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LPG(液化石油气)市场消费需求动能不足,房地产和大型基建项目推动力不强,丙烷脱氢等LPG深加工项目整体盈利情况欠佳。未来,我国仍有超过1000万吨的LPG深加工产能陆续建成投产,远期需求走势存在不确定性。”中远海运大连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元庆日前在首届(2022)中国LPG产业峰会上表示。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LPG产业链和供应链需要稳固基础盘、整合优化并提升LPG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开拓国内外双循环的新产业模式,助力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及低碳转型。
■■我国是LPG最活跃市场
目前,在建油增化大背景下,LPG的烯烃和烷烃产能增长,化工需求增长,带动总需求增加和进口上升,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PG消费国和进口国,也是全球LPG最活跃的市场,消费量占全球的20%。预计2022年LPG表观消费量为7493万吨,同比增长5.51%,2023年上半年预计达3800万吨。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赵公正表示,今年LPG价量齐增。从供应端看,国内开工率下降,产量虽有下跌,但进口呈现增长态势,外采率逐渐上涨至39%左右。
中燃能源集团国际业务部总监卢平浪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近五年,国内LPG产量年均增长率为5.4%。2022年产量预计为4900万吨,2023年产量预计为5100万吨,增量主要来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近五年,LPG进口年均增长7.27%,预计2022年进口约2650万吨,同比增长6.21%,进口量和能力不断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LPG对外依存度也高达33%,加剧供应链失衡和产业链重构。”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林戟直指问题所在。
任元庆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LPG进口和消费国,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参与度也有待提升。“目前,大部分企业把中心放在生产端和下游端,对于上游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同时,由于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的时间较晚且采购渠道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还不强。”
■■形成规模优势已成共识
多位与会专家指出,虽然我国已成为LPG最大进口和消费国,但受制于产业链合力不强、协同效应发挥不足、发展节奏不同步等因素,资源和规模优势没有完全体现。行业仍存在国际贸易参与度有待提升、供应链建设仍显不足、成本控制缺乏主动等问题。
“当前,国内只有一些头部企业以FOB模式进行采购,其他企业多以CFR模式采购。后者虽然省去了与资源商、船公司等对接环节,但也失去了对船货资源匹配的掌握,无法积累经验、培养资源,也无法真正参与到国际贸易市场中。”任元庆说。
“头部企业在海外拥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和产业资源,储备了大量的贸易和金融人才,尽早整合资源,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任元庆补充说,“行业整体需要提升抗风险能力,应补齐供应链建设短板,提升抗周期韧性,不断优化完善产业链建设,积极应对市场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任元庆建议,相较于供应端的高度集中,作为采购端的各方应建立高度的互信互惠机制,主动打破边界壁垒,充分利用我国LPG产业需求规模优势,探索集中采购或联盟采购等创新模式,实现自有资源在内部顺畅流动,加大采购端的话语权。“减少外部资源依赖,逐渐把握主动,通过各方努力,不断尝试和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现行国际LPG贸易市场的游戏规则,实现化被动为主动。”
加强内部资源流动,形成规模优势已成为行业共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航运物流作为贯穿产业链的环节,最容易发挥纽带作用,应探索搭建供应链平台新模式,有机整合资源,共享红利。
■■期货影响力有待提高
赵公正预计,未来几年,全球LPG总供应量将增至3.5亿吨左右,而需求在3.4万亿吨左右,依然保持供大于求的态势。到2025年,全球超过一半的需求将集中在亚太地区,美国可供出口量将逐年增加,2025年其可供出口量有望增至4502万吨。
记者还了解到,受宏观因素影响,明年LPG等能化品价格难有大幅上涨可能,供应相对宽松,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主导,中国需求仍是LPG价格的主要支撑因素。
“中国的LPG生产、进口、批发商是比较‘尴尬’的企业,进口无法顺价,购销定价没有基准,购销没有完全匹配的套保基准,需要寻求出路。”卢平浪指出。
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LPG期货上市,国内市场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统一价格中枢,不仅平滑了各区域间价差,也有效影响了海外价格,防止其过快上涨,并帮助企业规避价格风险,实现降本增效和扩大贸易规模。“提升中国在国际LPG市场的话语权,积极参与LPG期货业务,发挥好期货作用十分重要。但LPG期货功能发挥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基差不稳定,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期货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