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文核准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6月3日,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途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5省(市),送电距离长达2386公里,额定输送容量800万千瓦,是首个服务风电等新能源送出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首页 > 输配电 > 输变电工程 > 项目 > 正文

【特高压工程】建设中的酒泉—湖南特高压

2016-04-14 09:19 来源:国家电网报 

2015年5月20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文核准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

6月3日,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途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5省(市),送电距离长达2386公里,额定输送容量800万千瓦,是首个服务风电等新能源送出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电压等级最高、送电距离最长、输送容量最大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是首条直接为湖南供电的特高压线路。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从甘肃向湖南送电400亿千瓦时,可减少燃煤运输1800万吨,减排烟尘1.5万吨、二氧化碳2960万吨,对解决东中部地区雾霾问题、促进节能减排等将发挥关键作用。

当前正值施工高峰,奋战在±800千伏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现场的广大建设者们,付出辛勤的汗水,不断攻坚克难,努力加快线路工程建设进度。

甘1标段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是飞天壁画的发源地。如今,酒湖特高压工程从这里开始,承载着电网人的“飞天梦”,将甘肃的清洁能源,通过空中通道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

河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的甘1标段线路全长248.232千米,新建铁塔501基。由于线路比较长,工期压力大,该公司共投入50余个基础施工班组、将近700人的施工队伍,确保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酒泉地区气候条件特殊,1年中多半时间都是严寒天气。尤其是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20摄氏度,拉低施工效率,增大安全风险。为此,我们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加强劳动保护,科学制定施工方案,保证工程顺利推进。”项目副经理冯志远介绍。

甘1标段线路长,作业面多,安全管理是头等大事。为提高工程安全管理效率,确保施工安全,项目部确立了加强巡视、重点管控的安全管理模式。项目部每天坚持站班会制度,及时督查、指导现场施工进展,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认真细致地辨识施工作业区各种危险源,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和现场机械、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结合本工程施工特点和施工环境,项目部将临近天中直流施工、道路交通安全、冬季防煤气中毒等,作为工程安全管理的重点来管控。

在冯志远的带领下,项目管理人员迎难而上,白天奔波于各个施工现场,晚上加班加点整理资料,编制技术方案,为项目高效运转提供了保障。

项目总工田玉玺身先士卒,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时天已经黑了,他还没有离开现场,直到施工全部结束,他才放心离开。等回到项目部,经常已是晚上8点多。草草吃过晚饭后,他又要总结当天的工作情况,安排次日工作,就这样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多。“戈壁滩上风沙特别大,在工地待一天,脸上嘴里都是沙子。为此,我们专门配备了防风、防沙尘的护目镜,再戴上厚的安全帽,个个打扮得像飞行员一样。”田玉玺笑着说。

光照强烈,空气干冷,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但恶劣天气难挡建设者的劳动热情。全体施工人员都铆足了劲,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力保工期,保证工程关键节点如期完工。

1月13日,甘肃段铁塔组立首基试点在N0455号塔举行,工程进入铁塔组立阶段。项目部为实现安全、质量、效率同步推进,实行样板引路、策划先行。项目部通过落实整体策划管理措施,严格过程控制,施工安全、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组塔过程中,我们采用多功能履带式运输车,用于地质较软的塔位材料运输;应用无人机监控高空施工情况,保障作业安全;使用电动扭矩扳手紧固高强螺栓,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保证了安装质量。”看着拔地而起的铁塔,冯志远眼中充满了自信。

目前,甘1标段已完成基础开挖460基,占总量的91.82%;基础浇制428基,占总量的85.43%。

甘5标段

4月7日,由华东送变电工程公司负责的酒湖特高压工程甘5标段铁塔组立试点在2851号塔位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该条线路在黄土高原上组立起的第一基铁塔。

瑟瑟北风席卷黄土高原,茫茫大地散落着点点红旗,片片雪花在高原上洒落着,不期而遇的春雪,给干渴的黄土高原带来盎然生机。不远处,甘5标段2851号铁塔组立现场,施工人员正热火朝天地干活。“下雪铁滑,上塔注意安全……”安全员响亮的警示声在寂静的高原上回荡。

突出重点注重细节

输电线路施工流传着一句话:“基础抓质量,组塔抓安全,架线抓工艺。”虽然总结得不是很全面,但基本体现了施工各个阶段管控侧重点的不同。铁塔组立施工起重吊装、高空作业安全风险高,管控点多,安全管理要全面入手,突出重点,注重细节。

