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政府让麦克加维战胜了洛克菲勒,但这也把自己局限在了奥匈帝国之内,限制了扩张的上限。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杂志”文 | 陈湘球 作者任职于中油国际管道公司)
加拿大的石油硬汉像潮流一般涌向世界各地。他们受雇前往印度、缅甸、爪哇和苏门答腊岛寻找石油;他们在俄亥俄、田纳西、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勘探;他们去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意大利和西班牙打井……;甚至在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第一口油井的开掘中也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不仅能钻探石油,还是管工、铁匠、木匠、蒸汽工程师和地质学家,他们成功地生活在完全陌生的国土上,顺利融入当地的文化中。每当一个合同期结束,他们就带着赚取的大把钞票和环游世界的光辉故事回到兰顿。也许海外的高薪是他们自信的基础,1904年在兰顿油田的工人可能每天只有1.50美元收入,而一份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合同,可以让他们拿到每天5美元的工资,外加每月25美元的伙食补贴,并报销往返两地的差旅费。
但是他们骨子里的自信却是来自于他们的英国血统。《彼得罗里亚广告人》(当时加拿大石油界最有名的报纸)曾经刊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当汤森德和他的司钻们乘船通过苏伊士运河,邂逅一艘英国运兵船的时候,他们“向最伟大的(英国)国旗”敬礼。汤森德回忆道:“我从未如此自豪和感谢我身上带着的英国血统,尽管我很瘦,但我仍然是英国人”。他对大英帝国的赞美之词表明了一种对帝国荣光和殖民思想的崇敬,他的英国血统可能是“稀薄的”,但他的白色皮肤以及英国移民的身份,使他的地位高于石油开采殖民地的其他非白人的土著人。
新贵崛起后的烦恼
与生活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石油硬汉一样,加里西亚的加拿大石油硬汉同样过着高人一等的生活。随着麦克加维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涌入加里西亚的加拿大人,盖起了漂亮的房子,形成了一个加拿大小镇,有学校、教堂、广场和网球场,每逢盛大节日或者结婚庆典,他们会邀请奥地利军乐队来为他们的花式舞会助兴。
1895年对麦克加维来说是忙碌的一年,他和贝格海姆重组了他们不断扩大的公司,取名“加里西亚-喀尔巴阡石油公司”,新公司先后在墨西哥、古巴和尼日利亚建立了钻井公司,还建立了位于现在波兰的戈尔利采的格里玛炼油厂。这家炼油厂一百年来兴旺发达,一直到2005年才宣布破产。
让麦克加维最为骄傲的,是他在位于帝国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港口建立了当时除俄罗斯以外全欧洲最大的炼油厂,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麦克加维的成功使他成为了奥地利的千万富翁,被称为奥地利的石油大王。
新公司成立后,贝格海姆主管技术,留在了现场,而他本人成为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会主席,大部分时间留在维也纳管理公司。移居维也纳的麦克加维,除了管理公司,也有大把的时间带着妻孩穿梭于达官贵人、帝王将相之间,他的成功和名望让他在奥地利的权贵圈子里如鱼得水。
也是在这一年,他把自己的小女儿玛米嫁给了德国伯爵埃伯特·冯·齐柏林。埃伯特的爷爷弗里德里希是巴登大公国的内廷总监;他的叔叔斐迪南因为发明齐柏林飞船而闻名于世,齐柏林飞船堪称现代商业航空的鼻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空中轰炸和侦查的主要飞行器。这是一段欧洲皇室与世俗新贵结合的姻缘,没有人比埃伯特伯爵有更高的世袭地位,也没有人比玛米小姐更有钱。
12月19日,伯爵和伯爵夫人的巨幅照片占据了《彼得罗里亚广告人》的头版,报纸的大标题是:“伯爵夫人,加拿大最美丽的女儿之一”。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新娘的父母在号称欧洲最好的维也纳大饭店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晚宴,世界闻名的德雷什纳管弦乐队应邀助兴,整场宴会在悠扬的管弦乐声中充分诠释了奢华与尊贵的全新涵义。第二天早上,来自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的众多名流聚集在德国新教教堂,万里无云的天空都似乎在配合这次盛典。这场婚礼被描述为可能是这座城市众多精心设计的婚礼中最好的一场。麦克加维给女儿的嫁妆是一处价值7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数百万美元),面积700英亩的地产和城堡。
加拿大的石油硬汉麦克加维的钻井技术让加里西亚的石油工业一派繁荣,1904年仅保瑞斯莱夫这一个地区就产出了加里西亚石油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超过了奥匈帝国的全部需求量。一位地质学教授因此宣称:“当地的油井中涌出了真正的石油洪流”。1907年加里西亚的产量已经超过了100万吨,第二年就超过了200万吨。
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让石油洪流变成了猛兽,让所有的石油人寝食难安。1908年6月,所有储存设施只剩下5万吨的空间,而这些设施总容量高达81万吨。但是奥匈帝国的消费量却一直驻足不前,让人沮丧。8年时间里,人均年消费量只增加了1公斤,从4.9公斤略微上升到5.9公斤,而邻国德国的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18公斤。
此时的加里西亚面临的挑战不再是钻井发现新的油田、增加产量,而是为市场上突然涌现的原油财富寻找新的消费者。更加严峻的局面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石油已经把欧洲淹没。1904年9月的俄罗斯《石油业报》报道:来自大洋彼岸洛克菲勒的“灌装煤油在英国最主要进口港的零售价格从3月的每加仑5.75便士跌到2.5便士;8月份出口煤油的牌价是1加仑4.8美分,而同期的原油价格是5美分,也就是说原油比加工后的产品还要贵0.2美分”。
更为可怕的是1882年发明的电灯已经开始走入美国家庭,1885年只有25万只灯泡付诸使用,1902年这个数字已经快速攀升到1800万。这种豪华的“新的光明”正在虎视眈眈要走进欧洲家庭,为家庭照明的煤油到底还能坚持多久,加里西亚石油的下一个用户群体在哪里?
