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复苏分化,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快速上涨。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命脉,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近期,国际油气价格创两年半以来新高,煤炭价格涨至十年新高,新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短期矛盾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相互叠加,电力安全、供应链安全问题苗头显现,在经济复苏时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评论 > 正文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能源行业的影响及建议:部分地区电力交易价格走高!

2021-07-06 08:38 来源:能源研究俱乐部 作者: 岳昊

今年以来,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复苏分化,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快速上涨。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命脉,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近期,国际油气价格创两年半以来新高,煤炭价格涨至十年新高,新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短期矛盾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相互叠加,电力安全、供应链安全问题苗头显现,在经济复苏时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研究俱乐部”ID:nyqbyj 作者:岳昊)

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能源行业的影响

(一)煤炭价格淡季暴涨,影响电力供应安全

5月以来,受国际供需形势及大宗商品联动上涨影响,全球三大区域煤炭价格节节攀升,现货价格均涨至近十年高位水平。进口疲弱、产量下降、下游需求旺盛使得国内动力煤市场供需形势紧张,推动煤价快速上涨。5月11日国内几大动力煤现货价格指数短暂停发,恢复发布后指数迅速破900元大关,5月下旬相比于2月份涨幅超过60%。大幅上涨的煤价显著提高了下游四大耗煤行业成本。近期陕、甘以及京津冀等多地水泥价格每吨上调了20~60元。电煤价格高涨导致电厂淡季补库意愿下降,影响电力供应安全。4月下旬,沿海8省电厂存煤可用天数12.5天,远低于20天的安全水平。5月,云南多家火电厂因电煤短缺而陆续停机,江西省到厂标煤单价最高达1500元,60万千瓦等级机组当月均已出现亏损。

(二)部分地区电力交易价格走高,真实反映电力供需偏紧形势

5月,南方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广东在17个地级市启动有序用电,“开六停一”“开五停二”“开四停三”错峰用电规模不断扩大。云南、广西省也陆续开始执行应急错峰限电。预计浙、鲁、陕、渝、苏、京津冀等地今年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期间,均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尖峰缺口。错峰限电导致产能受限,加剧了某些工业产品的供应紧张形势。云南省部分电解铝、磷酸铁锂、多晶硅、单晶硅等有色金属企业出现压产、减产情况。浙、粤、桂省份部分电弧炉钢厂受到限电错峰生产影响出现亏损,开始减产。与此同时,电力供应紧张省份电力交易价格走高,真实反映市场化机制下电力供需形势。随着5月中旬广东电力供应趋紧,现货电价显著上涨突破燃煤基准电价,最高偏离度达67%,连续9天日前发电侧最高成交价均达到度电1.5元的最高限价。政府随后暂停了6月现货结算试运行。超预期的价格上涨使得部分售电公司出现“批零倒挂”情况,5月份售电公司总亏损金额约5.16亿元,亏损面高达84%。

(三)国际油气价格创两年半新高,成为拉动物价指数上涨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需求强劲叠加地缘政治事件频发,国际油价不断上涨。6月,WTI、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分别突破每桶70美元、74美元,均创下2018年10月以来新高。今年前5个月,我国原油进口均价同比上涨9%。原油价格上涨经下游产品汽油、柴油价格传导,直接对CPI交通工具燃料、居住水电等项目带来冲击。今年截至6月底,国内汽、柴油零售价已累计上调九次,总计上调1230、1185元/吨,对满载50吨的大型物流运输车辆而言,百公里燃油费增加7.2元左右。当前正值夏收夏种关键时期,柴油等农资价格明显上涨也将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3月以来,受全球天然气供需关系偏紧影响,全球三大市场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并创下新高。亚洲现货价格已突破1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远高于欧洲和北美市场。5月我国LNG进口量创历史同月最高纪录,进口气源成本的持续上涨带动接收站价格上涨,6月初进口LNG到岸价接近4200元/吨,也创历史同月最高纪录。天然气采购价走高推升燃气电厂燃料成本,影响天然气电厂增发调峰。为缓解燃气发电企业的经营压力和电力供应紧缺,广东发展改革委于6月1日大幅上调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

