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根据卫星图片解译制作的淮南煤田在2000年到2016年期间因采煤导致的塌陷水域情况变化示意图,制作:绿色和平煤炭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基础能源,一度支持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新增能源需求。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消费量从2014年起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下跌,并且有媒体报道在即将出台的《能源

首页 > 火电 > 煤气能源 > 报道 > 正文

图片故事丨因煤矿而淹没的村庄--曾经的“火力三峡”到现在的“水下村”

2016-08-23 11:57 来源:能源大嘴 

图注:根据卫星图片解译制作的淮南煤田在2000年到2016年期间因采煤导致的塌陷水域情况变化示意图,制作:绿色和平

煤炭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基础能源,一度支持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新增能源需求。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消费量从2014年起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下跌,并且有媒体报道在即将出台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设置煤炭消费的中将设置煤炭消费的峰值目标。这意味着过去几十年逐年增长的中国煤炭消费量将得到控制——煤,这个因分布广泛价格便宜而与我们生活相依相伴的能源将成为记忆里的符号。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将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随着对煤炭需求的下降,煤炭企业的盈利状况也大幅恶化,2016年1-5月,全国国有控股的煤炭企业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直到6月份才扭亏为盈。煤炭产业的减产、亏损除了导致煤炭产业工人收入大幅下降和重新就业的问题外,还可能导致数十年的环境治理欠账出现无人买单的局面。

安徽省淮南煤田曾是中国的“五大煤矿之一”。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两淮(淮南、淮北)被列为中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2014年,占淮南煤田大部分面积的淮南市的煤炭与电力实现的增加值占该市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5.9%。其下属的凤台县被称为安徽的“火力三峡”,是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

2000年前后,紧邻淮南但同时又位于淮南煤田上的阜阳市也上马了数个特大煤矿,力图将其打造成华东能源的新基地。

但是,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加,煤炭开采所引起的塌陷区面积也在不断扩大。2015年至2016年,绿色和平通过遥感解译、空间分析和实地考察的形式对淮南煤田在过去16年中的采煤塌陷区水域情况进行了分析。

从2000年到2016年,整个淮南煤田有近10个西湖面积大小的农田和村庄(约65.3平方公里)由于采煤塌陷而沉入水下,其中农田面积占到近八成。截止到2016年3月的卫星图片显示,因淮南煤田开采导致的采煤塌陷区水域面积达11.5万亩(约合76.49平方公里),是2000年面积的6.8倍。

图注:2000年与2016年淮南煤田的采煤塌陷区水域分布示意图对比,制作:绿色和平

这些采煤塌陷区水域全部分布在淮南煤田大型生产矿井周边。塌陷水域问题仅仅是采煤引起的地质危害中的一部分,采煤造成的塌陷还会造成房屋开裂、倒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损毁。

根据2014年通过淮南市规委会审议的《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利用规划》,2013年底,全市塌陷面积约33万亩(约合220平方公里),涉及27个乡镇,占全市面积的8.5%,涉及居民3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8%。采煤塌陷区治理面临的资金缺口还在扩大。据上述规划预测,到2020年,塌陷面积将达到55.4万亩(约合369平方公里),最终塌陷面积将达到103.1万亩(约合687平方公里)。这大约相当于100个西湖面积的大小。

采煤引起的塌陷问题不止发生在淮南,安徽省的多个城市都面临类似的问题。根据《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到2020年,皖北六市由于采煤塌陷的面积将达到151.8万亩(约合1012平方公里),涉及到59.27万人,安置点需用地7.4万亩(约合49平方公里)。

全国范围内,采煤引起的地质塌陷灾害已在多个省份发生。截止2014年年底,全国因煤炭开采导致的塌陷区面积已达到1650万亩(约合11000平方公里),到2020年,总面积约合2250万亩(约合15000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1700个西湖的面积或者整个北京市的面积。

这些塌陷区主要分布在安徽、山东、山西等煤炭资源集中且主要是井工开采的省份。

矿区塌陷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在一些老矿区,采空区几乎遍及整个地域,“塌陷——搬迁、整治——再塌陷——再搬迁、再整治”的恶性循环使当地经济陷入困境。

2011年3月,《土地复垦条例》予以公布和实施,其中第三条明确提出了生产建设活动损坏的土地,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复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无法确定土地复垦义务人的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复垦。

曾经因煤炭而兴起和繁盛的城市、农村,在煤炭进入衰落的时代,煤炭后遗症将更加沉重。而如何去修复因煤炭导致的生态问题和避免这一问题在更多煤炭城市一再上演,最基本的是遵循“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向采矿主体收取采煤塌陷区复垦补偿金,并计入生产成本,确保修复资金的充足,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正义。但从根本上还是尽量要减少对煤炭的开采和消费,减少其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给当地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图注:淮南市凤台县采煤塌陷区,顾北煤矿的堆场,旁边是正在被淹没的村庄

图注:淮南市凤台县采煤塌陷区,顾北煤矿的堆场,旁边是正在被淹没的村庄

图注:淮南市平圩镇的煤化工业区里,农民在坚守着自己的耕地

图注:凤台县王庄,留守的村民正春耕,500米外,塌陷区的湖水正在一天天逼近。村民说,如果以这样速度推进,这块水田应该会是最后一次耕种了

图注:凤台县采煤塌陷区,殷港村。被煤山堆场包围的墓地

图注:位于022县道旁的凤台县顾桥镇附近的庄塌陷区

图注:位于022县道旁的凤台县大李家庄塌陷区

图注:凤台县采煤塌陷区,张集矿区

图注:位于022县道旁的凤台县顾桥镇附近的塌陷区

图注:位于022县道旁的凤台县大李家庄塌陷区

图注:凤台县采煤塌陷区,张集矿区边,农民还在坚守着自己的耕地,不远处,彩钢栏杆隔离的塌陷区正在一点点逼近

图注:塌陷区里,湖水越涨越高,通往村子里的道路,不得不搭起临时的浮桥,用于通行

图注:原本的菜地,被湖水隔开,农民刘强(化名)去自己家地里,都得划着船过去

图注:在凤台县王庄采煤塌陷区,很多水域被承包出去做了鱼塘

图注:由于采煤塌陷,湖水阻断了村里的道路。留守在王庄采煤塌陷区的村民,只能躺在板车里,运去镇上看病

图注:凤台县采煤塌陷区,顾北煤矿不远处,还在留守种地的村民

图注:凤台县采煤塌陷区,顾北煤矿不远处,还在留守种地的村民。田地里,碜杂着大量的煤矸石

图注:顾北煤矿边,村子沉陷,村民只能搬去临时板房暂住

图注:为了安置采煤塌陷区的农民而修建的安置小区之一——滨河新村安置小区实景

图注:凤台县沿省道往北,一路的村子边可以看到许多沉陷安置的新小区。远远望去,这些的小区的楼房外形、层高与城里的现代化小区没什么区别。进去一看,就不同了,搬来这儿的村民,还保留着村子的生活习惯,小区的绿地全是菜地。每到下午3点后,新居民们就扛着水桶、铁锹出来浇水、除草

图注:太阳快落山时,从某个角度看到湖中央的电线杆还露着一点点“脑袋”,像一个溺水者临死前的挣扎

原标题:图片故事 | 因煤矿而淹没的村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