行政干预打赢石油战争
麦克加维在自己的主场碰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洛克菲勒旗下的“标准真空石油公司”。总部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标准真空石油公司,在维也纳注册了一家“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这家公司采用了蚕食世界石油市场的惯用手法,通过价格战打击所在地区的竞争对手——以高于当地炼油厂的价格购买原油,而以低于他们的价格销售成品油。
加里西亚位于现在的波兰和乌克兰境内,是当时奥匈帝国的最东部。麦克加维和所有当地炼油商需要通过铁路将原油或者成品油运到奥地利的西部市场和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港,从那里下海再运往世界各地。而标准石油公司可以将石油从美国穿过大西洋运到欧洲的各大港口,比奥地利炼油商通过铁路运输要便宜得多。
奥地利炼油商在法国以远低于法国炼油商要价的价格提供炼油产品,希望通过亏本出售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麦克加维抱怨说:“洛克菲勒不允许我们进入欧洲的任何国家”。他主持的奥地利石油供应商协会与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就欧洲出口市场进行的长达十年的谈判更是毫无结果。
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与奥地利炼油商之间的不对称冲突,引起了奥地利很多学者的关注。经济学家伊丽莎白·格兰尼茨和彭雅明·克莱因认为“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和铁路公司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做了一件他们单独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创造了垄断”。这是洛克菲勒的惯用手法,在美国他就是用铁路回扣(行贿铁路运输商)的不公平竞争手段,切断小企业的原油供应和铁路运输,从而击败竞争者,形成石油托拉斯帝国。
标准石油公司垄断的是石油运输,而不是炼油,在炼油中获得的利润仅仅是运输卡特尔垄断利润的一部分。学者的观点让麦克加维看到了希望,削弱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在奥匈帝国独霸一方势力的最佳模式,就是切断它与铁路官僚的联系,而要做到这点,他需要政府的帮助。
政府反应非常迅速,1910年6月8日,总理比恩勒斯召集外交部长、公共工程部长、铁路部长、财政部长和加里西亚省长等召开专题会议讨论“采取严厉措施保护国内石油工业”,他要制定一项既能惩罚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又能让其他人免受伤害的特殊法律。讨论很快集中在一项由铁路部长提出的关于石油货运关税政策的提案上。铁路部长提案(关税修订法案)列出了有资格享受长期以来建立的石油产品运输折扣的公司名单,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被排除在外,在真空石油公司看来这是一项“歧视法案”。
关税修订法案颁布后短短两周时间,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的货运成本提高了70%。6月中旬,铁道部取消了真空石油在国有铁路上使用罐车的运输合同,以及允许该公司将其储油罐连接到将原油装入罐车所需的政府所有管道的合同。9月10日,铁道部又取消了真空石油使用其与炼油厂之间铁路的合同,这对真空石油的日常运营造成了最为严重的影响,真空石油的炼油厂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被切断。在这场石油战争中,奥地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洛克菲勒。《伦敦时报》调侃说,奥地利采用了“行政欺诈和铁路歧视的方法,与标准石油公司在美国成为笑柄的方法惊人地相似”。
但是真空石油并没有因为奥地利铁路部门的“歧视法案”而草率地关闭其在奥地利的业务,作为对这些歧视性措施的回应,它呼吁美国政府出面支持。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也知道此时此刻,罗斯福总统正打算将垄断市场、勾结铁路的标准石油公司肢解,眼下正值托拉斯与反托拉斯之间的对抗最为激烈的关键阶段,所以他们没有直接向美国驻维也纳大使求助,而是求助于美国总部标准石油公司的首席外交官威廉·赫伯特·利比。
利比为标准石油公司工作了32年,自1882年第一次被派往远东以来一直代表洛克菲勒在海外的利益,在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的管理层看来,没有哪个代理商比利比走得更远、更有影响力。他风度翩翩,作为欧洲传统贵族教养的优秀代表,同时还身兼着一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石油商人,一个对贸易条件见微知著、触觉敏锐的观察者,以及一个善于识人断人、富于判断力、顽强机智的谈判者等多重角色。
利比致信国务卿,要求美国政府维护真空石油公司在维也纳的利益。他说:“受到威胁的不仅仅是真空石油公司的商业利益,其他美国商人也会密切关注着它们在海外的命运, 真空石油公司在奥地利受到的歧视将为其他国家树立一个危险的榜样”。
