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昨日公布《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酒泉向特大型风电基地迈进,建成白银、武威民勤、庆阳环县、定西通渭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推动平凉、天水等地分散式风场开发建设,在金昌武威地区布局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互补发电基地

首页 > 风电 > 风电产业 > 政策 > 正文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500万千瓦(附原文)

2016-08-16 15:27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作者: 本站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昨日公布《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酒泉向特大型风电基地迈进,建成白银、武威民勤、庆阳环县、定西通渭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推动平凉、天水等地分散式风场开发建设,在金昌武威地区布局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互补发电基地。通过大规模开发建设风电,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建设大型风机研发平台,实现大型风电技术装备成套化、集成化、规模化。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500万千瓦。以下为通知原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6〕12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以新供给促进新消费、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加快经济结构性改革、形成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引导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二五”以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和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动力弱化,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十三五”期间,要把握、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产业变革机遇,着力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为重点,做强优势行业、做大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区域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面完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确定的阶段性目标。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21.6亿元,年均增长15.6%,高于同期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6.56%升到2015年的1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4%。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组织实施重点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支撑工程专项,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建了一批省级创新平台,设立了能源装备、微电子、电工电器、中药现代制药、农产品干燥装备等5个省级工程研究院,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对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到2015年底,全省共设立国家级重点创新平台53家,较2010年底增加25家,认定各类省级创新平台605家,较2010年底增加398家。

——重点领域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确定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八大领域均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其中,生物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新能源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光电、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610万千瓦和1252万千瓦,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优势日渐突出。

——骨干企业带动强劲。围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育种、高性能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确定38户在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地位的骨干企业。通过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促进企业优化股权结构提升融资能力、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技术路线图,助推骨干企业加强技术集成、产品创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显著。2015年,23户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两位数增长,9户骨干企业增速超过30%。

——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加快推进金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金昌新材料基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镍基新材料、印花镍网、钴基新材料、铂族贵金属新材料基地;兰州生物产业基地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藏)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育种、兽医生物制品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群和产业链。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基材、微电子及有色金属新材料等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聚集效益初步显现。

——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围绕财税、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推进机制,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以基金和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设立6只参股创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6亿元。新设立20亿元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参股设立4只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1亿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2015年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贷款余额达691.5亿元。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转换与速度换挡、结构转型成为经济新常态的三大主要特点,其中动力转换决定着速度换挡和结构转型的进程及质量,是聚合多元驱动新动力、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的关键。在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弱化的背景下,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为抓手,以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突破口,推动重大体制改革、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建设,为我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向西开放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技术变革,以及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我省围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培育、技术服务、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园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动态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省政府高位推动、牵头部门认真履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投资平台市场化运行、骨干企业引领带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长期以来,我省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的增长,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传统增长动力持续弱化,对我省产业发展形成了更加强烈的倒逼作用,有利于催生新兴产业。同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各省市区纷纷出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点和突破口,产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市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我省产业发展长期以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为主,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缺乏创新经验和创新思维;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相对较少,没有形成有效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较小,难以弥补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弱化形成的缺口;产业配套能力弱,尚未形成上下游关联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与全国相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产业链的较低层次,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在高精尖领域产业基础和技术薄弱;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产学研用融合度还不高,科技成果没有实现有效转化。

面对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我省全面适应、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营造更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为抓手,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为重点,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积极推进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培育骨干企业,聚焦创新经济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引领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二)自主创新与开放共享相结合。在强化自主创新的同时,汇聚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合作创新与开放共享创新,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实现突破。充分利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三)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统筹规划,集聚要素,集中力量,率先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上接特色优势产业、下延终端消费市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链,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四)骨干企业引领与促进产业聚集相结合。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强化配套企业集聚,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依托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以产业价值链为中心,完善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水平和聚集能力。

(五)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向传统产业各领域和环节渗透,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构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依托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使新兴产业成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补短板”的重要内容。

三、发展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创建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发展100户骨干企业,力争打造50条百亿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一)打造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创建10个国家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0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检测验证服务平台,10个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依托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建300家众创空间。

(二)做强优势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势行业打造50条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前景广、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百亿元产业链。到2020年,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成为全省支柱产业,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壮大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动态扶持,培育100家技术先进、行业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支持其尽快进入国内同行业优势企业行列,带动一批协同合作、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

(四)促进产业聚集。加快金昌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和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15个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引领带动作用强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聚集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聚集发展。

第三章重点领域及产业发展路线

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和公共安全等领域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依托骨干企业,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明确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路线,开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延伸拓展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一、新材料

依托我省原材料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以兰州石化、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甘肃稀土公司、酒钢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为重点,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延伸拓展产业链,完善优化产业配套,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大新材料技术攻关和研发,加快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端结构材料等新材料,拓展新材料应用领域,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一)有色金属新材料。围绕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金昌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铜钴及氧化物粉体材料,镍钴高纯金属、高性能合金、粉末冶金等镍钴新材料;开发高档电解铜箔、高强高导铜合金线材、精密铜/镍合金加工材、高性能特种铜管铜材、新型铜基电工材料等;发展高纯硫酸铜、微晶磷铜球等高端电镀材料;开发贵金属医药中间体、高纯贵金属、贵金属粉体材料以及贵金属催化剂等系列产品,形成以镍钴铜为主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稀土新材料。发挥甘肃稀土公司稀土加工分离的优势,以稀土功能材料为重点,加强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做精、做优、做细稀土加工分离产业,拓展稀土新材料应用领域,促进稀土加工分离材料向高端产品延伸。重点发展稀土研磨、贮氢、永磁、发光等稀土功能材料,实现由生产稀土分离产品向生产高端稀土应用材料、功能材料转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材料及其应用产品产业链。

