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结构调整,治理雾霾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抓铁有痕的实招。照顾各利益诉求方的观点,搞温良恭俭让是难以取得成果的。
要敢于挑战某些看似定论的结论,例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太阳能、风电在电网中的比例不能超过10%”等。美国、英国、德国,甚至日本都经历过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时期,现在煤在能源结构中比例下降到30%左右。他们能做到的为什么中国不能去做?
在我看来,中国应定个目标,将燃煤总量从40亿吨降低到20亿吨,煤矿工人从约150万减少到50~60万人。马上会有人质疑这么多人就业怎么办?首钢有职工10万人,首钢搬迁时也问过同样的问题。中国需要劳动力的地方多得很,只要决心下办法就会有(这里不细说)。
中国将煤耗降到20亿吨天塌不下来,发展核电、水电、新能源,甚至进口电力和其他能源都有很大空间。关键是有没有决心再关闭一批在人口集中地区的低效发电厂。经过这些年的努力,30万千瓦以上机组容量已达近60%,但30万千瓦以下机组数还占70%,容量占40%。关键还在于人员如何安置?首钢10万人都搬了,拆一个燃煤电厂才多少人?关键就是前面讲的,有无壮士断腕的决心。
(本文作者为中央政府能源部门前高级官员,长期从事能源工作。)
原标题:【能源辣评】中国将煤耗降到20亿吨天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