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8月8日,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印发决定,深入开展向许启金、张黎明、吕清森同志的学习活动,积极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凝聚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强大精神力量。许启金、张黎明、吕清森同志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扎根一线、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优秀代表,是热爱企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人物 > 正文

习总夸奖状元技工许启金

2016-09-07 13:05 来源:国家电网公司 

开栏的话:8月8日,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印发决定,深入开展向许启金、张黎明、吕清森同志的学习活动,积极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凝聚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强大精神力量。许启金、张黎明、吕清森同志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扎根一线、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优秀代表,是热爱企业、感恩事业、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杰出实践者,更是新时期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忠诚为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楷模榜样。

《中国能源报》(2016年09月06日第24版)

近期,本报将重点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争做合格党员,争当电网先锋”为主线,积极走访许启金、张黎明、吕清森等电网系统的“金牌工匠”,通过认真学习、精心传播他们奋发有为、默默奉献的坚定信念,勤奋钻研、攻坚克难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执着梦想、躬身实践的高尚情怀,来全面阐释国家电网“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系统记录“金牌工匠”的模范引领作用。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年4月26日,许启金作为全国唯一的党员劳模代表,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座谈会。他的一番汇报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赞扬:“行行出状元,精益求精啊,干什么工作都要把它做到一流、做到最好,你就是电网方面状元级的技术工人。”

许启金是怎样从高压线带电检修的“门外汉”成长为“状元”技工的?当上“状元”以后的许启金又有什么新的打算?8月23日上午,在安徽宿州供电公司“启金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先后获得“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许启金师傅。

“爱琢磨”如痴如迷

黑红的脸庞、憨厚的笑容、坚定的眼神、淳朴的话语,鲜红的党徽在宽大的工作服上闪闪发光。“启金工作室”里展示的一块块奖牌、一项项专利,让人很难相信出自那一双布满老茧的粗壮大手。

走进工作室,许启金师傅就立刻转入“工程师”模式。首先向记者展示了正处于研制阶段的“高压架空线电动作业车”。他一手拿着配件,一手做演示:“人在高空作业的时候,一般连续行进10米的距离,就会达到体力的极限。这个电动作业车,就能大大提高我们在高压架空线上带电检修作业的劳动效率!”

“就这一根弹簧,可是费了大功夫!”许启金拿着防高空坠落自锁器向记者介绍。研发防高空坠落自锁器的最大难题就是弹簧型号与材料的选择,他曾买了20余种弹簧,进行拉力匹配试验,要么是太紧控制不住,要么是太松容易锁死。那段时间,许启金去外地出差,也要到处去找弹簧。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在一个路边摩托车修理店内,找到了匹配的弹簧。

“钉钉子”默默坚守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里一部分是老师傅,一部分是社会招工。他们懂的专业都比我多。我那时候就下决心,既然干这个就一定要干好!”1982年,高中毕业的许启金为了尽快熟悉各种设备性能,从上班那天起,他就用心观察输电线路上的每个部件。为了巩固记忆,许启金把书上的知识写在纸条上,在上下班和去工作现场的路上掏出来看。

34年来,许启金坚持把“钉钉子”精神贯穿到学习和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始终默默坚守在输电线路巡检一线。2000年,他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顺利通过技师鉴定;2003年,通过高级技师鉴定;2005年,被安徽省电力公司聘为首批首席技师;2006年,他主持编写了《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岗位培训考核标准》。他代表安徽电力编写的《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题库》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2015年,他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技能大师”称号。

“带徒弟”实干巧干

“以前的劳模都是发扬老黄牛精神,现在既要苦干实干,还要讲究巧干!”自2010年开始,许启金学会了用3DsMax绘制线路杆塔结构图。几年来,他把宿州电网2600多基杆塔全部电子化,实现了检修现场图像化。

说起大国工匠和未来计划,许启金表示,将瞄准输电线路运维专业的创新,带领大家向智能化巡检方向迈进。“我觉得大国工匠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当一个人能够把他从事的职业当成毕生的事业,热爱到如痴如迷的程度,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名大国工匠!”