(三)化工新材料。发挥兰州石化、银光公司、水性科天等骨干企业在工程塑料、特种橡胶、水性树脂、水性合成革、特种涂料、氟化工、化工助剂和催化剂等方面的原料和技术优势,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优化布局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延伸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化工材料等下游产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丁苯和丁基橡胶、水性树脂材料、聚苯硫醚、化工催化剂和助剂等产业链。

(四)高性能结构材料。依托酒钢集团,以优质不锈钢、硬质合金钢、高性能碳钢为基础,积极开发建筑结构用钢、复合板材、新型不锈钢等结构性、功能性新型钢材。依托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开发高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高强铝合金板材、航空铝材、轻量化轨道交通用铝合金材、汽车用铝板材等轻质高强度合金材料。依托郝氏炭纤维公司、蓝星碳纤维公司、康博丝特碳纤维公司等企业,发展高强型碳纤维原丝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拓展碳纤维在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五)其他新材料。绿色镀膜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绿色镀膜新材料、新型核辐照材料,以及钕铁硼等稀土材料表面镀膜装备、宽幅带钢连续真空镀制特种功能薄膜成套装备、铜铝带材连续真空镀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太阳能聚光反射镜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等。炭素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石墨烯、高温气冷堆用炭/石墨堆内构件、电解用石墨电极、超细结构等静压石墨、中粗结构石墨、太阳能用储能炭材料、光伏产业用炭/石墨材料等高性能炭/石墨材料、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领域,重点推进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工艺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新型绿色建材产品。依托兰州四联光电科技公司、润晶新材料公司培育发展LED和蓝宝石产业,推进LED封装和蓝宝石生产及应用。

专栏1 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

1.镍钴新材料产业链:围绕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金川集团公司、金昌鑫盛源金属材料公司、金昌宇恒镍网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大有色金属压延加工技术、材料连续合成、掺杂改性技术、合金化过程控制技术等研发应用,发展电池材料、羰化冶金产品、镍/铜合金产品、贵金属系列产品、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制品、电工材料、电镀材料等,推进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

2.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依托甘肃稀土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突破新型稀土材料及促进稀土平衡应用技术、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开发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抛光粉、稀土贮氢合金粉、稀土金属、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系列产品,打造由稀土分离产品向稀土功能材料延伸的产业链。

3.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链:依托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开发高强高韧系列铝合金冶炼加工技术,发展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品,积极向轨道交通用铝、建筑铝型材、汽车轮毂、铝制车厢及集装箱、铝膜板、铝制换热器等终端产品延伸,打造铝合金新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链。

4.高端铜材产业链:以金川公司、白银公司和正威铜业为骨干,突破铜及铜合金材加工关键技术,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大口径白铜成品管、超长冷凝管、矿物绝缘电缆护套管、白铜盘管、电力行业异型管、新型微晶铜铬电工材料、刚性接触网用铜铝接触线、柔性接触网用铜包碳纤维接触线等产品,进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海水淡化、高速列车、电气化装备制造等终端领域。进一步调整紫铜管、棒产品结构,逐步向附加值较高的异型管、无氧铜管、无氧铜棒产品过渡。

5.优质不锈钢产业链:以嘉峪关不锈钢工业园为依托,以酒钢公司、三威公司和甘肃海斯特不锈钢制品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围绕工业、生活、医疗器械等领域,发掘市场潜力,开发新型双相不锈钢、无菌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节镍型不锈钢和下游系列产品。支持酒钢公司通过战略合作,进入核电、军工、航天航空、船舶制造等领域。

6.丁苯和丁基橡胶产业链:围绕建设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依托兰州石化公司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丁腈橡胶等国内紧缺橡胶品种,积极开发和引进氟硅橡胶、丙烯酸橡胶、异戊橡胶等高性能橡胶。

7.水性树脂材料产业链:以兰州新区科天集团为龙头,以水性高分子材料创新应用为重点,围绕水性树脂、水性合成革、水性建筑涂料、水性装修材料、水性家具材料以及水性高分子材料功能化、智能化产品等领域,发展水性超纤合成革、水性智能膜、水性智能化模块式多功能墙体材料,绿色水性聚氨酯及其应用等系列化的环保产品,形成水性高分子材料、水性合成革制品、环保家居、水性树脂功能化、智能化产品产业链,打造兰州新区水性科技产业园。

8.聚苯硫醚产业链:以敦煌西域特种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研发硝化、光化、氢化等特种化工核心技术,芒硝尾矿资源开采工艺技术,硫化钠焙烧尾气余热利用和聚苯硫醚合成工艺等技术,开发芒硝、元明粉、硫化钠、聚苯硫醚等基本产品,打造聚苯硫醚多级产品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9.化工催化剂和助剂产业链:依托兰州石化催化剂厂、兰州助剂厂等重点企业,围绕石油炼化、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等领域,重点在催化裂化、加氢、氧化、异构化、自由基聚合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方面实现突破,发展石油化工催化剂、过氧化物系列引发剂等各种不同用途的高活性、高收率催化剂和助剂。

10.新型碳纤维材料产业链:以郝氏碳纤维公司、蓝星碳纤维公司、康博丝特碳纤维公司为依托,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核心技术和通用碳纤维低成本应用技术,扩大高强型碳纤维原丝生产能力,加快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研发,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高铁、船舶、汽车和工业真空炉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普及应用,形成碳纤维基础材料和复合材料制品相对健全的产业链条。

