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浙江2024年电力市场化方案尚在征求意见阶段。相信各类意见会积极洽谈,最终达成符合浙江利益、推动改革进步的最终结果。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文/武魏楠)
近日,浙江省相关部门发布《2024年浙江省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和《关于做好 2024年度浙江省电力市场化交易相关工作的通知》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2024年浙江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相关细节进行了界定。
《能源》杂志注意到,2024年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中,删除了“根据《浙江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浙政发〔2017〕39 号)文件精神”的相关表述。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相关文件不再具有相应的效力。
零售侧的单一价格
有关征求意见稿,最大争议来自交易组织章节中的电力零售交易。根据文件,“售电公司与零售用户签订购售电合同,约定单一价格。电网企业与代理购电用户签订代理购电合同。”
而根据2023年的方案,“售电公司与零售用户签订购售电合同,分别约定尖峰、高峰和低谷时段的分时价格。”
有售电公司相关人士表示,2023年的分时价格方案也存在不足之处。“发电侧基本会按照统一比例进行尖峰谷电量销售,所以在零售端,有时候会出现某一时段的电量不足的情况。”有浙江售电公司负责人告诉《能源》杂志记者,“但2024年的方案目前看起来更加难以接受。”
售电公司介绍说,在实际操作中,当售电公司与用户以单一价格完成签约之后,电网还会按照分时电价向用户收取电费。而电网与售电公司之间的结算,是以单一价格来结算的。因此在“电网与售电公司”和“电网与用户”之间,必然有可能会存在资金不平衡的问题。
“目前来看,所有的资金不平衡问题,是由电网公司进行内部统筹。总的来说,峰段用电量会更多,暂时还不存在电网公司贴钱的问题。”上述售电公司人士说,“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并不太符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用户的签约价格与实际缴费价格并不一致,已经让售电公司或者说零售合约的存在陷入尴尬境地。

封顶:预警还是限制?
除规定零售合同约定单一价格外,征求意见稿对电力零售交易还全新设计了零售套餐封顶及风险预警机制。
根据文件,所谓“零售套餐封顶及风险预警机制”即:对基础套餐未选择封顶选项进行预警,若发生未选择封顶选项触发预警,设置24小时冷静期,交易平台同步生成带有水印、二维码的《风险告知书》,电力用户与售电公司需打印签订后扫描上传或线上电子签章后上传;24小时冷静期内,可重新选择套餐类型及相关条款。
仅从上述文字来看,“零售套餐封顶及风险预警机制”的设定是为了保障用户免受高电价的风险。不过相关文件还规定了“为确保零售交易价格在合理区间,零售套餐封顶价格条款上浮系数暂定xx%,并视市场运营情况定期调整、公布。”
也就是说对于零售价格的上限,进行了明确规定,而这也就是售电公司仅有的“利润空间”。
“这限价不合理。”上述售电公司人士说,“也就是说我们提前和用户达成的价格协议完全没有用,最后都要看年度价格的高低才知道最终的零售端价格。某种意义上说,售电公司也就没有意义了。”
也有售电公司表示,按市场均价计算零售限价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并非所有的售电公司都能够在批发市场以均价签约,一旦批发价格高出均价,也就意味着售电公司会亏损。“这还要考虑各类不同的售电公司本身存在一定的运营成本。”
目前浙江2024年电力市场化方案尚在征求意见阶段。相信各类意见会积极洽谈,最终达成符合浙江利益、推动改革进步的最终结果。
自2015年电力市场改革以来,售电市场是改革起步最早、推进程度最深的改革领域之一。在改革初期,售电市场鱼龙混杂、规则不完善,出现了大量售电乱象,影响了市场稳定和营商环境。
售电市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牵扯政府部门、各类企业市场主体,涉及问题深、推动难度大。唯有积极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化建设,才能让劣质售电公司被市场和用户自动淘汰,还市场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