在接到利比的信函后,助理国务卿亨廷顿·威尔逊指示美国驻奥匈帝国的大使凯伦斯“立即向奥匈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暂停对真空石油公司的歧视法案”,于是真空石油公司的“歧视案”上升到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层面。但是美国外交部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们在外交层面的所有信函和照会中,一直把“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称为“美国”公司,奥匈帝国外交部长埃伦塔尔拒绝了凯伦斯的努力,一再重复“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是注册在维也纳的一家奥匈帝国国内公司,因此奥地利和“维也纳真空石油公司”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任何外国大使或外交部长的职权范围。
经过两年的拉锯战,不管美国政府如何威胁、不管利比如何纠缠,真空石油公司始终没有收到奥匈帝国政府的明确答复。到1912年的晚秋,奥匈帝国政府的拖延战术得到了回报,真空石油放弃了他们在奥匈帝国的业务。奥匈帝国政府用洛克菲勒本人的方法打败了洛克菲勒,麦克加维通过政府的行政干预赢得了这场鲜为人知的石油战争。
石油“困兽”
麦克加维是加拿大人,但是奥匈帝国给了他一个舞台,让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奥地利人。1908年,奥匈帝国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维也纳皇宫特意举行仪式,为麦克加维授勋,表彰他将加拿大的钻井系统引入加里西亚,开采了奥地利的国内油田,使帝国成为石油净出口国,体现出帝国对他的高度重视和充分接纳。
当石油洪流在加里西亚泛滥成灾的时候,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石油工业的危机”,1910年11月,奥匈帝国主要的石油富商和专家们聚集在维也纳召开专项会议讨论应对之策,会上麦克加维抱怨太多外国公司带来的不良影响,他说:“我告诉你们,外国资金对我们的石油工业意味着不幸, 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的外国资金的涌入,导致投机石油的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这些公司的运气好,发现大的油田,他们很难被说服为了大家的普遍利益而限制自己的产量”。尽管麦克加维是加拿大人,但他本人却直言不讳地反对外国干涉,在加里西亚工作了近三十年后,他显然已将自己视为一名加利西亚实业家。
正是这种身份的转变,让麦克加维在加里西亚的地缘政治争斗中像一头困兽。在英国,当丘吉尔出任皇家海军大臣的时候,他制定了一项宏伟的计划,从1912年开始,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海军的大规模扩充,而根据这项计划,新建造的全部船舶都将使用石油作为燃料。这就引出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否有足够数量的能源供应?要去哪里寻找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安全可靠的石油来源呢?
根据《石油硬汉!早期加拿大人在国内外寻找石油的故事》一书的记载,1912年英国海军聘请麦克加维作为顾问,指导英国船只燃油器的改造、安装和在英国领土上寻找石油。波兰学者沃伊切赫·莫拉夫斯基所著的《加里西亚油田》一文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1910年加里西亚前七大石油公司总资产为4630万克朗,麦克加维的加里西亚-喀尔巴阡石油公司以1600万克朗高居榜首。根据1904—05财年加里西亚油田的产量推算,该公司1911—12财年的产量占加里西亚总产量的15%,超过20万吨。
麦克加维的两个弟弟,一个把持着罗马尼亚油田,一个在俄罗斯格罗兹尼油田占据重要的位置。一言以蔽之麦克加维手里有石油!但是英国海军并没有选择麦克加维作为供货商,1913年6月,丘吉尔递交内阁的题为“皇家海军的燃料油供应”的备忘录中明确,要求订立长期合同以保证能以稳定的价格得到足够的石油,海军部的指导原则是“保持现有的供应来源的独立性和竞争性”,从而挫败“建立全球性的石油垄断”。
其实当时入围供货商名单的还有实力雄厚地位稳固的皇家荷兰/壳牌集团,但是该公司的老板塞缪尔的“犹太人”身份和德特丁的“荷兰人”身份,也让丘吉尔最终放弃了这家公司,转而选择还在发展初期的英波石油公司。正如耶金在他的《石油风云》一书中说的那样,“英国海军在1914年夏天和石油完全结合在一起了,英国政府承担起英波石油公司(后来的BP公司)主要股东的角色。石油第一次而决不是最后一次成为国家政策的一个工具,成了第一位的战略商品”。尽管麦克加维有着英国人的血统,但他毕竟不是英国人,而且他在加里西亚聚集的巨额财富,让他与维也纳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这种天然的亲近感,让他最终被困在奥匈帝国的铁笼里,他的石油事业始终没有像洛克菲勒、塞缪尔那样走出脚下的土地,横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