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加速多能互补进程的战略性意义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加速多能互补能够有效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未来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长期总量目标以及一次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比重目标的如期达成。建设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是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的重要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评论 > 正文

多能互补路径模式探索的思考

2021-01-15 11:23 来源:中国电力 作者: 陈沛光

01

加速多能互补进程的战略性意义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加速多能互补能够有效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未来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长期总量目标以及一次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比重目标的如期达成。

建设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是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利于提高能源供需协调能力,推动能源清洁生产和就近消纳,减少弃风、弃光、弃水限电,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是提高能源系统综合效率的重要手段。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 ID:ELECTRIC-POWER 作者:国网吉林经研院 陈沛光)

02

多能互补推进现状

伴随着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及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方略的优化调整,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对多能互补相关问题的关注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在制度改革层面,相关政策注重强化市场引导,实施新的价格机制,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推进电改和气改等能源价格改革;商业模式上,积极支持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开展售电业务放开改革。

在运营实施层面,多能互补系统的应用取决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能源政策、能源价格、用能需求等因素,不同用户对多能互补系统在增产增收、节能降费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效益的考量也有所不同。

在技术支持层面,大力发展以储能技术,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调峰调压、提升消纳能力;再者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电网和智慧能源相关运营技术、新能源消纳与电网建设运营相关的各类管理技术。

03

多能互补进程的主要制约瓶颈

在技术层面,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技术有待解决。在政策层面,多能互补涉及到不同的能源种类、地区和主体,在规划、设计和运行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阻碍多能互补的发展。在运营层面,一是标准体系不健全。多能互补的最终落脚点在用户侧。用户侧多能互补涉及能源种类众多、技术手段多样,但均需遵循并网标准,当前分布式能源并网标准多为企业标准,尚未形成标准体系。用户侧多能互补的本质是“按需定制”,而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更偏重于“保障供应”,规范要求常常与实际需求偏差较大。二是商业模式尚需开发。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需要专业的能源服务公司进行运营,但目前仍然没有较为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

04

多能互补进程的一般性路径模式

(1)在技术层面完善系统集成优化技术

在供给侧要进行大系统的集成优化。在需求侧要建设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一体化集成供能基础设施”,提升能源供给侧一次能源系统的转换效率。在需求侧实现多种二次能源的协同提效。其目的是通过用户侧分布式能源和用户侧分布式储能实现协同优化,为能源终端用户直接参与“节能降耗省钱”。此外,要强化多能互补协同运行调度技术,是系统规划和市场互动博弈的基础。

(2)在政策层面完善政策和激励机制设计

一是通过机构改革和跨部门协作平台做到两个协调。二是要通过可再生能源配额机制、多能市场交易机制以及补贴政策等激励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积极参与多能互补。

(3)在运营层面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

一是加快分布式能源并网标准体系建设,并根据“按需定制”的要求完善多能互补技术标准体系。二是要创新多能互补项目运营机制,开发多能互补商业模式,比如推进综合能源服务商运营模式和微电网运营商运营模式。

专家介绍

陈沛光,博士,国网吉林经研院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电网规划、新能源消纳、多能互补、源网荷储、电力市场、行业政策分析、商业模式等研究。

原标题:多能互补路径模式探索的思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