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天津电力体制改革改革综合试点方案中,对于园区配电网有这如下的宏伟理想:2017年前,推动现有符合条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区等园区开展增量配电投资业务试点,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2020年前,以新建的各类产业园区(如

首页 > 输配电 > 配电自动化 > 市场 > 正文

多地电改方案侧重园区配电网规划 增量配电业务将迎新“明星”

2016-12-05 09:58 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 

在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天津电力体制改革改革综合试点方案中,对于园区配电网有这如下的宏伟理想:“2017年前,推动现有符合条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区等园区开展增量配电投资业务试点,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2020年前,以新建的各类产业园区(如南港工业区等)、新建城区为重点推动社会资本进入配电领域,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增量配电业务。”

甘肃电改则将园区配电业务的重点放在售电侧改革方面。积极发挥市州政府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以园区型售电区域为突破口,报经甘肃省政府同意,安排兰州新区、平凉工业园区、酒泉瓜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3个园区作为甘肃第一批售电侧专项改革试点单位。目前,三个试点园区的售电侧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正在加快谋划推进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业务,以及售电公司参与园区内工业企业售电服务等各项改革试点工作。

而在不久之前的山西省的电改方案中也同样规划出一条适应山西电力特色的园区配电网路线:“以铝循环产业园区为试点,吸收社会资本,用市场化方式建设以增量配电网为主的园区型配电网。建立自备电厂承担社会责任、市场决定区域配电网价格的发供用运营模式,实现园区的低价、便捷、可靠供电,促进山西铝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有小伙伴提醒观茶君,注意其中的“社会资本”“增量配电网”“自备电厂”“发供用模式”等几个关键词,这几个词连在一起,给人的想象空间似乎是:园区型配电网可以由社会资本投资,通过自备电厂向园区内的电解铝等企业供电,享有电价自主决定权。

本轮电改的核心是用市场电取代计划电,因此市场电的比重是衡量电改推进力度的重要指标。2015年市场电为3000亿千瓦时,今年预计已接近1万亿千瓦时,根据发改委今年3月下发的《关于征求做好电力市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意见》,要不断扩大直接交易电量规模,2018年实现工业用电量100%放开。

2015年3月15日,《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指出,“…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2015年11月,9号文配套文件《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发改经体[2015]2752号)指出,“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配电业务。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以加急明电下发《关于报送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的通知》(发改电〔2016〕503号),拟在全国批复100个左右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增量配网。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对增量配电网投资、建设、运营及以混合所有制方式投资配电网增容扩建等做出规定。并且明确规定配电网原则上指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和220(33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局域电网。

显而易见,允许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是本次电改的一大亮点。社会资本通过与电网企业股权合作等方式成立产权多元化公司,获取增量配电网的运营权,使过去难以产生收益的配网资产价值凸显。

如果增量配电网被称之为本轮电改亮点之一,园区配电则将是亮点之中的亮点。

增量配网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纯新建的,这部分一般是园区管委会和发电企业共同投资;另一部分是电网之外的业主投资建设的存量配网,这部分仍是由原来的产权方控股,同时可能会引入发电企业、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配网运营商的收入是配网的过网费,即“配电价”,由所在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主要的成本是设备的折旧,另外还有材料和修理费、人员薪酬等。园区的配网是优质资产,用电量一般比较大,在垄断经营的模式下,利润率是有保证的,但只能在制定的供电营业区运营,异地复制比较困难。

中国约80%的工业GDP是在城市周边发展起来的各类园区中实现的,中国现有近200个国家级开发区,近1500个省级的各类开发区,有经济价值的开发区超过1万个,各类园区开发已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园区内投资建设配电网,工程量和技术难度相对于大电网建设要小很多,这其中的市场潜力巨大。

基于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电力行业以及“破垄断”的考虑,结合新电改政策(特别明确了对民间资本放开增量配电侧),未来新建和改扩建园区的配电网投资建设将成为热点。

近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规范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延庆智能配电网等105个项目为第一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

通知规范了增量配电网的范围,增量配电网原则上指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和220(33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局域电网,不涉及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网建设。通知明确了试点项目业主应为独立法人,具有与配电网投资运营相应的业务资质和投资能力,无不良信用记录,确保诚实守信、依法依规经营。

各省上报规模超160个,而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得的项目数量上看,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四省获得的试点项目最多,均为6个,北京、江苏、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市)则有5个项目被纳入试点。

