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海阳市,于核能供暖领域再开先河。11月15日,继2019年山东核电建成并投运覆盖核电厂周边70万平方米的全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后,二期450万平方米供热项目正式投产,海阳由此成为全国首座零碳供暖城市。

首页 > 核电 > 核电建设与运行 > 报道 > 正文

山东海阳因“核”而暖

2021-11-24 10:29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 赵紫原

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海阳市,于核能供暖领域再开先河。11月15日,继2019年山东核电建成并投运覆盖核电厂周边70万平方米的全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后,二期450万平方米供热项目正式投产,海阳由此成为全国首座零碳供暖城市。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余兵当天在北京举行的投产仪式上表示,要将核能供暖作为构建北方地区清洁高效、多元供暖体系的一种全新选择。“核能供暖技术成熟,国内外都有实践,现在国内各核电企业均积极参与,除新投产的海阳项目外,秦山、红沿河核电站也正在改造中。”

海阳交出清洁供暖“成绩单”

清洁取暖事关蓝天白云、百姓冷暖,是重要的民生民心工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供暖季再至,各地大力度推进清洁取暖建设,海阳交出的这份供暖“成绩单”备受瞩目。

“山东核电依托海阳核电,供热示范工程二期投运后,核电机组热效率将由36.69%提升至39.94%。同时海阳居民住宅取暖费每建筑平方米较往年下调一元钱。”国家电投山东核电董事长吴放表示,“经测算,每个供暖季海阳可节约原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烟尘691吨、氮氧化物1123吨、二氧化硫1188吨,相当于种植阔叶林1000公顷,同时减少环境排放热量130万吉焦,真正做到了‘居民用暖价格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增长、热力公司利益不受损、核电企业经营作贡献、生态环保效益大提升’。”

海阳供暖项目的另一亮点在于“全市覆盖”,那么山东核电如何做到让海阳老百姓接受核能供暖呢?

吴放表示,山东核电始终将公众沟通作为工作重点,近几年将核能供暖的原理作为公众科普重点,让公众充分了解供热原理,用的安心、放心、舒心。“核电站与供暖用户间有多道回路进行隔离,每个回路间只有热量传递,没有水的交换,保证不会有任何放射性进入用户暖气管道。热水也只在小区内封闭循环,与核电厂层层隔离,没有任何接触,十分安全。”

打造可复制的“海阳经验”

核能供暖主要有两种方式,低温核供暖和核热电联产。目前,低温核供暖已形成池式供热堆和壳式供热堆两种主流技术,核热电联产的综合能源利用率可达80%。作为在国内首个实施核电机组商业供热的企业,山东核电总结了哪些“海阳经验”?

吴放表示,山东核电确立了高品质热能发电、中品质热能供热制水、低品质热能生态建设的核能梯级高效利用思路,力争生产清洁的电、零碳的暖、纯净的水以及绿色的氢。

就核能梯级高效利用的进展,吴放介绍,世界首个水热同传、水热同产同传科技示范工程也都已投运,为同步解决北方沿海地区清洁取暖及淡水紧缺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海阳核电”方案。“山东核电规划‘储热储水+风光一体化’,联合多个核电基地,采用长距离大温差输热技术,建设半岛清洁供能主干管网,实现烟青威地区清洁用暖、用水互通互补,打造清洁能源生态系统。”

那么,海阳核能供热的实践在国内可复制吗?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核电机组大多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沿海地区,地处亚热带,冬季短且少严寒。如果将此区域核电站进行供热改造,可用于工业供热。相比之下,在东北地区沿海的核电机组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依托核电基地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项目不失为一种创新探索,将在其他核能综合利用方面创造广阔前景。”

核能供暖迎来“窗口期”

在国内核能供热领域实现破冰并非易事,吴放也认为,推进核能综合利用,需要解决大量技术难题,同时也面临商业模式创新的挑战。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核能智库常务委员田力告诉记者,此前不同的核能供暖技术路线带给用户诸多困惑,比如核能项目周期较长,投资方对经济性、安全性抱有担心等,加之当时燃煤锅炉是冬季集中供暖的基础热源的首选,核能供暖并未迎来突破性进展。

不过,在当前降碳背景下,核能供暖正迎来全新的窗口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10月发布的《2020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集中供热面积达约122.66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约7.8亿平方米,增长率约6.8%。

“能源清洁化低碳化背景下,在民生供暖、北方制淡水、工业供蒸汽等方面,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大体量可负担且稳定、可靠的清洁低碳能源极其稀缺,核能是目前最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核能综合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吴放说。

吴放进一步指出,我国全面掌握了三代先进压水堆技术和四代特征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技术,具备批量化建设三代压水堆和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能力。“先进快堆和熔盐堆技术取得突破,紧凑式压水堆型小堆研发取得积极进展,为核能综合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变革,为核能综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应用新场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