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发电不仅不要钱还贴钱?咋一看,天方夜谭!但事实确实如此。
2015年5月起,甘肃省密集组织了4次新能源企业与自备电厂、电力用户的发电权交易和直接交易,成交总电量约16亿千瓦时。几乎所有的新能源(风电与光电)发电企业都前后参与了市场化发电交易,成交的平均上网电价接近“0”电价,最低达到-45元/兆瓦时。
注:本文属北极星电力网原创稿件!禁止未授权转载,违者必究!
年初,甘肃省就推出了火电厂无基数全电量开展直购电的“新政”,时隔不久又开出了新能源发电市场化的“猛药”。这一个个重磅政策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仅仅是顺应市场化改革潮流,还是有更加复杂的背景,值得我们去探究根源。
■风之潮
千百年来,河西走廊干旱少雨,多风而又阳光充沛。除去遥远的丝绸之路外,今天河西走廊重新聚集了人们的目光,这一次它被誉为“世界级风库”。
1997年,从丹麦引进4台单机容量为300千瓦的风电机组,在玉门建成了甘肃第一座示范型试验风电场,甘肃风电发展从此起步,但那时的风电更像“奢侈品”,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更具观赏意义。十年后的2006年,甘肃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甘肃风电进入规模发展阶段。2008年4月,总规模1271万千瓦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规划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使酒泉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规划建设的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截至2015年6月,甘肃省总装机4412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达到1142万千瓦,光电装机达到57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高达39%,仅比火电低3个百分点。不出意料,年内新能源装机将超过火电装机。
至此,甘肃省新能源实现了大跃进,取得了两个全国第一和一个全国第二:新能源装机占比全国第一,光电装机全国第一,风电发电装机全国第二。
■风之困
去过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的人,无不对当地的风电场和光电场的宏大规模感到深深的震撼!见过2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场吗?它好像一夜之间就整齐地摆放在了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
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产业符合国家能源政策,但甘肃新能源的迅猛发展在客观上也带来了与“世界级风库”对应的“世界级问题”。由于新能源发电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和反调峰特性,加之短期内大规模集中开发,远离负荷中心,缺乏配套的调峰电源,以及电网建设跟不上步伐,造成河西新能源送出与消纳困难、电网调峰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被业界戏称“垃圾电”。
新能源装机突飞猛进的同时,其利用小时大踏步下降,弃风、弃光日益严重,可研中的设计小时转眼间成了“纸上谈兵”。统计显示,甘肃风电发电小时从2010年最高的1830小时下降到2014年的1569小时;光电发电小时从2012年1523小时下降到2014年1019小时。目前,弃风、弃光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但从利用小时下降幅度上分析,不考虑对比年度风(光)资源的变化,2014年弃风率大于25%、弃光率大于44%的结论铁定。
建是建了,投资不至于“打水漂”吧?这是每个投资者的担忧。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资源利用率低不仅仅给投资者带来的是投资效益的下降,还会给地方经济甚至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长久的困扰。而如今,新能源的开发已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火之怨
对于甘肃的火电而言,可以说一直是过着隐忍的苦日子。
2012年前, 在“计划电、市场煤”的体制下,受煤炭价格的持续高涨、地方经济对电价的承受能力低使得电价上调空间受限进而导致煤电联动不能到位的影响,造成火电企业持续陷入政策性亏损困境。虽然火电利用小时也从2007年的6108小时高点下降到2011年的4916小时,但影响火电脱困的主要矛盾还是“煤电”价格矛盾。
2012年以后,“煤电”矛盾随着时间推移供需得到缓和并逐渐淡出,火电利用小时持续下降并屡创新低又成为了甘肃火电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一个主要共性因素。受新能源并网规模大增、缺少外送通道和外送电市场需求空间有限、以及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转型困难、用电增长乏力等综合因素影响,省内电力供大于需状况持续加剧。火电发电空间不断被新能源发电“挤占”,至2014年火电利用小时降至4231小时,常规火电利用小时更是低至3744小时。常规火电机组全年大范围、长时间的轮停成为“常态”,承担着“调峰”机组功用,导致产能大量闲置或低效运行,形势窘迫。
利用小时不断跳水,机组深度“调峰”得不到应有补偿,环保连年巨额投入,好好的机组长期停用,经济运行早已成为奢望。如此“冰点”情形,也不难理解火电企业之怨气冲天、哀声载道了。
■谁与过
风之困、火之怨。在甘肃唯有水电倒是有点置身事外的逍遥(当然高造价的小水电除外),与水资源丰富的西南水电大量弃水的情形相比更是“别有洞天”的感觉。戏虐一句:生要逢时,更要看地儿。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想当年火电行业内流行一句自嘲的话是“不上项目等死,上了项目找死”,但谁都没想到“最后是撞死”。
当然,不能简单的也更不能仅仅把新能源视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河西走廊新能源的大干快上,质疑和反思也从未停止过。
不管是当年五大集团的跑马圈地,还是河西走廊新能源 “大跃进”似的发展,抑或还有…,根源是大家置身在了一个“囚徒困境”的环境:个体的理性必然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登台的主角有两个:政府与企业。当然政府的组成是分条条和块块的,企业按性质则分为国有与民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自然不过。政府追求GDP、官员追求政绩这都本没有错,何况新能源是“绿色”的。而企业总归是要考虑投资风险的。所以要害是谁创造了一个囚徒困境的环境,在资源和机会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自觉不自觉的走入“陷阱”。对此,政府和企业都应当反思,不是吗?企业不能一味的抱怨政府只管生娃、不管养娃。政府有政府的责任,企业有企业的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把握好的是干劲,把握不好就是冲动,冲动是“魔鬼”。
■突围
事实上,各级政府对经济下滑也绞尽了脑汁,只不过有些问题成因复杂或积重难返。国家经济不也面临“四期叠加”吗?对此,愿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5年,甘肃推出火电厂无基数全电量开展直购电的“新政”和新能源发电市场化的“猛药”,与其说是顺应市场化改革潮流,不如说是借市场化之手寻求解决经济发展之困的一种探索。
无用回避,甘肃省工业发展与转型紧迫而艰巨。其高耗能企业与发电企业同样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市场疲软、开工不足、经营困难局面。
那么,甘肃电力发展到底向左走?向右走?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原则为大家指明了方向。
就甘肃电力整体发展而言,没有找到消纳市场的情况下,缓建、少见发电新项目是必要的,否则产能过剩将“雪上加霜”。同时寻找新能源新的消纳市场是解决甘肃电力严重供大于需的关键。虽然国际上还没有大规模远距离外送风(光)电的先例,但只要从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着手发力, “世界级难题”一定会有解决之道,坚持就地消纳和外送并举是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途径。将河西丰富的风资源优势真正转变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虽然有待时日,但相信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正所谓:风物宜长放眼量。(作者: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 赵克斌)
(注:限于篇幅,有关电力消纳的具体举措另行探讨)
原标题:切腹之痛,还是凤凰涅磐 ——甘肃电力发展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