11.新型炭素石墨材料产业链:以方大炭素公司为依托,开展炭素前沿技术研究,加大超大高石墨电极、新型高炉炭砖、石墨阴极等新产品研发,重点开发特种石墨、核电炭/石墨、炭/炭复合材料、锂电石墨负极材料、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氟化石墨及光伏用炭/石墨等高端产品,不断拓展炭素新材料应用领域,打造炭素新材料产业链。

12.绿色镀膜新材料产业链:以兰州大成科技公司为依托,利用真空复合镀膜集成技术,以聚光太阳能、绿色镀膜新材料、绿色镀膜技术装备、高真空获得与熔炼装备等为重点,引进聚光太阳能和绿色镀膜装备配件生产等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绿色镀膜装备—聚光太阳能关键件—聚光太阳能集热单元—聚光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13.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链: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镀膜玻璃、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推进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工艺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新型绿色建材产品。

14.新型核辐照材料链:以中科院近物所及其下属企业武威科近新发公司为依托,利用重离子加速器辐照、紫外线敏化、化学蚀刻后处理等技术,研发重离子微孔膜为基膜的系列精密筛分材料及产品,建设电子加速器辐照材料加工中心,利用电子加速器的辐照改性特性,实现材料的交联、固化、接枝和裂解,生产各类辐照改性材料。

15.氟化工产业链:利用白银氟化盐、碳酸铝等产业技术优势,以白银中天化工等企业为重点,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电子氟化工转变,建设无机氟化工和有机氟化工生产基地。围绕氟、锂、硅三种元素,发展氟化锂、六氟磷酸锂等高性能氟材料,形成氟材料、锂电材料等氟化工产业链。

二、新能源

依托资源禀赋,结合发展需要,坚持稳增风光电装机,强化新能源消纳和转化利用,加大电力外送,稳步开发生物质能,有序发展核应用产业,不断提升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推进新能源装备集成化发展。开展“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发展智能电网,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培育新能源关联产业,实现新能源优势资源有效转化。

(一)风力发电。积极推进酒泉向特大型风电基地迈进,建成白银、武威民勤、庆阳环县、定西通渭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推动平凉、天水等地分散式风场开发建设,在金昌武威地区布局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互补发电基地。通过大规模开发建设风电,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建设大型风机研发平台,实现大型风电技术装备成套化、集成化、规模化。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500万千瓦。

(二)太阳能发电。积极推进敦煌、金塔、肃州、嘉峪关、金川、凉州、民勤、高台等8个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在敦煌、金塔、玉门、金昌等光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工程。推动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研制和产业化,由光伏发电组件向发电成套设备延伸。加大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构件、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及太阳热能民用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提高光伏产业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全省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0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990万千瓦、光热发电110万千瓦。

(三)生物质能。以生物质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综合利用为重点,研发高效的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开发多联产技术,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推动生物燃料产品高值利用和生物质全链条综合利用。加强生物质能技术原料供应从以传统废弃物为主向利用新型资源转化。科学开发、引进、种植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宜的能源作物,适度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直燃发电。

(四)核燃料及核技术应用。依托核工业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核燃料转化分离生产能力,扩大核燃料生产和储备能力,建设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建成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打造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开发低温核供热堆技术,探索核热能城市集中供热,积极推动核电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推动民用核技术成套关键设备产业化。

专栏2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

1.风力发电产业链:围绕全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以资源换市场,以市场换装备,构建电机、齿轮箱、叶片、发电控制系统、塔架等主要零部件和整机集成的产业体系,推进分布式风电装备的开发应用,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完善风机制造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链:围绕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和光热发电示范工程建设,以酒泉、武威、兰州为重点,依托酒泉正泰、兰州大成等骨干企业,在引进成套技术基础上,推动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形成从硅材料、太阳能电池与组件、光伏逆变器等部件到光伏光热电站成套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3.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利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多联产技术,重点发展秸秆生物发电、生物燃料乙醇、餐厨垃圾发电等,推动生物燃料产品高值利用和生物质全链条综合利用。

4.核燃料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围绕建设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以五○四、四○四核燃料转化分离为基础,在发展核燃料及核乏燃料后处理的同时,加大低温供热堆供热、辐照育种等民用核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辐照育种,以及医用同位素、单粒子效应、抗辐照材料/芯片筛选评估等重离子应用相关项目,拓展核技术应用领域。

三、生物医药

围绕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以道地药材基地和中医药产业园为依托,加大新药研发和中药材品种开发,推进中药材种植生产标准化、中药加工制造现代化、中药仓储交易信息化,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发展现代中医药大品种、中药配方颗粒、保健品和提取物,不断丰富中医药品种、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天然药物,加快重离子治疗肿瘤基地和诊疗设备产业园建设,开发高性能医疗器械,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一)现代中药。围绕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建设,推进优势产区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以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等优质大宗品种和特色藏药为重点,开发新型中药制剂,推动中药新药研制、大品种二次开发、中药保健食品研发,深度开发道地及大宗药材的精深加工提取物产品,提高特色中药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形成中药材品种繁育、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加工、品牌化经营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依托现有藏药企业、藏医院的研发基础,挖掘民间藏医资源,加大整合提升力度,发展藏医药产业。

(二)生物制药。立足产业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加快预防用疫苗、治疗用生物制品、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推进疫苗类产品、血液制品、基因工程药物、治疗用生物制品、细胞培养基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形成以疫苗、血液制品为重点,以治疗类蛋白药物为发展方向,以肉毒毒素等医疗美容类产品为补充的产业格局。依托畜牧资源优势,加大动物类生物制药原料药提取技术研发,发展生化药品。

(三)生物医学工程。适应大健康发展的市场需求,研究开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卫生应急装备和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积极推进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的产业化应用,研发新型诊断试剂盒、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发展医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各类新型骨科替代及修复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开发数字医疗系统和家庭保健康复等相关产品。

