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综合能源,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能源技术,把多种能源资源转化为冷热电气等综合能源服务,满足用户的综合能源需求。综合能源系统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以复杂网络形式来实现各类能源技术耦合集成和供需协同的多能互补系统。
——赵英汝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
2023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SNEC第八届(2023)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英汝教授带来题为《智慧综合能源—技术、应用、挑战》的演讲。

以下为北极星储能网整理的演讲重点:
赵英汝教授表示,智慧综合能源服务同储能一样,瞄准的都是能源电力行业现在面临的一些痛点和难点,包括碳减排感觉难,能源系统协同运行难,就是现在供应侧和需求侧还是比较脱节的。那么,从多能耦合理论与循环系统、集成建模优化算法,还有综合评价与决策按三个层次进行突破,依托多能互补系统实现能源电力体系的节能减碳、降本增效,便是这个系统主要的功能和要实现的目标。
首先,关键技术层面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负荷预测。大致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建筑能耗分析软件来做机理预测法;二是基于历史负荷数据做负荷的数据驱动法,三是考虑人作为用能的终端载体,不同时刻处在不同的空间当中的耗能设备,中间的交互所导致的能耗。
第二,根据负荷的数据以做系统的设计。从产能技术、储能技术和终端节能技术当中依托模型和算法做技术的选择和容量配置,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设计系统架构和各种系统之间的组合和耦合的方式筛选最合适的技术组合在一起,满足终端用户的负荷需求。
第三,结合实际的案例做优化决策。结合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满足最终的解决方案差异化的需求,来确定优化模型的目标。
其次,在智慧综合能源应用上。赵英汝教授分享了在应用场景不同时做的实际案例,以及从学术科研的角度提出了难点,比如怎样开发适应多种应用场景等问题。并且她表示,针对不同特点的应用场景,还是需要结合各种各样的建模方法,还有长短期的储能技术、跨部门多技术的联动建模、仿真优化耦合建模等等方法,来实现综合方案的最优。
最后,是智慧综合能源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是来自数据的挑战。数据的质量、可得性、样本的数量、时效性都会对模型预测的结果产生很大的结果。
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应用层面。智慧综合能源大脑提供的综合解决方案,怎么跟城市规划和建筑节能相结合,如何应对日趋频发的极端天气及灾害等等都是这个领域存在的难点和痛点。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审核,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