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开展天然气贸易助力打造天然气贸易枢纽城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指出,充分发挥前海改革开放政策及交易平台支撑优势、大鹏天然气基础设施优势和深圳港航运枢纽优势,高规格打造前海天然气贸易集聚区,高标准建设大鹏液化天然气走廊,高起点建立盐田国际海上LNG保税加注中心,构建形成“一区一廊一中心”的发展格局,将深圳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然气贸易枢纽城市。
“纵观全国,地方政府专门出台针对某一行业的利好政策并不多见。深圳这次提出的口号很明确,推出的相关举措实操性强,可谓‘精准施策’,充分说明深圳市政府的诚意。深圳拥有区位优势与LNG仓储贸易基础优势,打造成为辐射内陆、连接海外天然气贸易的重要纽带,值得期待。”有LNG贸易人士对记者说。
气源保障能力居国内大中型城市前列
打造天然气贸易枢纽城市,深圳“底气”很足。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市管道天然气用户总数达到375万户,现有燃气场站40座,城市燃气管网超8000公里,管网覆盖率达到88.75%。同时,深圳拥有2万立方米和8万立方米的LNG储罐各1座,以及8万立方米的LPG储罐2座,可保障深圳应急用气7天以上。
“最主要的是,深圳拥有国内第一座LNG接收站——中海油大鹏LNG接收站。其自2006年开始运营,至今已累计接卸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7000万吨LNG,该接收站LNG进口量占同期全国LNG进口量的7%,占同期中海油LNG进口量的40%。近年来,深圳又相继成功引进了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投运了深圳迭福LNG接收站,并与大鹏LNG接收站联通,接入国家主干管网西气东输管线,为深圳天然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气源保障。”博轶咨询总经理杨常新说,《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设大鹏液化天然气走廊,“与此不无关系”。
此外,2019年,深圳LNG储备库投产试运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具备自主采购能力的城镇燃气储备库。储备库打通了国际资源自主采购通道,助力深圳在国内率先建立燃气应急储备机制,使深圳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跃居国内大中型城市前列。
“可以看出,目前深圳已形成‘一张网、多气源、互联互通、海陆共济’的天然气供气格局,为深圳能源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说。
市场化区位优势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也是“能源重镇”,集中了多个国家级、省级核电、气电、天然气基地。
坐拥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消费市场,深圳汇聚了众多金融资源和国际化人才,天然气上下游市场主体众多,拥有上游气源优势的石油央企与国家管网公司在此均有布局,下游方面除属地企业——深圳能源、深圳燃气外,还吸引了香港中华煤气、新奥燃气、中国燃气、华润燃气等全国性城市燃气集团在此落户。
作为我国大陆地区最早引进进口LNG的区域,深圳目前已成为多路气源、多条管网交汇的枢纽,建成了沿海LNG接收站和西气东输二线、西三线、中缅线、新粤浙等天然气资源通道,具备辐射整个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纵观全国,除上海外,同时拥有LNG接收站、灵活的贸易市场和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城市也只有深圳。未来,若深圳油气交易中心能够良性发展,增加市场交易规模,对珠三角及大湾区油气市场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郭焦锋认为,远期看,深圳有潜力成为辐射内陆天然气贸易、连接进口LNG的重要纽带,最终建成天然气枢纽城市。
谋求地方与企业双赢
《征求意见稿》设计了“三步走”战略,即近期(2021-2022年)加快盐田港等海上LNG加注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实现2022年底完成“首气加注”的任务目标;中期(2023-2025年)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积极支持“三大油”打造全球LNG加注中心,推动成立天然气跨境采购联合体,合作分享接收站窗口期资源,携手拓展海外气源渠道,扩大交易中心交易规模;远期(2026-2030年)发挥深港合作优势,实现天然气期、现货市场一体化发展,建立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为主的天然气交易平台,打造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国际天然气定价中心和天然气贸易枢纽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深设立贸易公司,营造天然气贸易新环境,搭建天然气贸易新平台,形成天然气消费新格局,深圳同时抛出了一系列财税“橄榄枝”,最高奖励可达5000万元,并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大力支持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
“政策越清晰、越具体,就越好落地,而且必须落到实操上才能说明政府的诚意。深圳采用直补的方式相当于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免除了企业对于无效投资的后顾之忧。”上述LNG贸易企业相关人士指出,对深圳而言,建设天然气贸易枢纽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贸易额增长,还将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并拉动投资,最终实现地方与企业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