(四)生物农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培育一批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和特色生物良种,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推动动植物品种向高产、高抗、专用方向发展。利用生物技术发展食用菌、藻类和干酪素等系列产品。开发预防动物重大疾病的新型疫苗、动物疫病诊断试剂、安全环保型中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兽医生物制品。推动动物下脚料的综合利用,加快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生物制品的研制。

专栏3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线

1.道地中药材产业链:以陇南、定西、河西等中药材主产区为重点,建设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有机、绿色中药材的种植及高端饮片加工,加大新药品种研发和二次开发,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和配方颗粒,拓展道地药材在药膳食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形成优质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化精深加工、品牌化市场营销、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中药材产业链。

2.生物医药产业链:围绕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兰州生物所、兰州博奥、兰州民海等骨干企业和中科院近物所等科研单位,重点解决细胞驯化、无血清培养基开发、病毒基因工程株的构建、生物反应器工程和病毒分离纯化等疫苗生产关键技术。加快伤寒结合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流脑结合疫苗、肺炎结合疫苗、生物仿制药、微生物提取多糖类药物等的研发,推进预防性疫苗及治疗性疫苗、疫苗诊断试剂盒、血液血清制品、基因检测产品产业化。

3.动物疫苗产业链:以中农威特生物公司和兰州兽医研究所为重点,积极推进预防动物重大疾病的新型疫苗研发,大力发展预防控制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新型免疫增强剂、诊断试剂、快速检测试剂盒。

4.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链:依托中科院兰州近物所、西脉记忆合金公司、兰州百源基因公司的技术优势,发展新型诊断试剂和高性能钛镍记忆合金医疗器械、生物可吸收材料内固定器械、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胸心外科生物瓣膜以及医用导管、导丝、球囊及涂覆支架等,形成医疗诊治、保健康复为主的大健康产业链。

5.育种及种子加工产业链:以河西玉米制种基地、定西马铃薯育种基地和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等为依托,以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重点,推进杂交玉米、专用型马铃薯、优质高产小麦、优质高淀粉玉米、啤酒花等良种产业化,提升种子加工水平,形成良种选育、扩繁、加工、推广一体化的制种产业链。

6.干酪素深加工产业链:以甘肃华羚集团、临夏华安生物公司为重点,利用生物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开发酪朊酸钠、酪朊酸钙、酪蛋白磷酸肽、可食性酪蛋白防水包装膜、酪蛋白静电纺丝材料等酪朊酸系列产品,拓展工业级干酪素、食用级干酪素、凝乳酶干酪素、乳酸干酪素、精制盐酸干酪素、酸水解酪蛋白等牛乳酪蛋白产品市场。

四、信息技术

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拓展互联网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以实施兰州新区北大众志“中国芯”项目为契机,发挥兰州、天水电子产业集聚优势,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材料、应用电子设备,打造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与重点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和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支持兰州高新区和敦煌软件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以半导体芯片设计制造、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封装测试、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的研发和制造、高端引线框架为重点,建设兰州新区北大众志“中国芯”、华天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升级改造、天光碳化硅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重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推动产品向中高端领域延伸,带动发展新型功率器件、电子电器保护器件、引线框架、封测设备、模具、封测材料等配套产业。大力推动光电子—半导体照明、电子专业设备、通用自动化控制设备、专用通信电缆、电真空器件、军民用电子装备及器件等应用电子设备的研发生产,推动我省电子元器件制造向高端电子设备制造转变,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能力。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集聚,打造兰州、天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集群。

(二)软件产业。围绕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应用需求,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省软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售后服务、回收再制造、节能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快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电力电子、交通运输、环保监测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在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教育医疗、精准扶贫等领域开发具有品牌优势的行业特色应用软件,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标准,提升优势软件企业产品水平和服务能力,带动应用软件产业发展。

(三)信息服务业。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宽带光纤、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信息服务。加快兰州、嘉峪关、白银、敦煌等国家级信息消费试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发整合数据资源,加快推进甘肃省大数据有限公司和大数据研究院建设,在交通、旅游、工业、安监、工商等领域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培育数据服务消费市场。积极培育数字媒体、数字创意等网络内容服务新业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创意产业。结合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农业、交通、环保等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进北斗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斗卫星技术推广应用。

专栏4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线

1.集成电路及配套产业链:以天水华天、兰州北大众志、天水天光、天水华洋等企业为重点,加大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元器件工艺技术研发,提升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新型功率器件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能力,延伸发展集成电路专用封测设备模具、高端引线框架、半导体封装材料等配套产品,打造西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

2.软件及服务产业链:依托甘肃万维、甘肃紫光、甘肃万桥等骨干企业,结合实施“互联网+”行动,以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服务、软件服务外包等为重点,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开发,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3.北斗应用技术及产品开发产业链:以甘肃众力厚德北斗公司和甘肃中寰卫星导航公司为依托,推动北斗导航与移动通信、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开发北斗应用增值服务、软硬件产品及导航定位设备,推动在智慧城市、交通运输、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测绘勘探、社会服务等重点行业及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4.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产业链:以甘肃省大数据有限公司和大数据研究院为依托,发挥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优势,承接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推动大数据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发挥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过程、交通物流、质量追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形成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五、先进装备及智能制造

结合“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提升石化装备、新能源装备、智能电工电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现代农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型专用装备、新型矿山无轨车辆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设备成套能力。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智能制造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绿色、智能、协同制造为特征的先进智能制造模式。

