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外界对任正非和华为的关注度从未消减,并时不时掀起一些高潮,都希望透过蛛丝马迹、只言片语来剖析华为崛起的秘密。而任正非则始终低调沉稳、勤俭朴素、志存高远,且充满危机意识,以守正为非的管理哲学自成一套管理体系,将华为推向更高的巅峰。陈润4月16日,任正非深夜在上海虹桥机场排队

首页 > 输配电 > 电力通信 > 人物 > 正文

任正非:守正为非 解密如何将企业做大做强

2016-06-20 08:30 来源:企业观察家 作者: 陈润

近20年来,外界对任正非和华为的关注度从未消减,并时不时掀起一些高潮,都希望透过蛛丝马迹、只言片语来剖析华为崛起的秘密。而任正非则始终低调沉稳、勤俭朴素、志存高远,且充满危机意识,以守正为非的管理哲学自成一套管理体系,将华为推向更高的巅峰。

陈润

4月16日,任正非深夜在上海虹桥机场排队等候出租车的照片疯传网络,他独自拖着拉杆箱,没有随从,更没有专职司机。一周之后,4月23日,微博有人晒出任正非在华为食堂排队打饭的照片,他领到餐后一个人端着盘子吃饭,食物很简单。5月8日,任正非与新华社记者访谈3个多小时,报道内容成为许多人谈论的热点话题。

一直以来,任正非以低调沉稳、危机意识强烈、志存高远、勤俭朴素的形象被中国商业界所熟知,全世界都希望透过蛛丝马迹、只言片语来剖析华为崛起的秘密。

2004年,哈佛商学院考察团曾深入华为调研10天,最终将华为的成功归结为引入西方的管理、结构、流程、运作等先进经验。不过,任正非骨子里却是东方智慧,他说:“管理就像长江一样,我们修好堤坝,让水在里面自由流,管它晚上流,白天流。”他希望企业家只做站在岸边喊“逝者如斯夫”的圣人,只管让水自己流。

任正非是一位通达矛盾哲学的企业思想家,“妥协”“灰度”“均衡”等华为管理理念都与此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任正非洞穿经营管理的本质——“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并始终以危机意识警醒15万华为人追求基业长青。

他尊重商业规则与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守正为非,以勤补拙,不走捷径才是最快的捷径。

南国之春

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曾在《华为人》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风筝》的回忆文章,文中写道:“父母响应党的号召,在深圳艰苦工作,他们住在漏雨的环境里,深圳是多雨地区,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四面透风的屋子里,隔壁邻居说话都能听见。”

1982年,因所在部队被整建制裁撤,团级干部任正非结束14年的军旅生涯,复员转业到妻子所在的深圳南油集团工作,在集团下属电子公司当经理。可是,初到地方工作的任正非还不适应商品经济,也不具备驾驭能力,栽过跟头,被人骗过。好在一家人总算团聚,他把孟晚舟和任平(任正非的儿子)接到身边,尽管条件艰苦,又处在四处碰壁、迷茫无助的煎熬期,但亲情令他心生暖意。

43岁这年,任正非与5位同伴集资2.1万元创办华为,靠两台万用表与一台示波器起家。父母、侄子和他一起挤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在阳台上做饭,任正非说:“当时在广东卖鱼虾,一死就十分便宜,父母他们专门买死鱼、死虾吃,说这比内地还新鲜呢!晚上出去买菜与西瓜,因为卖不掉的菜,便宜一些。”父母勤俭节约,是为了攒一些钱将来救他,他们担心儿子创业失败后无法生存。可怜天下父母心,直到2000年1月8日因车祸去世之前,任正非的母亲还说自己存有几万元,以后留着救他,“他总不会永远都好”。令人唏嘘的是,2000年,任正非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个人财产估值5亿美元。

创业初期,华为一没技术二没产品,任正非只好给香港康力公司代理HAX模拟交换机,从香港进口到内地赚取差价,是名副其实的“倒爷”。即便如此,他依然雄心勃勃地宣告:“2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他还告诉员工,你们未来要买个阳台大大的房子,因为你将来的钱将用麻袋堆。任正非充满忧患意识,但从不悲观,始终充满理想主义情怀乐观前行。任正非的同学说,他小时候是个鼻涕邋遢但成天笑呵呵的人。