(四)新能源原材料价格重回十年前,产业链利润分化

今年以来,光伏供应链主要环节价格持续上涨。受市场实际需求大增、库存不足、扩产缓慢等多种因素影响,硅料供需极度不平衡,价格快速上涨,5月已涨至每吨20.5万元,是去年底的2.4倍,创2012年2月以来价格新高。硅料价格上涨压力正在向中下游的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传导,1~5月三个环节涨幅分别达到56%、41%和11%。光伏组件中标价格多年连续下降的走势被打断,一些光伏企业已大幅减产甚至停产,部分订单开始出现违约、毁约现象,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诚信风险。今年是风电平价上网的第一年,风机中标价格一再走低,与2020年陆上风电“抢装潮”期间每千瓦4000元以上的价格高点相比,已经“腰斩”至2100元。与此同时,铜、钢材、环氧树脂等风电主要原材料价格一路走高,1~5月三者涨幅分别超过30%、35%、50%。一头涨价、一头降价,使得风机厂商遭受两头挤压。

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原因分析

主要资源产品供给国的供应恢复明显滞后于需求国的恢复,由此产生阶段性供需错配,近期多国疫情反弹进一步加大了供需缺口。同时,欧美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也加大了短期内的价格波动。国内商品价格通过成本传导亦受到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

(一)资源需求方复苏强劲,拉动消费需求“快增长”

全球经济复苏逐层递进、快慢有别。我国率先恢复经济正增长,内需与外需同时扩张,随后主要经济体疫情形势好转,经济复苏强劲,石油消费快速反弹,国际原油价格稳步上涨。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明显,生产需求持续增长,拉动能源消费快速恢复。1~5月,电力、建材、钢铁、化工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同比全面上涨,增速最高的电力行业超过20%,全国火电平均利用小时为1813小时,创2015年以来新高。用电需求增速超过预期水平。外贸订单增加叠加夏季高温,粤、滇、闽、浙、苏等东南省份用电量增速超20%。广东电网用电负荷“破亿”时间较往年大幅提前,目前已破历年记录,尖峰需求不断攀升加剧电力缺口紧张。

(二)资源供给方疫情反复,拖累供给能力“慢恢复”

今年,部分资源供给国疫情爆发,重要矿产企业停工,导致产能收缩。铜、锂储备量居世界第一的智利受疫情影响,铜产量已连续10个月处于下降态势。据IEA预测,今年石油需求增长将快过大型产油国扩产速度,预计年底OPEC+的石油供给缺口将由目前的每天15万桶扩大到250万桶。我国进口煤来源第一大国印度尼西亚因今年降雨多于去年同期,导致出口量受阻。1~5月,我国煤炭进口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13%。同时,国内煤炭供给下降,晋、新、豫等煤炭主产区发生多起矿难事故,施行安全限产使煤炭产量受限。同时,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之后,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但也存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突击冒进和“一刀切”现象,对部分产品“一停了之”“先停再说”,进一步加剧短期供需矛盾。

(三)美欧出台历史级刺激政策,为价格上涨推波助澜

为应对疫情,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各国政府也出台了史无前例的刺激性财政政策。国外通胀走高对我国造成输入性影响,推高我国PPI涨幅。许多大宗商品具有金融属性,强刺激政策进一步助长了大宗商品市场的投机氛围,扰乱了正常产销循环,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我国此次价格波动也存在供给端“借题发挥”、资本层“投机炒作”、个别企业“囤货炒货”的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波动。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三次点名“大宗商品”,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

(四)国际地缘政治事件频发,成为油价上涨导火索

今年以来,全球发生数起地缘政治事件,成为油价短期上涨的导火索。2~3月,也门胡塞武装袭击沙特石油设施,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70美元/桶的关口。2月下旬得州遭遇罕见极端寒潮天气,美国原油产量追平史上最大降幅。3月24~29日,大型油轮“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搁浅,航道堵塞导致油价短暂反弹幅度达6%。5月7日,美国最大输油管道遭遇网络袭击被迫关闭近一周,12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再次突破70美元。我国石油进口多集中于中东、北非等地缘政治不稳定地区,92%的进口集中于海运,通道沿线与我国存在主权争端国家较多,国际地缘政治冲突是影响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风险因素。