(一)新型大型装备。依托兰石集团研发高端智能钻采、炼化装备,重点发展15000米陆地钻机、12000—15000米浮式海洋平台钻井包产品、6000马力压裂设备,大型高压超常温加氢反应器、催化裂化装置、高压换热器、大型反应器等;依托天水星火机床、天水锻压机床,发展大型机床、高档数控金切机床、成形高档数控机床、精密高速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力争在数控技术、智能控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大型装备向智能化发展。

(二)智能电工电器装备。依托长城电工集团、兰州众邦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新一代智能化输配电装备,拓展和提升电工电器装备发展领域和水平。加大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在252kV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核电1E级开关设备、轨道交通及船用开关设备及智能低压电器、1000kV直流大截面架空裸导线、220kV高压交联电缆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超导电缆、高导电架空导线、大功率变流器和智能化控制器、无功补偿装置、有源滤波装置、可控串联补偿器、大功率变频装置等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核心器件。开发基于智能电网管理的数字变压器、数字互感器、数字电抗器、开关设备等在内的110kV及以上智能变电站系统。开发用于智能电网的光纤复合架空导线和光纤复合低压电力电缆以及轨道交通用、核电站用环保型电线电缆。

(三)现代农业装备。依托兰石兰驼、酒泉奥凯、大禹节水等骨干企业,以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大力发展面向地域特点及中亚国家市场需求的农机装备,重点发展制种装备、大型农用牵引装备、高效节水灌溉装备、农作物干燥装备、耕种和收获装备、旱作农业农机装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及中药材加工机械等,实现农业装备的振兴和突破。

(四)轨道交通装备。依托中车集团、中铁建公司、甘肃建投装备公司等大型企业,围绕铁路机车运维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重点发展铁路机车维修再造、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盾构机装配制造、现代智能化有轨电车,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的机车、客车、货车修造生产平台,打造中车西北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服务基地、西北区域总部基地和向西开放开发战略基地。

(五)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依托兰州知豆、中车集团、兰州金川科技园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公交车、专用汽车和低速汽车,加快突破新能源汽车储能、驱动、控制、充电、试验、检测等关键技术以及整车集成技术,发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快速充电的动力锂离子电池、高容量镍氢电池,带动电池负极材料、电解液材料和隔膜材料发展,建立完备的废旧电池回收拆解、冶炼提纯体系,实现有价金属的循环利用,短期内打造百亿元电池材料产业链,向千亿元产业链发展。完善协同配套体系,带动我省铝型材和动力电池等相关产业发展,构建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整车制造及充电设施一体化的产业链。

(六)通用航空装备。支持通用航空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地勤服务装备和现代航空维修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引进发达国家成熟小型航空器生产线,重点推动神龙公司无人机及轻型载人飞机、武威通用航空整机制造等项目建设,带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配套发展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航空电机和照明系统、民用雷达、真空高频电子管和其他关键元器件。

(七)新型专用装备。加快重离子加速器医用装备产业化,推进重离子应用装备发展。依托金川公司矿业装备制造,发展冶金炉窑、有色冶金专用设备、矿山无轨设备等。围绕兰州航天军民结合产业园真空装备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真空获得、真空镀膜、真空炉等设备,积极拓展真空设备在生物医药、食品卫生、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奥凯种子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利用微波技术和太阳能脱水技术发展新型干燥装备,加大干燥技术在农业、化工、矿山、冶金等行业的应用。依托海默科技的技术基础,发展核技术和非放射性探测技术海洋工程高端智能化仪表监测设备。

专栏5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路线

1.新型石化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兰州石化、兰石集团、蓝科石化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12000—15000米超深井陆地钻机、海工钻机、低温列车钻机、新型节能型系列抽油机、车载钻机、大型高端压力容器、大型加氢反应器、大型石油炼化设备等石油钻采和炼油化工设备,加快突破复杂环境下应用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的技术瓶颈,提升石化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2.自动控制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兰州飞行控制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自动控制系统、航空仪器、伺服控制系统等产品。结合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及物联网,重点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控制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及仪器仪表和传感器,推进自动控制装备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3.新型电工电器产业链:以长城电工等企业为依托,发展智能高中低压电器元件、高中低压开关设备、大型传动装置用高效节能调速系统、电气传动控制设备及自动化装置、大功率变流器和智能化控制器、母线槽、电工合金材料等电工电器产品和成套设备,提升产品协作配套能力,打造天水电工电器产业集群。

4.高档数控机床制造产业链:依托天水星火机床、天水锻压等企业,重点发展各类数控车床、高精度切削加工机床、车铣(铣车)复合机床、高精度数控磨床、重型锻压数控机床、制管数控专用机床等,打造数控化、精密化、重型化的西部数控机床生产基地,扶持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5.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链:以兰州知豆、兰州金川科技园等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中混以上混合动力汽车等整车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配套发展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放电、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解质等高性能动力电池材料,发展动力电池组件。

6.新型农业机械装备产业链:以兰石兰驼公司、奥凯种子机械公司、大禹节水公司为重点,加快发展多品种、定制化、智能化的农业装备,研发生产多品种田间收获及加工装备、种子清选加工装备、种子果蔬干燥装备、现代农业灌溉设备、饲草收获与加工机械、适用性耕作机械等,推动农业机械向智能化、自动化和适用化方向发展。

7.海洋工程配套装备产业链:7以兰石集团、天水电气传动所为依托,开发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平台配套设备、海洋工程高端智能化仪表监测设备等产品。加快深水海洋油气钻采装备研制,加强智能化升级及技术储备,利用核技术和非放射性探测技术发展海洋工程高端智能化仪表监测设备,研发海洋钻井平台水下阀门,推进碳纤维等海洋浮力材料产业化。

