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启动智能电表推广,到2015年实现用电信息全采集、全覆盖,各项关键指标在河北南网保持领先,石家庄供电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走出了一条“建、管、用”并重的创新之路,其经验做法在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得到了推广。
开通管理直通车
“藁城康村村内低压台区采集成功率未达标,请立即到现场核查……”3月3日,石家庄供电公司采集监控中心技术分析员陈昭发现异常后,立即通过藁城区供电公司向南董供电所通报相关情况。1个小时后,南董供电所运维小组现场故障处置完毕,市采集监控中心监测数据恢复正常。垂直化的“三级管理”模式,将采集异常波动平均处置时间由3到5天,缩短为24小时之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用电信息采集建设带来的是一场营销革命,如何把采集系统运营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作用,一套根植企业工作实际、运转高效流畅的工作体系至关重要。石家庄供电公司积极探索用电信息采集运维新模式,按照“集中监控、分级维护、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市、县、所”三级管理体系,依托现有计量专业管理架构,成立市、县两级采集监控中心,构建以营销基层单位采集人员为核心的运维队伍,形成了以市监控中心为引领、县监控中心为纽带、供电所为支撑的纵向贯通的三级管理体系。
同时,石家庄供电公司以三级采集组织体系为基础,完善标准制度,按照“三统一”(统一体系、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的工作思路,明确各级职责,优化工作流程,建立了市、县、所三级采集监控管理细则等7项机制,新建工单流转、故障处理等11项工作流程。统一的体系、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流程,形成了对市、县、所日常工作的全覆盖,保证了采集工作在县公司、供电所规范有序开展。
事实证明,垂直化的工作体系、扁平化的专业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营销部的管理职能及支撑部室的专业优势,有利于各项采集标准及要求向县公司、供电所全面渗透,有效提升了用电信息采集管理的广度、深度。
擦亮管控“千里眼”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供电企业提供了一双能够及时准确掌握用电情况的“千里眼”。“这双‘千里眼’,不仅仅使我们的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实时监控石家庄地区采集系统运行情况,更便于我们精准发现营销管理问题。”计量室采集专责王媛媛说。
2015年9月,一份《智能表模块混装情况分析及建议》,引起了石家庄供电公司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为彻底解决此类问题,经总经理办公会研究,该公司下拨专项资金开展集中治理。经过3轮历时3个月的“大会战”,在采集故障中占比高达40%的混装采集失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此基础上,该公司修订了计量管理工作标准,全面规范智能表通讯模块管理,从源头上堵塞了管理漏洞。
在元氏县供电公司马村供电所,每周一登录石家庄供电公司主页,在公告栏查看采集工作周报,已经成为所长兼采集运维小组组长陈少辉的习惯。“这种短、平、快的工作指导,对我们基层供电所管理提升非常有帮助。”他说。
石家庄供电公司始终致力于依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解决基层供电所管理薄弱问题。每周由计量室牵头开展采集工作分析,对于共性问题,通过召开周视频会议、下发周采集工作报告的形式,本着经验共享、预防为主的原则,强化县公司、供电所内部工作交流;对于个性问题,建立现场督导工作机制,由市采集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会同县公司、供电所运维人员,共同开展现场摸排,将专业支撑作用直接延伸到基层供电所,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指导。
2015年以来,石家庄供电公司依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开展了涉及营业普查、混装治理、科技创新等多项内容的专项工作,促进了各项采集指标的提升。目前,该公司专变、公变、低压智能表采集成功率率先达到国网河北电力要求,分别完成99.26%、99.77%、99.21%。
驱动应用助力器
2月1日,石家庄供电公司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线损综合分析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以前线损分析全靠人工,一条10千伏有损线路分析起来快的也得大半天。现在几分钟就能完成分析工作,工作人员容易上手,结果真实可靠,大大提高了线损分析的工作效率。”营销部线损分析专责杨顺尧有感而发。
线损综合分析平台仅仅是石家庄供电公司持续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的冰山一角。早在采集系统建设初期,该公司就深刻地意识到实用化深度对提升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服务能力的重要作用。该公司遵循“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全面开展”原则,开展采集系统功能应用,明确了线损分析、自动抄表、有序用电、台区超载分析等8项重点,并由市采集监控中心确定各项实用化工作带头人,制定全年实用化工单主题,并于2015年10月完成了采集实用化的初步应用。
2015年,石家庄供电公司线损率同比下降0.42%,远程费控表计客户数达到61.2万户,自动化抄表核算率环比提升3.59%,利用采集系统中有序用电功能释放报装容量5.7万千伏安。用电信息采集实用化的工作成效不断凸显,在线损管理、抄表核算、有序用电管控等专业管理领域全面开花。
原标题:建得好更要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