从试点项目类型上看,工业园、产业园区型的区域电网则占主要份额。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8月1日,中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46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23家,而中国省级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已经达到1533家。

而目前,不仅是入围改革试点的105个项目在大规模投资,其他众多园区也在积极布局。

据相关机构分析,园区配网是最为优质的配网资产,估算仅掌握在园区管委会手中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配电网运营的收入空间就达到500亿规模。政策鼓励增量配电网运营企业开展电力增值服务,售电、用户侧设备运维和用户受电工程是最好的切入点。根据测算,售电市场占有率每提升10个百分点将提升配电网投资建设内部收益率1.3个百分点,用户侧设备运维市场占有率每提升10个百分点将提升内部收益率0.3个百分点。配电网运营企业在运营区域内享有用户用电信息的掌握、用户受电工程的审核以及电费的结算等权利,将助力其充分挖掘增值服务市场。

园区配电网建设与PPP模式的高度契合,也使得其投资、运营模式与众不同起来。

1、总体思路:建立“一站式购买服务”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方企业来统筹规划和运作,形成“融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移交”的全链条服务,以最终绩效考核方式支付用电服务费,实现社会资本方的回报。

2、运作模式:推行全产业链一体化模式,从前端规划、方案评审到设计、报建、采购、施工、运营、检修、维护所有环节的一体化运作。由专业服务企业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进入,不仅负责整体项目运作和用电服务提供,同时,前端做好与园区管委会、供电公司、购电发电侧之间的关联,后端做好与金融机构、建设单位、设计团队、电力维护与检修队伍等之间的关联。

3、盈利模式:确立以购买服务的“可用性+绩效付费”为核心的盈利模式,以不增加入园企业用电成本和园区管委会支出责任为出发点。进驻园区企业以原有电价或协议电价来支付电费(有些园区为了招商引资,可能会有优惠电价),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回报部分通过管委会所代表的政府来解决和承担,通过PPP模式将政府支出责任部分纳入中长期财政预算,建立“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贴”的回报机制。引导建设投资方从过去的单一业务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保障安全供电、提升服务质量。

4、增值路径:创新模式,以用电服务采购+自主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投资增值。具体来说,可探讨以“使用者付费+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之外的“节能奖励+资源补偿”等模式。譬如,针对路灯改造、节能改造等方面可能有的国家奖励、补贴,包括以传统合同能源方式所获得的奖励分成,可以全额补给投资方或与政府分成;又或者通过充电桩、停车场等项目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资源补偿。

5、创新型模式应用的优势:在园区配售电领域,以PPP模式应用为契机,推进融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一体化,是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的一种创新模式:

1)PPP模式的应用,既符合现阶段政府的产业投资方向和政策,又能通过把政府支出责任部分列入中长期财政预算的方式,协助投资方吸引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平滑政府财政压力,促进园区建设和经济发展。

2)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既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来提升综合用电服务水平,促进投资方提供“又好又优”的综合一站式方案,又能通过“绩效考核付费”方式,基于用电服务全链需求筛选优质的投资方,保障供电安全和质量。

3)创新型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激发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据渤海证券分析,园区配网是最为优质的配网资产,仅估算掌握在园区管委会手中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配电网运营的收入空间就达到500亿规模。

11月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十三五”电力规划。规划中显示,“十三五”期间,主网不再是电网发展的投资重点,贴近用户和民生的配网将重点发展,比如电能替代,充电设施,分布式发电等等,都需要坚强配网的支撑。尤其是新一轮农网改造,对于薄弱、欠账累积的农村电网来说,特别关键。

中国配电网相比国外发达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原因主要在于历史欠账太多,一方面是时间因素,我国配网发展时间也不长,日本50年代已经开始规划配电网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因素,国家投资就那么多,很长一段时间都主要投入到骨干电网上,配网建设相对滞后。

未来电网发展更贴近用户侧、需求侧,和配网密切有关,从这个角度而言,配网是应该重点发展。比如最近火热申报的多能互补示范工程,不同类型能源集成互补,全面提升能源系统效率,也是本次规划想要强调的绿色高效的落脚点。

升级改造配电网,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大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力度,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适应电力系统智能化要求,全面增强电源与用户双向互动,支持高效智能电力系统建设。

增量配电网、配电网ppp模式、园区配电网……配网建设将成为我国电力行业新一轮的投资重点,产生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延伸阅读:

增量配电网市场这个千亿蛋糕怎么分?都需要知道哪些点?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