“进入施工现场请正确佩戴安全帽。”刚踏进施工现场,语音提示器便一遍遍响起。环视一周,火种收集箱、宣传牌、硬围栏、警示牌、视频监控等安全管控措施一应俱全,项目部专职安全员张彬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张工好,欢迎过来检查……”现场施工负责人老李打招呼道。“老李,把你们组站班会录音和工作票拿来给我看看。”张彬回应道。

不一会儿,老李拿着录音和工作票过来。“你这个分工不妥,地锚应设专人看护,并配备对讲机,培训交底的时候讲得很明确,赶紧落实。”张彬提醒。“对对对,我马上安排落实。”老李忙回答道。

甘5标段项目部全面落实准入培训、安全技术交底、站班会、活动日等安全管理活动制度,以及安全日巡查、周检查、月互查等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同进同出安全监督制度。针对重点控制项目,如地锚检查,必须经项目部、监理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现场设置检查验收责任牌并派专人看护。项目部还制作单基分段分片吊装一览表,由专人控制监督,严控起重吊装重量。

注重细节,要从小事做起。如安全帽、安全带、防坠器、攀登自锁器等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马鞍螺丝正确设置、绳套插接长度检查、安全警示设置、受力工器具荷载标识等,项目部从一个个细节控制着手,积少成多,逐步夯实现场安全管控基础。

集思广益开拓创新

“无人机在高空作业人员外侧水平悬停,好,镜头拉近,拍照。”无人机操作员李伟准确按照指令要求完成拍照。“老李,你看这个人安全绳挂在了作业人员下方,赶紧提醒他挂到作业上方稳固的水平铁上。”张彬立刻向老李指出危险点,“特高压铁塔这么高,光靠肉眼观察是不够的,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相机都是好帮手,要好好利用。”

安全管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集思广益,采纳良言妙策,同时需要开拓思路,把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创新地应用到实践中来。华东送变电公司甘5标段项目部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辅助安全管控设备等先进的设备辅助开展现场安全、质量管控,利用微信管理群、QQ交流群等新媒体手段及GPS定位功能,提高现场安全、质量管控效率,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渝1标段

4月6日,在重庆巫溪的大山深处,由重庆市送变电工程公司负责施工的酒湖特高压工程渝1标段正在紧张地开展组塔施工作业。渝1标段沿途地形险峻,受山地地形所限,塔基走向转折、起伏频繁,给运输和施工带来巨大挑战。

“渝1标段线路长50.872千米,新建110基塔,有103基需索道运输,材料运输非常艰难。”项目经理林松介绍说。重庆送变电公司有着非常丰富的山地施工和索道运输经验,但是渝1标段施工却是该公司有史以来遇到难度最大的。全线塔基70%位于山脊,93.6%的塔位需架设索道。林松有着10多年的基建施工经验,大大小小的工程做了很多,什么样的困难都遇到过,但渝1标段给他带来的压力前所未有。该标段施工难度可以总结为六个“最”:索道架设全线最多最密集、耐张塔数量为全线比例最高、高山峻岭全线最多、基础方量最大、高露腿比例最大、重冰区在重庆段最多,可说是全线26个标段中最艰难的标段。

“光是索道架设这一项,我们的工作量就非常大。对索道安全运行的监管也非常重要。”林松说。现场正处于组塔施工阶段,大量塔材需要运输。林松要求各个施工点的负责人每天将最新的运输信息发送给他,面对这么大的工作量和安全压力,他必须掌握现场的最新进度和需要。

索道运输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对于项目部来说,更大的压力来自于运输的安全管控。“位于鸡心岭重冰区的7~9号索道,单跨最长达1600米,这是我们公司有史以来单跨最长的索道。这条索道主要为7号、8号铁塔运送物资。”项目副经理郑仕龙每天在索道运输现场巡视,“现场早上6点半开工,机器几乎没有停过,运输工作量很大。我们对单次的运输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丝毫大意不得。”目前,现场每天均有四五十条索道同时运输物资,16名巡视人员来回巡视,全力确保施工安全。

渝1标段塔基沿途道路密度小,且大多为乡村公路,路面状况差,一旦下雨,对运输影响很大,材料和设备机具运输困难。3月12日,项目部安全员谭川和技术员汪龙生前往109号塔施工现场,车子在盘山公路行驶1个多小时后,达到离109号塔最近的位置。抬头望去,塔身就在山顶,清晰可见,目测感觉距离非常近。但他们需要翻过一个70多度的陡坡才能到达,加上前几天降温下过雨雪,道路泥泞,必须要很小心行走。“这还算轻松的,我们这个标段没有一基塔在平原,100%的山地,最远的一基塔5209号,车子根本到不了,单程步行要5个小时,一来一回就得一天时间。”谭川说。