8.重离子应用装备产业链:以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武威重离子治疗示范中心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治疗肿瘤技术临床应用,建成加速器设备加工制造运行维护中心、电子加速器研发及应用中心,建设国家级重离子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园,全面带动与重离子相关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打造重离子装备产业制造基地。

9.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兰州五一○所、神龙航空科技公司、兰州飞行控制公司、兰州万里航空机电等为依托,开发关键航天技术及配套产品、航空电作动系统、航空电机和照明系统,支持民用雷达、真空高频电子管、电子测量仪器、微波波导元器件和其他关键元器件产品,推动产品升级及批量制造能力建设。

10.真空设备制造产业链:以兰州真空设备公司、五一○所、中科院近物所为依托,加快发展高性能真空获得类设备、高端数控真空镀膜类设备、大型智能化真空炉类设备、真空环境模拟类设备、真空冻干设备,以及生物医药、食品卫生、航空航天、核工业材料等真空专用装备,积极创建国内真空装备制造基地。

11.先进矿冶装备产业链:以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矿冶装备制造为依托,发展冶金及矿山设备及备件、选矿设备、铲运机、矿用卡车、固液分离设备及基础零部件等产品,支持研发矿冶领域工业机器人等一体化、智能化装备;以天水风动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系列气动凿岩机及气动工具、中型导轨式液压凿岩机、全液压与高气压履带式露天潜孔钻车等矿山设备产品。

12.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以中车集团、中铁建公司、甘肃建投装备公司为依托,加快突破安全保障技术、轻量化技术、高速重载保质保寿技术、绿色智能节能环保技术,发展新一代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针对高严寒、高海拔、沙漠、冻土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以及现代智能化有轨电车,提升隧道盾构机组装集成能力。

六、节能环保

围绕节能、污染防治、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提高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在高效节能、大气治理、污水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集成配套和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推进能源、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构建宜居生态城市,逐步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增长点。

(一)节能领域。重点推进高能耗行业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研发,大力发展和推广冶金工业等领域节能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钢铁、有色、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行业的工程技术节能能力,加快推进高效锅炉窑炉、高效换热节能技术及装备、水地源热泵、非晶合金系列节能电力变压器、高效节能电机、余热余压利用设备、蓄热传热设备、绿色照明等节能技术与装备的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型节能建材、节能铝材料、高效照明、家电智能节电控制等节能产品。大力培育发展节能服务,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组织科研院所、节能服务公司、金融机构等相关单位组建节能服务产业联盟。

(二)环保产业。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重金属废水及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垃圾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控设备等环保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生产。实施“互联网+”智慧环保行动,依托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大气、水等环境质量在线实时监测站点及网络建设,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加大投入,促进先进环保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大力研发膜材料和膜组件、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水处理药剂、固废处理固化剂、抑尘剂、土壤改性剂等环保产品。积极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推进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监控等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环保服务市场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

(三)资源循环利用。在工业领域全面构建循环型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废金属资源再生利用成套工艺及装备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重金属及稀有金属回收能力。支持研发报废汽车拆解处理技术,提升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利用的自动化、专业化水平。围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产品及废旧设备回收利用,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电机等再制造产业。推广应用环保型废橡胶废塑料高值化利用集成技术,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加快突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从复杂难处理金属共生矿和有色金属尾矿中提取紧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油田伴生气、石油炼制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产品的技术水平,强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全面推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垃圾衍生燃料产品开发利用。鼓励发展薯渣、药渣生产生物有机肥、制备蛋白饲料、屠宰加工下脚料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专栏6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路线

1.新型节能装备产业链:依托兰石换热、兰州电机、甘肃红峰等骨干企业,加快推进高效换热节能、高效节能电机、节能变压器、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利用、锅炉水处理及资源化循环利用等装备及产品的整机研发,扩大新型换热器及各类空冷器、冷凝器、预热器、蒸汽疏水阀、凝结水与乏汽回收装置等节能装备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推动高压变频、有源滤波和无功补偿装置系统等技术装备的应用和发展,推动电机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2.新型环保技术与装备产业链:依托兰州锅炉制造公司、天华院、兰州电力修造、金桥水科技、甘肃科近环保技术公司、粒子束辐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加大新型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快推进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成套设备、烟气脱硫脱硝、防尘除尘技术装备、高压静电除尘器、湿式静电除尘器、扬尘治理设备等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污泥干化工艺及装备、高盐污水零排放处理装备、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成套装备,推动节能环保装备及产品向中高端转变。

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以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等矿山冶金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副产品综合利用、废渣等固废物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报废汽车、废旧电子电器、废杂金属、橡胶、塑料等典型“城市矿产”分类回收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再生资源分拣、拆解、分离、无害化处理产业化发展。

4.环保新材料产业链:开发可降解农膜等环保膜材料、优质高效曝气生物滤料、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等,发展高分子、微生物絮凝剂、催化剂、氧化剂、水处理药剂、固废处理固化剂等环保药剂。重点支持生产煤炭储运抑尘剂、生物质环保涂料和土壤改性剂等产品。

七、新型煤化工

围绕陇东煤炭清洁转化基地、河西煤炭分质利用基地建设,以煤气化技术和煤炭低温干馏技术为龙头,以清洁煤化工技术为支撑,以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高附加值深度转化为目的,以新型煤化工和煤炭分质利用项目为载体,推动煤炭深度转化,提高煤炭利用附加值。

陇东地区以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油煤共炼等新型煤化工技术为支撑,实施华泓汇金平凉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建成华煤20万吨甲醇制聚丙烯项目建设。通过建设一批以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带动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依托庆阳石油炼化优势,利用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两条原料路线,建设大型油煤共炼项目,推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产业间的相互耦合和协同发展,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高附加值、洁净利用。河西地区以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为核心,建设大型煤炭分质利用项目,加大副产品的高效综合利用,采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相关新型煤化工技术的耦合,实现资源的深度加工和高附加值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专栏7 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路线

