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做到与生态和谐发展成为值得探讨的命题。其中,发电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华能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发电央企,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战略布局,效果显著。近日,记者深入华能集团位于东北的多家电厂,探访其在保护生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企业 > 正文

生态华能 探索东北经验(图)

2015-10-22 07:44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 金亚勤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做到与生态和谐发展成为值得探讨的命题。其中,发电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华能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发电央企,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战略布局,效果显著。近日,记者深入华能集团位于东北的多家电厂,探访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探索出的经验和成果。

华能营口热电厂全景

摄影/宛杰胜

华能大连电厂

摄影/宛杰胜

华能大洼风电场

摄影/宛杰胜

热电联产助力减排治污

东北地区每年的供热季长达半年之久,冬季小锅炉供热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集中供暖成为提高供热能力、减少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华能集团积极探索,在城市集中供暖中发挥重要作用。

华能大连电厂是全国第一家商业电厂,也是华能的创业电厂之一。“大连电厂虽然有28年的历史,但是老厂不老。”华能集团东北分公司副总经理卢德扬表示,“电厂一直坚持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全国电力行业树立标杆。”

据了解,华能大连电厂累计发电超过1700亿千瓦时,上缴利税55亿元,为大连地区的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2009年开始,电厂累计投资7亿元,对四台机组进行抽汽供热改造,替代了原本分散的小锅炉,通过直供、趸售等方式向广大居民及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热源。”华能大连电厂纪委书记高杨介绍。

与大连电厂不同,华能营口热电作为新厂,且是营口市区唯一一座大型热电联产电厂,承担着市区及沿海产业基地约1100万平方米的供热任务,供热面积占全市的80%以上,替换了供热区域内近300个小锅炉,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931.4吨。营口热电总经理李世建告诉记者:“当初电厂的定位就是环保绿色示范型电厂,并同步建设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备,各项指标在辽宁省排在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华能集团在东北地区实施节能减排成果显著。吉林省第一台脱硝机组就诞生在华能长春热电厂。“当时国家对火电脱硝没有强制要求,而且脱硝电价也没有任何补贴,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春热电主动上马脱硝设备,并把环保设施提高到主设备来管理。”华能长春热电厂党委书记高友介绍,“华能吉林分公司在污染物排放控制上一直比较超前,要求各电厂明年上报超低排放改造计划,比原计划提前了2到3年。”

清洁能源营造和谐环境

除了传统火电,华能也是东北地区最早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集团之一。

辽宁抚顺新宾县是满清发源地,十月中旬已是万山遍红,层林尽染,苏子河在这里蜿蜒100多公里,秋雨过后愈发清冽。苏子河水电站位于苏子河干流的新宾县上夹河乡南沟村姚家山河北屯下游1.2公里处,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作用的中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兴建水电站必然面临移民动迁,想要妥善解决是个难题。刚开始,苏子河水电站的移民并不顺利。有些失去土地的村民拒绝搬迁,苏子河水电站充分考虑并尊重拒迁户的意愿,将其全部移到安全水位线以上,并对线下的土地进行补偿,尽量让村民满意。“现在水电站和附近的村民关系十分融洽。经常有村民往我们这送菜,就连孩子起名都会想到我们,在接触过程中建立了信任。”华能辽宁清洁能源分公司总经理王志辉说。

除了与当地百姓和睦共处外,苏子河水电站在厂区及周边绿化上也下足了功夫。河道两岸多为石质,缺少养分,一般植被难以生长,到了雨季很容易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水电站经过几年试验后,选定了适合大面积种植的灌木和具有观赏价值的枫树,几年下来才有如今这般丹枫红叶的醉人秋色。

从新宾县出发,沿着西南方向行驶300多公里,记者来到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这里不仅有享誉盛名的大自然奇观——红海滩,还有极其丰富的风力资源。十月正是芦苇荡最红的时节,不远处一排排矗立的风机与红色的海滩交相辉映,海上落日更添了几许光辉。

红海滩的形成正得益于当地特殊的盐碱土质,但却给盘锦大洼风电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一开始想在厂区种树,无奈很难成活。”场长李宝昌告诉记者,“我们就将杂草剪齐,利用闲置土地饲养鸡鸭鹅,目前共有各类家禽350多只。”

海水盐度高,海边潮气重,设备防腐维护的难度大大增加。大洼风电场注重风电运维人才技能培养,通过技改将原本不稳定的风机故障率降到最低。据了解,华能新能源辽宁分公司已成为华能集团风电运维技能人才重要的输出基地。

生物发电倡导循环理念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长春农安县山东窝堡村大片的玉米地已经收割。田间两台大型农用机正在有序地打包秸秆,这些打包好的秸秆正是要运往当地的华能农安生物发电厂的燃料包。

据了解,农安县有360万亩土地,每年秸秆的产量在180万吨左右。当地村民习惯用田间焚烧的方式来处理秸秆。“往年这个时候,一到傍晚就开始烧,整个村子乌烟瘴气的。” 窝堡村村委书记史红军告诉记者,“今年农安县下达了秸秆禁烧令,责任一层一层落实,村委书记必须传达到户,否则出现问题就地免职。”

制约生物质发电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今年的政策对我们来说是一大利好,每年电厂需要30万吨的秸秆无法满足,只能从更远的地方购买花生壳、稻壳、树根作为辅助燃料,大大提高了发电成本。”华能农安生物发电副厂长蒋生喜说,“但是现在面临一个更大问题,那就是农用机械跟不上现在的需求。”

据悉,为鼓励秸秆回收利用,国家和政府对农用机各有30%的补贴,村民只需承担剩余的40%费用即可,但这仅限于国产机型。由于国产农用机设备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维修难度大,基本排除在可用范围之外,而进口农用机的价格相对高昂,村民在这一块的投入积极性并不高。所以即使不焚烧,也面临收不上来的尴尬局面。史红军建议政府放开贷款政策,同时进行适当补贴,真正让老百姓受惠。

“焚烧秸秆是东北地区出现雾霾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生物质发电在国内发展缓慢,但它作为稳定的可再生能源,仍有可观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农安生物发电厂长王国辉表示。

据了解,农安生物发电厂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一年可节约标准煤9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万余吨,直接或间接增加就业人口1000余人。

农安生物发电厂是目前华能集团唯一正在运营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没有成熟的运行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要把生物质发电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没有经验就自己探索,自己研究。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相信电厂会慢慢转亏为盈,走上正常的企业经营状态。”王国辉表示,“虽然现在生物质发电处于低谷,但前景可期,未来对华能集团乃至整个行业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原标题:生态华能 探索东北经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