谭川和汪龙生两位年轻人走起来很是吃力,走了将近30多分钟才到达109号塔下。由于山势陡峭,施工场地受限,材料等堆放困难。“务必注意安全,千万不能有一丝马虎。”谭川反复叮嘱施工负责人。他和汪龙生认真排查了现场每一处隐患点,拍照并传回微信工作群。通过这样的方式,项目部可以掌握施工现场的最新信息。

渝2标段

4月5日,天刚蒙蒙亮,浓浓的晨雾中,连绵起伏的山脉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曲折,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此时,江西省送变电工程公司酒湖特高压工程渝2标段施工人员已经出发,行走在去施工现场的路上。司机师傅无心欣赏清晨的恬静,双手紧握方向盘,打起十二分精神盯着眼前这条险路。这条路是连接现场和项目部驻地的必经之路,大家不知道跑过多少遍了,但在这样的下雨天,他们丝毫不敢大意。坡陡、弯多,路况差,路边就是悬崖绝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

艰难困苦激斗志

酒湖特高压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迄今为止最长的特高压直流线路,重庆段又是整条线路施工条件最为恶劣的。渝2标段沿线地形以山地为主,其中峻岭9.4%、高岭61.8%、山地28.8%。地形起伏大,塔位坡度40度的塔基占总数的80%,连续经过重冰区、湿地保护区等,施工条件异常艰苦。山高路远,有时要花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达塔位。

“这里最普遍的就是高低塔腿设计。”施工人员介绍道。高低腿最大高差13米,达到设计极限,最低的塔腿露出地面还有六七米,相当于两三层楼高,基础混凝土方量大,容易出现炸模、立柱偏移等情况,施工技术难度时时挑战着建设者,也激发了施工人员的斗志。项目部编制《高大模板支护专项施工方案》,并请土建教授评审,集思广益攻克施工难点。

所有塔位均位于山上,地形陡峭,材料运输不便,基本都采用索道运输上山。有些远的塔位需要设多级索道运输施工材料。由于山地斜坡多,基础浇制大部分需开挖小平台作业。基础开挖出来的余土(石)无合适地点堆放,均需外运,工程量巨大。施工原材料不好堆放,现场作业面小,塔材只能运输一部分、组立一部分。特别是在重冰区,现场采用300毫米厚的大规格角钢,比一般220毫米厚的角钢更重,加大了运输和起吊的难度。

攻坚克难巧施工

2015年9月刚进场开工,所有施工人员便震惊了。这里的基础地质是100%的岩石。线路区域地基土主要为白云岩、灰岩、页岩、泥岩和砂岩,绝大多数基础开挖需爆破施工,且岩石硬度大,爆破作业工程量也大。为了安全完成爆破作业,项目部编制《爆破施工专项方案》,加强过程管理,统筹协调爆破作业。特别是N5311~N5332号塔处于长江三峡巫山湿地自然保护区,更加大了施工难度。林区作业严禁携带火种,午饭由专人挑上山。施工人员特别注意环保,努力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施工后恢复植被及原始地貌。

人工挖孔基础的孔洞深也是该标段基础的一大特点,孔洞平均深10米,有些甚至超过15米。相较普通500千伏线路基础平均三四米的孔洞深,安全作业风险等级加大不少。施工人员在基坑底作业,非常容易缺氧晕倒。为了确保安全,施工人员下坑作业前要用鼓风机送风15分钟,然后进行有害气体监测。为防止塌方和滚石,施工人员开挖一段就要做一段护壁。

渝2标段海拔350~1600米,除了地形,塔重也是施工人员碰到的拦路虎。铁塔平均塔高六七十米、平均塔重97吨,铁塔最重197吨、最高87.6米,加之地形恶劣,现场作业考验着施工人员的智慧。现场无法打落地拉线,大多数是采用内拉线和外拉线结合、大抱杆和小抱杆结合吊装塔材。现场也不能像平地施工般整片起吊,所有塔材都采用单根起吊,铁塔断面大,一根主材有1吨多重,且地形陡峭,一不小心塔材就可能滑下山,安全隐患很大。项目部为此编制了《铁塔组立专项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

面对错综复杂的施工环境,江西送变电公司加大技术力量及工器具投入,全面支撑工程建设。在安全管理上,项目部使用了“千里眼”——远程视频监控,根据风险等级,现场设置监控摄像头,将安全风险防控做细做实。

原标题:建设中的酒湖特高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