1.煤制烯烃产业链:以华煤集团、平凉华泓汇金等企业为重点,利用先进的煤制甲醇和甲醇制烯烃技术,发展煤制乙烯、煤制丙烯、煤制乙二醇产品,开发甲醛系列、醋酸系列、二甲醚系列等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2.煤制天然气产业链:以华能集团为依托,以新型适用甲烷化技术、油煤共炼技术为核心,在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同时,利用煤油共炼技术,推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耦合发展,形成天然气、柴油、石脑油等系列清洁燃料产品产业链。

3.煤炭分质利用产业链:通过酒钢集团公司与新疆广汇的合作,以煤炭分质利用为核心,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为增效手段,采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煤干馏、焦油加氢、甲烷化、煤气化、F-T合成等各种新型煤化工技术的耦合,促进产业内的纵向延伸以及与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横向融合,实现各种资源的深度、合理、高效利用。

八、公共安全

结合我省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围绕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领域,积极推动公共安全资源整合,支持公共安全集成系统和装备产品的研制,加快公共安全技术成果转化,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共安全产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安全技术、装备、检测和保障等公共安全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

(一)食品药品安全。以农产品和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检测为重点,加快相关检验检测中心、安全信息平台和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重点研发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危害识别分析、安全风险控制、非法添加物筛查、溯源与预警技术,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食品安全溯源、评估及预警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形成覆盖全省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

(二)环境安全。结合环保产业发展,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应用矿山、油气田、尾矿库、危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安全监测监控管理系统。积极研发重污染天气、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放射性污染等监测预警技术和装备,重点开发环境污染现场执法与调查取证分析等高效、科学、便携、直读式设备,推广蓝藻污染应急处理材料及工程装备等。

(三)生产安全。围绕矿山开发、危险化学品生产、有色冶金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安全生产研发支撑平台,开展科技攻关和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示范推广,在高危行业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试点示范,减少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加大职业病危害的监测和防治,加强劳动安全防护,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

(四)防灾减灾。针对我省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气象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基础研究,基于大数据,开发应用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监测预警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灾情与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受损生态系统快速修复技术、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与决策指挥关键技术,形成防灾减灾技术储备、装备生产、物资保障、预警预测、应急反应等方面的产业体系,增强应对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应急救援。适应新形势下应急救援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应用突发事件现场信息快速获取、应急通信、应急指挥、应急电源、应急后勤保障等技术和产品,发展危险化学品和矿山事故应急防护、疫情疫病检疫处理、医疗应急救治、道路应急抢通、消防、工程抢险、核事故处置等产品,逐步形成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的应急救援产业体系。

九、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电商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技术、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养老养生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与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一)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加快实施“互联网+”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以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为重点,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发挥兰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体系,扩大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积极搭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有色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行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以兰州惠商为龙头,加快本地化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培育集交易、支付、配送于一体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优化现代物流布局,围绕国际空港、陆港、海关特殊监管区、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兰白都市圈为中心,天水、平庆、金武、酒嘉地区为枢纽,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区域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物流格局,建设具有国际集聚辐射能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推进特色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危化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应急物流、绿色物流等重大工程。推广智能化物流仓储装备应用,健全农村和社区末端物流服务网络。

(二)研发设计与科技服务业。突出研发设计服务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建立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壮大专业研发设计服务队伍。重点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咨询和技术创新等科技服务,加快兰州科技大市场、科聚网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面向市场的研发服务能力,支撑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加快建设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和平台,打造一批专业研发设计企业和品牌。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培育和壮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关联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企业。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网络化、集成化、个性化科技咨询和知识产权服务。进一步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科投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机构的服务能力,发展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强化科技服务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金融与保险服务业。加快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创新,开发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商标权、专利权、股权质押贷款以及产业链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发展众筹、互联网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推动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产品、技术、服务创新,支持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发展网络银行、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网络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模式,提升现代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兴陇宝”投融资平台和兰州银行“e融e贷”服务能力,推动甘肃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推广金畅互联网金融体验中心,完善我省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三维易付”支付平台的推广应用,鼓励省内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地结算系统。

(四)文化与旅游服务业。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旅游服务,搭建甘肃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线上平台,完善电子景区、智慧旅游建设运营,打造互联网运营模式,推动我省智慧文化旅游发展。加快推进甘肃省图书馆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促进数字内容和信息网络技术融合创新,支持读者甘肃数码科技公司充分利用读者集团的杂志、图书和音像制品资源优势,拓展数字影音、数字动漫、健康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学习等服务,全面布局从内容开发到手持阅读器生产的系统产业链,大力推动数字虚拟等技术在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统筹整合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建立全省统一的甘肃智慧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推广甘肃万维等智慧旅游大数据集成及应用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和监管能力。在重点旅游景区开展智慧旅游APP、微信服务平台、景区虚拟旅游、三维实景、位置语音导览、实时视频展播等智慧旅游应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我省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品牌知名度。

(五)养老与保健养生服务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进一步健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养老与保健养生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适合居家老年人的便捷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政府投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医养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以老年健康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保健养生产业,加快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和综合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

第四章主要任务及举措

围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打造创新支撑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技术市场导向机制,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

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关键技术环节,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骨干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领先企业等开展合作,共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聚集。支持骨干企业围绕优势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鼓励各类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环境优、氛围好、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各类主体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加强创新资源共享,积极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双创”示范县市区。深入实施创业创新示范园建设提速行动、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园提质扩容行动、农村创业富民行动和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行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创新领域国际合作,做好新能源国际创新合作平台、中埃合作大禹节水(开罗)节水灌溉科研生产及工程技术服务基地、丝绸之路甘肃酒泉水科技国际合作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