(五)光伏产业快速扩张,导致供需严重失衡

硅料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光伏产业上下游供需严重失衡,硅料供给周期与下游需求周期错配。2020年9月,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拉开扩产大幕,争夺市场份额,但与中下游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扩产速度相比,硅料扩产周期要多出7~8个月的建设期,产能释放相对缓慢。据统计,2020年有13家光伏上市公司共计宣布了逾40项扩产项目,多家龙头光伏企业频繁签订硅料长单,加紧对上游资源的争夺和锁定。2021年全年硅料总供应量足以满足全球160吉瓦的新增装机需求,但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产能却扩张到了300吉瓦左右。下游扩产太快,上游产能跟不上,供需严重失衡,导致硅料价格暴涨。

三、后续值得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大幅上涨基础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短时间内大幅上涨是阶段性供需错位的表现,背后大多是短期性和突发性因素,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从国际因素看,随着未来全球疫情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兴经济体生产供应能力恢复正常、基数效应逐步消退,价格涨势将趋缓。从供需关系看,一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反映我国供应并不存在问题,其中煤炭、电力工业低于79%,长期供给能力仍在,只是短期受到抑制。随着生产供给保持较快增长,供求关系最终会逐步得到调整。从政策因素来看,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强刺激。同时,相关部门还加大煤炭等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的力度,开展大宗商品市场监管,组织投放煤炭等国家储备,加大补贴力度增加电煤和燃气供给。随着“保供稳价”一系列政策出台,大宗商品价格将逐步回归至合理区间。

(二)重视中长期降碳去碳带来的成本上涨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碳价格将在商品的生产成本中得以体现。据测算,如当前利用CCUS实现零排放,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成本分别将增加22%、156%、34%。参与碳交易和实施碳税,通过购买碳配额,企业生产成本将增加,尤其对石化、重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影响最大。如果这部分成本向下传导,意味着碳价格将在更多的商品价格中得到体现。对于电价而言,中长期将面临新能源装机提升后的系统成本上升带来的价格上行压力。为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源网荷储各环节的灵活性资源和运营的投资将加大,电力系统整体成本将会明显上升。

(三)冷静客观看待市场价格波动

在过去历次危机的复苏过程中,大宗商品在一个阶段内出现较大幅度的涨价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因为供给恢复一般滞后于需求,只不过疫情反复造成的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缺口。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供需再平衡、经济调整的内在要求,要积极打压市场中的过度投机行为,也要允许市场通过价格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光伏上游价格上涨,促使下游通过技术降本增效推动行业优胜劣汰,当新增资本涌入产能释放,供需关系将实现再平衡,价格得到平抑甚至不断下降,支撑平价上网长期发展。电力现货价格的上涨,是现货市场发现价格、还原电力商品属性的正确表现,真实反映了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可以通过市场信号激励供应侧投资电力容量,同时引导用户侧调整生产方式、平抑负荷尖峰。

(四)长期存在的能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虽然引发此次价格上涨的因素多是暂时性的,但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容忽视,要避免短期风险和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相互叠加,引发更大的能源安全问题。煤炭产能区域集中度提高,区域间供需格局趋紧。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严重供大于求局面得以扭转,供需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过剩转为结构性不平衡,受新旧资源交替、生产运输格局变化等因素影响,平稳供应面临一定压力。要科学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力度和节奏,做好煤炭产能退出后的资源和运力接续,做到“先立后破”“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同时要防止各地因碳中和搞“一刀切”,人为大幅削减煤炭产能。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部分地区高峰时段出现电力供应缺口可能成为“新常态”。近年来,我国用电需求呈现冬、夏“双峰”特征,峰谷差不断扩大,电力保障供应的难度逐年加大,未来随着新能源装机大规模增加,用电高峰时段保供应和低谷时段保消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要加大抽蓄、新型储能等灵活调节电源发展支持力度,建立“容量市场+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完整的电力市场体系,共同为电力供需平衡提供健全的价格信号。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将对我国能源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目前我国原油价格参照国际定价体系,如果油价大幅上涨,将引发国内商品市场价格联动,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影响物价稳定和相关产业发展。当前,国内油气企业应抓住宏观经济复苏、油气市场需求回升、价格上行的契机,大力实施“稳油增气”战略,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长期,要通过体制改革、考核倒逼、政策支持引导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优化国际能源布局,实现进口来源、通道、方式、主体多元化。

原标题:岳昊: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能源行业的影响及建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