又讯

【身边的大国工匠】自制“手术刀”的“线路医生”

《工人日报》(2016年09月03日 01版)

有人说,外科医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刀,心中有刀,到了“治未病”的境界。

许启金不是医生,但他做的事与医生很相似。作为国家电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的一名“线路医生”,他似乎已经修炼出“手中无刀、心中有刀”的境界。

自制“手术刀”的“线路医生”

单纯就解决高压输电线路上的疑难杂症而言,许启金已经称得上是一个顶尖的技术高手。可是,如果就此认为许启金只是一个“医术高超”的“线路医生”,那还不够全面。因为,他不仅“手术”做得好,还能自己制作“手术刀”。

电力线路维护专业性很强,如果仅仅用现有的常用工具,并不能高效安全地解决输电线路上的所有问题。因此,能自己制作“手术刀”的人,在线路维修工人中可以称得上是“大拿”。

8月22日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许启金正在为他的一项最新发明——“空中电动作业车”开展技术攻关。这项发明的动因来自于一个现实难题:传统的高压线架空作业时,线路工人吊挂在高压线下,需要靠双手拉动绳索才能前进,这样做不仅耗时而且费力。

“一般人拉动绳索前进十几米,就会体力不支。”许启金说,新发明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治病喜欢治根的许启金“脑洞”大开:为什么不能像在地面骑电动车一样在空中也骑电动车呢?

有了创意,许启金很快进入“实操”阶段。工作室里有各种机床,车铣刨磨,这些手艺许启金都会。各种可行性试验,他自己反复操作。

“现在就差电源问题了,预计再过一两个月,产品就能正式应用了。”许启金告诉记者。

当然,这也意味着近一两个月时间,许启金大部分空余时间都将在工作室里度过。

在检修和维护高压输电线路的过程中,许启金发明创造了很多工具,不仅提高了检修效率,而且大大增加了检修人员的安全。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与高压线路打了30多年交道的许启金也曾被人追问: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对此,许启金的回答非常坚定:没有“金刚钻”,绝不揽这个瓷器活!

他的检修维护技术,在同行中始终处于“被追赶”的地位。

有一年,宿州11万伏线路上的某个变电站需要更换母线瓷瓶。由于母线构架年代已久,现场人员干了半天还没有换下瓷瓶。许启金赶到现场后很快发现,问题出现在挂滑车的吊点过低。可是,市场上当时没有合适的吊点卡具。那么如何提高吊点呢?

许启金随后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图设计,并联系了一家工具厂加工。一次、两次、三次……经过几次改进,许启金加工出来的工具发挥了大用场。后来,这项成果在一项全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公司有一次接到一个任务。一条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需要穿越一条22万伏的高压线,这就需要对高压线路进行升高改造。由于杆塔型号的改变,再加上预先设计时考虑不够周全,施工后才发现,有两个线杆之间的距离太小,影响输电安全。

众多“线路高手”想了很多办法,但要么施工投资大,要么施工时间长。就在这时,许启金提出一个建议,改变一条线杆横担结构,他还画出了变更的结构图。

后来的结果证明,他提出的这个方案投资小、施工简单,大大缩短了停电时间。

许启金的徒弟,宿州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张永对许启金佩服之至。“每次出现输电故障,只要他去现场,我心里就很踏实!每每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时,他那一句‘我来吧’不知有多给力!”

在许启金看来,“金刚钻”不仅是精湛的技术,更包括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等品质。

即便是像擦拭绝缘子这样的“小活儿”,许启金也做得比别人好。

绝缘子是高压杆塔上隔离导线和杆塔的绝缘构件,外形像一长串的珠子。这些绝缘子如果长时间不擦拭,遇到雨雾天就有可能形成短路。许启金能够系上安全带,一连悬在空中七八个小时,把这些绝缘子擦得“像家里的碟子、盘碗那样干净”。

参加工作30多年时间,许启金先后参加了700多项带电作业任务,参与消除各类缺陷3000余处,没有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实现零差错。

乐当拉着“老车”的马儿

许启金曾经写过一首题为《这挂老车》的诗:“劳累的马儿,也会孤芳自赏,望着天上的繁星,那就是他写下的篇章。”

许启金喜欢以拉着老车的马儿自喻。“我干事业的最高境界就是‘乐',以事业为‘乐'。"他说。

为解决现场技术难题,许启金研究了多项发明创造,很多创新成果均获得了国家专利。为了这些发明创造,他可以整日整夜地不睡觉。

曾经,他为了找到一个发明装置上的弹簧,跑遍了省城的五金器材店,最后是从一家摩托车修理铺里找到了一个可以废物利用的旧弹簧。

“我搞创新发明的最大动力,是为了职工安全,也是为了提供工作效率。”在许启金看来,一个人如果能把他从事的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那么离“大国工匠”也就不远了。

原标题:习总夸奖状元技工许启金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