健全和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组织体系,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参与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把科技需求侧同技术研发侧、成果转化侧贯通起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完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机制、合作机制和运行机制,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布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科研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自主权,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深化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制和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协同创新的评价标准体系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长期跟踪制度,形成企业主导、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聚合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突破。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作用,健全科技市场体系,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重点在储能和并网关键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动力电池材料、柔性制造、现代中药、新型制剂、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为产业发展壮大和产业链延伸提供技术储备。鼓励研发引领产业变革的前沿技术,力争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空天技术、基因组、干细胞、石墨烯等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提高政府在主体信息沟通、知识产权共享、利益关系协调等方面的搭桥能力,建设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科技市场体系,搭建有利于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的平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形成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实现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支持省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在我省孵化、转化科技成果。发挥兰州科技大市场的科技服务、技术转移等平台作用,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化技术服务。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三、培育壮大骨干企业

结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瞄准关键技术和市场需求,按照“产业先进、行业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要求,筛选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骨干企业,引导创新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扶持政策向骨干企业倾斜,部分骨干企业成为国内或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培育一批上下游紧密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骨干企业引领、产业配套关联的企业集群。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在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制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巩固产业优势,发掘发展潜力,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在新能源装备制造、功能材料、现代中藏药、水性高分子材料、芯片设计制造等领域,在现有骨干企业基础上,强化系统集成和技术研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产业配套相对完善、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在智能制造、通用航空、软件开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通过引进重组、联合攻关、自主培育等多种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骨干企业,催生一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围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骨干企业,加大产业基金和股权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关联产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形成若干产业链条。发挥骨干企业在创新能力、产业链带动等方面优势,围绕上游基础原材料、配套零部件和下游延伸产品,开展生产协作和产业配套,共享技术成果和产品市场,推进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拓展延伸骨干企业技术产品应用领域,不断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在提升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带动配套企业扩大规模,共同打造产业聚集优势。

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围绕产业发展潜力和新模式、新业态,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合理布局新生产业聚集区,按照产业关联和产业链发展需求,推动创新要素、骨干和配套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围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创新资源、产业基础、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依托兰州石化环保搬迁改造项目,规划建设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依托科天集团建设高分子水性材料及下游系列产品产业聚集区;依托兰州金川科技园打造电池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依托兰石集团、知豆新能源汽车等,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结合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生物制品、现代中藏药产业聚集区;围绕兰州新区北大众志“中国芯”、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依托郝氏炭纤维等企业,建设碳纤维材料及制品产业聚集区;依托甘肃稀土公司建设稀土功能材料产业聚集区。围绕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金川公司等企业,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围绕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依托金风风电、中材科技等企业,打造酒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依托长城电工集团等企业,建设天水电工电器产业聚集区;依托华天集团等企业,建设天水微电子产业聚集区;依托天水星火、天水锻压等企业,建设天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

第五章政策支持及实施保障

围绕制度供给、财税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激发创新活力、人才培养引进和规划实施保障等方面,制定针对性强、推动力大、可操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做大优势行业,做强骨干企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

一、协同推进规划落实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作用,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政府与企业共同推进落实的良好格局。健全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协调会议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各领域发展重点和目标,细化产业发展和技术攻关路线图,明确产业链延伸发展途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发挥现有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发展方向,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吸引相关领域优势企业参与产业链项目建设,形成上下游优势互补、市场和利益共享、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链发展格局,共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二、健全完善制度供给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梳理取消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简化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程序,放宽市场准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加大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入。在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五证合一”,落实“先照后证”改革,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营造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除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企业成本。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整合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通过对骨干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对创新平台奖补扶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骨干企业的股权投资机制,加大股权投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尽快上市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申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专项建设基金和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对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的扶持,鼓励地方出台相应财政支持政策,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大财政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配套设施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各类众创空间的相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财政参股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发挥基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商标权、专利权、股权质押贷款以及产业链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扩大信贷规模。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专业化金融服务。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设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担保公司,推动政府、担保公司和银行合作联动。鼓励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战略性新兴企业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积极发展网络众筹,拓展投融资新渠道。

五、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鼓励研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自主决定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持有的科技成果,不再审批或者备案。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比例不低于50%。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落实支持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一批从事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有助于提升产业层次或填补产业空白的高端人才和研究团队。鼓励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到我省创业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特聘制度,拓宽人才引进和培养渠道。继续利用财政资金补贴方式,支持骨干企业选用企业发展急需的大学毕业生,选拔、培养一批熟悉市场运营等方面的产业领军人才,提高企业技术人才整体水平,为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保障。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设置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定向培养、联合培训等方式,培育紧缺急需和实用性人才。通过项目联合攻关、选派访问学者、留学生和设立奖学金以及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中青年技术创新人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成长发展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七、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充分发挥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协调会议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及时跟踪分析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围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重大任务,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及时对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发布产业发展相关指标监测分析信息,做好政策储备和应对措施,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制定发展对策,化解发展风险。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开展第三方评估评价,及时精准调整相关发展目标和策略,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各地和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政策,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具体细化措施,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各地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加强地方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避免同质化竞争和盲目发展。

八、注重环境影响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显著增加就业岗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型煤化工、新材料等项目的实施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环境影响,要严格落实环保要求,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止工程污染和环境破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上,按照产业关联和产业链发展需求,以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聚集区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在园区内共享资源、能源、信息和互换副产品,构建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模式,形成集约化共生协作的发展格局,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和资源循环与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