多年以后,任正非提到早年的创业选择时反复说道:“华为是由于无知,才走上通信产业。当初只知道市场大,不知道市场如此规范,不知竞争对手如此强大。”不过,当时欧美的电信设备商还没有注意到偏居中国南方的这家草根公司,它通过自主研发、军事化管理、低价策略等手段迅速崛起,日后成为他们最头痛的劲敌。更难能可贵的是,29年来,任正非始终专注通信设备制造业,对热火朝天的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业从未染指,这在中国企业界堪称异类。

江湖曾有传闻,一位年轻的华为销售人员与边疆某地电信局领导聊天时,对方感慨说10年前就有华为人来过这里,那人身背军绿色旧书包,敲开门问我们买不买交换机,回到公司后,上了年纪的老同事告诉年轻人,那个背旧书包的人可能就是老板任正非。时至今日,任正非仍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他的衬衫袖子永远是挽到胳膊一半,偶尔系一次领带还无法摆弄得笔挺正直,完全一副老工人的形象。他曾动情地称赞市场部员工:“没有他们含辛茹苦地艰难奋战,没有他们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没有他们在云南的大山里、在西北的荒漠里、在大兴安岭的风雪里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远离家人在祖国各地,在欧洲、非洲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面对花花世界而埋头苦心钻研,出污泥而不染,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任正非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是《北国之春》,他听过数百次,每次都热泪盈眶,为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撼。他坚称这首歌是为创业者和奋斗者而作,而不是青年人误认为的情歌:“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5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创业者和奋斗者注定寂寞,既要抵制各种诱惑,还要承受各种批评,始终专注如一,坚定信念。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熬到成功的那一天。

冬天从未远去

1993年春天,任正非召集270位员工开年终总结大会,说着说着,他哽咽道:“我们活下来了……”然后泣不成声,用双手抹拭眼泪。

那几年是华为生死存亡的创业艰难期,任正非每天都想着公司怎么活下去。1996年,华为开始起草《华为基本法》,有两条原则令人震惊:一是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任正非却大量稀释自己的股份,到如今只有1.42%的股份,华为有7万员工持有公司股票。二是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用于科研开发,过去1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900亿元,这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大手笔。

《华为基本法》并没有立即改变内部管理混乱的局面。1999年,华为投入5000万美元购买IBM的IPD(集成产品研发流程)咨询服务,按照任正非“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指导思想,整个公司发起“向美国人学习”活动,逐步走向管理规范化,以往同时研发上百个产品的流程问题迎刃而解。

就在这一年,中国电信被拆成四块,寻呼业务划拨到联通,中国移动、中国卫星(600118,股吧)通信公司单列出来。受此影响,中国移动和电信取消不少订单,对华为的生产和销售都产生巨大冲击,当年裁员10%左右。此时全球电信行业陷入整体滑坡与衰退,华为如履薄冰。2001年华为销售额255亿元,利润26.5亿元。到200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只有61亿元,利润只有2.2亿元。2001年至2003年的困难时期,华为继续淘汰10%的员工,2.2万员工中有2000人离开。

在此期间的2001年3月,任正非在企业内刊发表《华为的冬天》,他写道:“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这篇文章与《华为的红旗能打多久》、《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为什么要自我批判》等一起,成为广为流传的管理名篇。

任正非将自我批判视作华为进步的良方,他说:“没有自我批判,克服中国人的不良习气,华为就不能把产品造到与国际一样的高水平,甚至超过同行。华为这种与自身斗争,使自己适应如日本人、德国人一样的工作方法,为公司占有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国际接轨的高质量,华为就不会生存到今天。”

3年之后,在2004年三季度的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在长达1.3万字的讲话稿中再次提醒要注意冬天,他称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本质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不过,他对前景充满信心:“冬天并不可怕,我们是能够度得过去的,今年我们可能利润会下降一点,但不会亏损。与同行业的公司相比,我们的盈利能力是比较强的。我们还要整顿好,迎接未来的发展。”果然如此,2004年华为销售收入462亿元,为历年最高纪录。这一年,华为实行EMT集体决策机制,由8位管理层轮流担任EMT主席,每人轮值半年。这项措施为后来推行CEO轮值制度埋下伏笔。

2007年,华为以销售收入125.6亿美元跻身世界通信设备商前5强,巅峰时刻指日可待。然而,任正非却再次发出危机警告:“我们仅是比其他公司对竞争的残酷性早了一点点认识,我们才幸免于难。”受2006年5月末员工胡新宇死亡事件影响,华为“狼性文化”“床垫文化”备受质疑,任正非感慨:“近期有些员工自杀,我心里是很沉重的,也很理解他们,因为从1999年到2007年,其实我个人就多次有感觉活不下去的经历,我跟他们是同类,所以我才有这么多感触。”不过,华为仍然强调要坚守和传承艰苦奋斗的文化传统。

