秆年生产量超8亿吨,农林废弃物超10亿吨,有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基础。截至2023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4414万千瓦,约占全球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的29.43%。生物质发电之外,生物质能利用也正朝着非电利用的方向发展。截至2023年,我国生物天然气产量约5亿立方米,占全球生物天然气产量5.6%;生物燃料乙醇产量340万吨,约占全球生物燃料乙醇产量的3.82%;生物柴油产量220万吨,约占全球生物柴油产量的3.93%。此外,生物质制可再生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相关项目也处在规划建设中。

三、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十年来,煤炭行业在能源保供中积极发挥“压舱石”作用,全力以赴做好煤炭增产保供工作,为全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作出重要贡献。

(一)煤炭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也决定了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全国原煤产量分别于2021年、2022年跃上41亿吨、45亿吨台阶,2023年达到47.1亿吨,较2013年39.7亿吨增长了约19%;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保持在六成以上。

(二)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化

十年来,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持续优化,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体。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其中,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山西、蒙西、蒙东、陕北和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煤炭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协同发展持续深化,煤矿先进产能加快释放,煤炭输送通道体系日益完备,全国煤炭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从地区来看,煤炭产能继续向中、西部地区集中。2023年,原煤产量超亿吨的省(区)共有7个,原煤产量41.8亿吨,占全国的88.7%。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达38.3亿吨,占全国的81.3%。新疆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疆煤外运”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新增长极。鄂尔多斯、榆林原煤产量分别突破6亿吨、8亿吨大关,两市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30.2%。

(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速推进

十年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全国原煤入洗率由56%提高到70%以上,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由62%提高到79.3%,土地复垦率由42%提高到57.8%,煤矸石及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装机由2950万千瓦提升到4300万千瓦;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占比达94%左右;大型煤炭企业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由17.1千克标煤/吨下降到9.7千克标煤/吨。

智能开采成为煤炭行业发展的新主题。十年来,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纵深推进新阶段。我国智能化煤矿572处,智能化产能达19.4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能的40%左右。截至2024年4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2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154个。

四、油气增储上产取得系列突破

我国油气行业全面实施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不断挖掘勘探开发潜力,大力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管网集输、互联互通水平,油气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增储上产成效显著,为保障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油气生产供应能力持续提升

2023年,我国原油产量2.09亿吨,连续5年保持增长,较2018年大幅增产超1900万吨。海洋原油大幅上产成为关键增量,产量突破6200万吨,连续4年占全国石油增产量的60%以上。页岩油勘探开发稳步推进,新疆吉木萨尔、大庆古龙、胜利济阳3个国家级示范区及庆城页岩油田加快建设,苏北溱潼凹陷多井型试验取得商业突破,页岩油产量突破400万吨,再创新高。陆上深层—超深层勘探开发持续获得重大发现,高效建成多个深层大油田,2023年产量1180万吨,我国已成为全球陆上6000米以深超深层油气领域引领者。

2023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2324.3亿立方米,连续7年保持百亿立方米增产的势头。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三大盆地是增产主阵地,2018年以来增产量占全国天然气总增产量的70%。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突破96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产量的43%,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重要增长极。其中,致密气夯实鄂尔多斯、四川两大资源阵地,产量稳步增长,全年产量超600亿立方米;页岩气新区新领域获重要发现,中深层生产基地不断巩固,深层持续突破,全年产量250亿立方米;煤层气稳步推进中浅层滚动勘探开发,深层实现重大突破,全年生产煤层气超110亿立方米。

2023年,我国炼油能力升至9.36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一。全国千万吨级炼厂由上年的35家增至36家,产业集中度与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全年我国原油加工量73477.8万吨,创历史新高。

海外油气资源进口多元稳定。灵活利用国际市场发挥进口补充调节作用,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加强,与重点国家能源务实合作持续深化。2018年以来,我国原油、天然气对外采买度分别稳定在70%和40%左右的水平。

表 2018-2023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及对外采买度图片

3.png

注:①表观消费量=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生产量+净进口量;由公示可计算出2018-2022年原油表观消费量、2018-2022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

②对外依存度=净进口量/表观消费量。

③气态天然气与LNG加总。

④*为当年进口量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

(二)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围绕重点盆地、重点区块、重点领域,加大风险勘探力度,加强非常规油气勘探,获得了多个重要发现。全国油气勘查新增探明储量保持高位水平,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连续4年稳定在12亿吨以上,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合计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立方米以上。

2023年渤海南部发现全球最大太古界变质岩渤中26-6油田,渤海湾负向潜山钻获最高日产油气325吨、33万立方米,累计探明和控制地质储量超2亿吨油当量。

(三)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快推进

油气长输管道是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千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其中原油管道2.8万千米,成品油管道3.2万千米,天然气管道12万千米。中俄东线、西气东输一线、川气东送一线、青宁管道、苏皖管道5条天然气主干管道在江苏境内全面实现互联互通,每年转供能力达75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我国规划新建管道2万千米以上。2021年以来,累计开工建设项目超170个,新建项目焊接里程超1万千米,建成具备投产条件管道里程11300千米,天然气管道里程增长21%,互联互通转供能力增长57%。

五、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十年来,能源发展不断优化开发利用布局,发挥能源富集地区战略安全支撑作用,加大能源就近开发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项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给百姓带来便利和实惠。

(一)农村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和规划先后印发,为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框架和政策支撑,经过多年发展,农村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农村电网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农网改造升级是重要的民生工程。2016年启动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2016年至2017年聚力完成了“三大工程”,2018—2020年落实完成了“三区三州”和抵边村寨两大农网改造升级攻坚3年行动计划。经过十年发展,如今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

农业领域用能绿色化态势显现,农业生物质资源燃料化利用率不断提高。十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赋能传统农业,光伏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催生出一系列“新能源+农业”项目。

(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十年来,我国建立可再生能源多元供能体系,按照集中开发和分散发展并举的原则,大力发展多能互补。通过将农村新能源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融合,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新能源﹢乡村旅游”“光伏﹢现代农业”“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新模式,推动生态经济循环发展。

通过深入推进乡村农业光伏产业、农业生物质能利用、农村电气化改造、“光伏+”综合利用、乡村微管网、微电网建设等重点任务,不仅解决了农村地区能源供应的问题,还能够促进农村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农村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习研究员王文君对本篇撰写亦有贡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