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世纪的问候您知道中国的第一度核电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吗?在距离成都市10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一座神秘的基地,代号909,上世纪70年代,这里研发出了我国最早的核动力反应堆,由此发出了第一度核电,更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动力之源。而今天,也正是这里孕育出了华龙一号,使我国拥有了全球领

首页 > 核电 > 核电建设与运行 > 报道 > 正文

新闻直播间:从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我们一直传承那个时代的精神

2018-02-23 09:45 来源:央视新闻 

跨越半个世纪的问候

您知道中国的第一度核电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吗?在距离成都市10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一座神秘的基地,代号“909”,上世纪70年代,这里研发出了我国最早的核动力反应堆,由此发出了第一度核电,更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动力之源。而今天,也正是这里孕育出了“华龙一号”,使我国拥有了全球领先的核电技术。

在四川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华龙一号安全级DCS系统正在进行装备调试。DCS被称为核电的中枢神经,安全级平台可以确保反应堆、环境和公众的安全,是核电领域的核心系统。

【同期】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吴志强:大国重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一定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这是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级的DCS系统。

不亲手造出每一个核心部件,就走不完自主创新的全过程。中国核动力从无到有的信心和底气,是更早以前在四川西南部的这片山区浇筑的。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秘密研发基地,直到十年之前,这里才逐渐解密。

【同期】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高星斗:我们对外名称就叫水电研究所,我们是研究水电的。不能说是研究反应堆的,更不能说研究核潜艇的。

1968年,从西安交大工程物理系毕业的高兴斗来到四川夹江,成为“搞水电”的神秘人之一。这里四面环山、地形隐蔽,青衣江带来源源不断的冷却水,于是核潜艇的核心技术——核动力部分的研制基地确定在这里建设。

如果说核潜艇是巨龙,那么核动力装置就是这条巨龙的心脏,这颗心脏能不能达到令潜艇持续航行的要求,在下水前必须先建一个环境条件一模一样的陆上模式堆进行模拟实验,这对于当年毫无经验的科研工作者是一个巨大考验。

【同期】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原总工程师黄士鉴:做实验连日连夜的,根本没有什么星期六,星期天,白天黑夜连轴转。

【同期】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吴观和:核燃料它很特殊,外面没有生产这个东西的,更没有专用的设备,只有自己干。胆大出山虎心细绣花姑。

这座厂房当年就藏着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反应堆。锈迹斑斑的墙体,是它进行水下实验的地方,曾经,两座弧形墙壁之间的堆舱,浸在足足8米深的水中。陆上模式堆必须人机共在,实验过程往往惊心动魄。那时,高兴斗和同事们为了保障设备运行,已经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同期】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高星斗:艇舱有300多个阀门,管道分三层布置,让你把眼睛蒙上,上面发布命令,让你摸哪个阀门你五分钟之内就要把他找到,监考的打着手电看,看你摸到没有。

高兴斗攀爬在艇舱的时候,黄士鉴正盯着表盘,反复测算反应堆的压力,流量和温度,1970年8月30号,他又一次踏进中央控制室,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氛。总设计师彭士禄坐在对面,整个控制室被挤得满满当当。

【同期】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原总工程师黄士鉴:报参数,参数报来以后,第一个参数就达到了,100%达到了(满功率),我也没说话,再报,这个时候我的助手他沉不住气了,他在后面捅我,说到了到了,我也没吭声,再报,第三次报,我对老彭说,彭总,100%功率达到了!

【同期资料】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满功率了,满功率了,他们蹦蹦跳跳,我没起来,我在这抽支烟,睡觉,太累了真是。

彭士禄院士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如今,彭老已经是93岁高龄,当我们回顾他的采访时,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激动与兴奋,那是一代科研工作者从零到一的开拓,久久为功的释放。就在陆上模式堆实现了满功率运行之后仅仅四个月,1970年12月26号,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种,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第一代陆上模式堆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高兴斗的儿子高武在夹江出生,过去十几年,他和同事一直在从事一代堆的退役工作,这依然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当年他们的父辈建设并维护了第一代陆上模式堆的运行,现在,他们研发了模式堆的整套退役技术,护送它完成历史使命。而正是在三年前拆除屏蔽墙的过程中,他们在铅块底下发现了这样一句字迹模糊的话:“孩子们,辛苦了。”

【同期】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工程师高武:当时我们拆铅屏蔽的时候,突然拆出一块铅来,上面用粉笔写着一句话:“辛苦了”,大家都哈哈大笑,老一辈可能知道我们要干这个活,提前给我们写下这句话。

因为保密的原因,我们只能展示出这幅照片的一小部分。我们不知道是谁偷偷写下了这句问候,我们只知道那时的他们风华正茂,其中很多人告别妻儿,只身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深山,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执行的绝密任务是什么。在他们身后,还有全国两千多个工厂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在协同攻关。

这些年轻的学者和建设者唯一确认的,是他们即将开创的事业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他们写下这句“辛苦了”,他们相信,在反应堆退役的那一刻,这句话终将跨越时空,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同期】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高星斗: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把它完成了,很光荣。

【同期】中核集团核动力院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吴观和:必须得有人干,无怨无悔可以说。

【同期】中核集团核动力院研究设计院原总设计师黄士鉴:我们干了一件事,当年就是这么默默无闻,现在回过头来又觉得它惊天动地,走过来了,而已。

原标题:新闻直播间:从核潜艇到华龙一号 我们一直传承那个时代的精神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