在华为的生存环境中,冬天从未远去,任正非始终充满危机感,他曾经说过:“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和智慧,令任正非赢得更多人的尊敬。危机意识和冬天预警已成为华为的基因,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内生动力,激发出创新精神。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任正非有许多通俗易懂的经典论断:

“华为的生存本身是靠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合理的回报来支撑;员工是要给工资的,股东是要给回报的,天底下唯一给华为钱的,只有客户。”

“你是奋斗者,就给你股票,给你奖金,我们不能倒过来,为了奖金和股票而奋斗,这是价值观的倒退。”

“不能容忍懒人,因为这样就是对奋斗者、贡献者的不公平,这样对奋斗者和贡献者就不是激励而是抑制。”

“尽心与尽力是两回事,一般人只注意身体上的艰苦奋斗,却不注意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为客户创造价值才是奋斗。”

或许觉得这些观点还不够简单直接,任正非有一套商业逻辑:“为客户利益最大化奋斗,质量好、服务好、价格最低,那么客户利益就最大化了,他有更多的钱了就会再买公司的设备,我们也就活下来了。”为客户价值最大化而奋斗是华为的目标,也是评价标准。

到2010年,华为在海外征战已15年,内部不再使用“国际化”这个落伍词汇。任正非认为,国际化是以中国为中心,指的是中国人往外走;而全球化是以世界为中心,利用全球的优势资源为全球市场服务。他更愿意用“全球化”来表达世界眼光:“跨国这个概念不好说,但我们是支持全球化的,因为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以后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华为正在将海外市场逐渐从印度、泰国、刚果、伊拉克等地扩张到欧洲,以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为突破口,然后进军英、法等发达国家。任正非认为华为的技术已经很高,欧洲是最大、最先进的电信设备市场,“现在,欧洲市场绝对是华为的大粮仓,是最重要的”。据财报显示,2010年华为销售收入1852亿元,其中海外业务收入1204亿元,占总收入的65%,同比增长33.8%。而欧洲市场收入占海外业务的30%左右。

从2006年到2010年,华为的年销售收入从656亿元增长到1852亿元,道路无限宽广。不过,任正非担心艰苦奋斗精神正在衰退,海外市场面临危机,甚至整个华为公司“3年前应该快垮了”。他分析说:“因为大家有钱了,怕苦了。我们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买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待。”为此,华为提出对策,“我们确定非洲‘将军’的标准与上海、北京的标准不一样,年轻人在非洲很快就能当上‘将军’。你在非洲干,就朝着这个非洲‘将军’的标准,达到了就是‘将军’,就可以拿‘将军’的钱。现在我们的非洲员工根本不想回来。”

2011年年初,华为将组织架构调整为运营商业务、企业网业务、消费者业务三大业务BG。其中消费者业务即是手机。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10.1%,而以智能手机业务为主的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达1291亿元(199亿美元),同比增长73%。此外,公众比较陌生的运营商业务和企业网业务两大板块,华为在无线设备、IP设备、传统和固网等专业领域已冲入全球第一阵营,与爱立信、思科、阿尔卡特—朗讯等跨国巨头一较高下。

2011年是华为企业史值得关注的年份,除组织架构调整之外,任正非还同步推出轮值CEO制度:华为由三名副董事长轮流出任CEO,任期6个月。轮值期间,轮值CEO作为华为集团经营管理以及危机管理的最高责任人,全权管理一切事务。

5年来,轮值制度已成为常态,华为三大业务BG健康发展,任正非对这项制度是否长期存在没有定论,不过他强调“增长速度很快,效率提高”。如今,任正非在华为的经营管理中只行使否决权,不行使决策权,不过他自称“我到现在没有否决过一件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的新老交替正有序完成,任正非退休已进入倒计时。

2015年,华为营收3950亿元,净利润369亿元,分别增长30%以上。经过28年浮沉进退,华为已经从深圳一家“烂棚棚”里起家的小作坊壮大为全球通信行业领导者。任正非以守正为非的管理哲学自成一套管理体系,将华为推向更高的巅峰。

抬头仰望,华为已是全球商业星河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可夜深人静时,任正非或许仍然会忧心忡忡地自问:“当我们遭遇失败之后,能否再建一个新华为?”

原标题:任正非:守正为非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