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28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益国发布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
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规模已突破15亿kW大关,同比增长24.9%,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中占比接近40%。太阳能发电、风电装机跃升为我国第二、第三大电源。人均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kW。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95万亿kW·h。同比增长8.3%,占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的32%,超过欧盟27国全社会用电量的总和。
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多项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投产运行;大兆瓦级风电机组、高效光伏组件的研发制造能力显著提升;储能、氢能等新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
张益国指出,已纳入规划和储备的抽水蓄能站点资源总量约8.23亿kW/50亿kW·h。随着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和中小型抽水蓄能选点规划工作的深入,抽水蓄能资源量还将滚动调整。
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突破5000万kW。2023年,新增投产抽水蓄能515万kW,西北区域抽水蓄能投产实现零的突破。年度核准抽水蓄能电站49座,总容量6343万kW/4.0亿kw·h。
我国抽水蓄能发展呈现以下工程特点:在建项目机组呈现高水头、大单机容量趋势;水库大坝以面板堆石坝为主,100m级高坝占比逐渐增加;输水系统立面长斜井布置方案应用增加,能充分发挥输水线路相对较短、水头损失相对较小的优势;硬岩掘进机(TBM)施工技术应用范围逐步增大。
在抽水蓄能利用方面,全国总体以“两抽两发”运行模式为主,抽发电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7.9%,抽水启动次数同比增长18.2%,发电启动次数同比增长10.0%,助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华北等区域午间抽水消纳新能源需求已经显著高于夜间抽水填谷需求;全年共7090台次参与调频,抽水调相工况旋转备用达2216台次,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系统灵活调节需求。
张益国指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新增装机2260万kW/4870万k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261%;年底累计装机达3139万kW/6687万kWh。新能源配建储能、独立和共享储能、用户侧工商业储能等,开发模式不断丰富。
新型储能发展呈现出以下工程特点:磷酸铁锂仍是电化学储能电池的主要类型;电化学储能用储能变流器以集中式为主,部分采用组串式、高压级联式;压缩空气储能非补燃式技术已成为主流,储气库以天然盐穴为主,各项关键设备已经实现完全自主化生产。
在新型储能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电站质量和安全总体可控,但随着新品牌新产品大量涌入,部分电化学储能设备和工程质量仍存在隐患;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施工管理有待规范。
新型储能在技术利用方面,单体规模和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300Ah以上锂离子电池加速替代280Ah产品;磷酸铁锂的电芯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转换效率普遍提高至85%,循环寿命基本在6000次以上;构网型储能技术在多地开展试验示范。
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步伐加快。可再生能源制氢总产能达7.8万吨/年,同比增长123%。绿氢制备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并向商业化快速迈进。绿氢制备成本降幅明显,碱性电解槽设备成本同比下降约16%,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设备同比下降约11%。
2023年,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双江口、叶巴滩、玛尔挡等常规水电站建设持续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总规模再上新台阶;太阳能、风电项目建设持续较快增长,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项目呈现基地化趋势,光伏治沙、盐光互补等工程取得成效,海上风电建设呈现集群化趋势;生物质能新建和在建规模趋于稳定;新型储能项目仍以电化学为主,压缩空气储能开始从示范向商业化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