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中国未来的能源转型形势,应将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过程中,应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目标;在今后出台的所有与能源相关的发展规划中,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都应切实得到具体体现。应进一步制定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按照《国家能源战略》确定的万向、重点、目标和任务,将总目标分解成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条件、主要障碍、重点领域和工作重点。


具体地,从目前到未来各阶段,政府部门应从战略规划和政策管理万面加强引导和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可再能源开发利用,电力系统要适应新能源的特点构架公共电网服务平台和灵活电力系统,全社会要从建筑、工业、交通等终端能源部门推动清洁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构建清洁城镇能源体系、发展智源互联网,在共同建立未来能源体系,实现能源革命。
政府部门重大行动
制定实施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清洁低碳能源革命战略与行动计划
按照生态文明要求确定能源领域污染物和C02减排长期目标与路径,制定2030年能源革命战略和2050年远景目标,使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届时达到23%和60%以上,使能源部门C02排放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2050年大幅下降。
制定实施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部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热、电动汽车和生物燃料优先发展的路线图,使可再生能源实现2020年新增替代、2030年后存量替代化石能源。
制定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行动计,使煤炭消费、煤电装机、石油消费分别在2020年前、2020和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
制定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创新、重大公共平台的战略和路线图,引导、支持和服务行业发展。
建立适应新能源发电的电力市场体制机制
在现行年度发电计划制度下优先安排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过度期后,加快建立基于市场竞争和供需的电价形成机制,发挥可再生能源边际成为为零的优势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优先调度。
积极引入多部制电价机制,建豆容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激励市场各方容量和辅助服务,推动各万提供灵活性市场服务。
建立跨省的区域和全国电力交易市场,打破省区间、电网间的电力市场分割。
建立独立交易(调度)平台机构,收回电力企业(特别是电网企业)拥有的公共权力,建立健全独立交易调度机构的公共治理机制。
完善推进输配电网分开,实行输配电监管。
完善负荷侧响应、储能等灵活市场配套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公平竞争的绿色税制和碳交易市场体系
推进绿色税制转型,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环境税和碳税出台,使化石能源价格涵盖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外部成本,确立可再生能源的公平竞争环境。
建立运行碳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体系,推动更大范围排放权有偿发放,逐步加强碳排放约束,推动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成本和控排主体转为使用可再生能源。
在近中期利用资源税、环境税、碳税和碳排放权有偿拍卖收入,增加可再生能源等清洁低碳能源的扶持资金投入。
全面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法律保障、综合管理和专业监管体系
坚持立法先行和协调立法,出台《能源法》、修订《电力法》、完善《可再生能源法》,在各层面明确可再生能源的优先发展地位和重大机制,强化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及体制机制变革的法律保障。
强化综合管理职能和约束力,切实强化规划的统筹科学制定和实施机制,切实发挥引导、规范和协调作用,打破条块割据和市场封闭,在全国层面综合统筹、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管理制度改革,适应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规模相对较小、投资建设运营王体多元的特点,最大程度上放开项目投资,促进和吸引全社会投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建立现代专业能源与电力监管体系。改革落后的传统监管的方式,建立与综合性能源管理相配套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专业监管万式,强化法律、规范、标准、手段。
可再生能源行业重大行动
重大公共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资源数据库和图谱,提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精细化评估结果服务。
公共技术平台,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微电网等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
技术研发,重点推进高效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中高温太阳能供热集成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厂应用。
持续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
水电:理顺管理、移民和神态环保体制机制,不断开发13个大型水电基地以及各类小水电,确保每年保持按一定的增长率平稳增长,适时开发藏东南水电接续基地。
风电:有序推进“三北”和沿海地区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加快开发内陆地区分散风能资源,积极稳妥推进近海风电发展,远期积极在较深水域、离岸较远海域发展海上风电。
太阳能发电:西部地区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在城乡全面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化,全面推进太阳能发电的多元化利用;光伏和热发电均实现大规模应用,成为主力电源。
生物质能发电:积极高效发展各类生物质发电,全面促进实现资源高效清洁利用。
地热能和海洋能发电:建设若干试验示范项目,在远期建成一定规模商业化项目,在特殊地区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燃料
太阳能热利用:在城乡大面积推广低温太阳能热利用,开展中高温热利用示范
生物质热利用:积极推厂沼气、成型燃料,各种城乡垃圾(工业有机废水、畜禽粪便等),全面高效利用各种生物质资源。
地热热利用:广泛推广浅层地热直接热利用,推进地源热泵规模化应用。
电供热:结合区域供热开展试点示范。
电力部门重大行动
加快构建新型电网公共服务平台
科学建设跨省跨区主干电网、新型配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综合服务型电网。构建技术先进的电力调度平台,整合与功率预测预报、实时调度运行和变电设备集中监控密切相关的工作,实现对风电等新能源调度的全过程优化和多专业协调。推动电网的功能由传统输配电网发展成为集电能传输、资源配置、互动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电网平台。大力推广智能微电网,建成适应高穿透率分布式发电的智能配电网;建成电能双向传输、互动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电网平台。
优化灵活电源布局、结构和运行特性
优化运行常规能源发电,控制煤电规模并逐步转为备用和调峰电源,大规模优化发展各类灵活电源,建设天然气发电,远期充分挖掘太阳能热发电、地热能发电和核电的调节能力。协调水电项目、风电场、光伏发电站与其他传统发电电源、电网的布局和运行,因地制宜推动风/水、风/气等多种发电互补运行。
大规模发展负荷响应和储能
发展可调节负荷,不断扩大可调节负荷的规模,使可调节负荷的成为最重要灵活资源。布局建设一批水电蓄能电站,提高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和抵御事故能力。大力发展先进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纯电动气车等新型储能措施,逐步普及先进储能技术。
全社会共同行动
转变发展理念,人人行动成为可再生能源产消者
加强社会宣传,全社会要在尊重自然、川贞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充分认识到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真正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能源发展必由之路,紧紧把握新能源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抓住分布式能源生产利用一体化、终端消费电力化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人人行动推进清洁可再生能源生产利用,从垃圾资源分类处理利用、屋顶光伏系统、电动汽车出行和车网融合等出发,成为能源产消者(prosumer ),实现人人享有能源、户户销售能源、人人受益于能源,全面迈进绿色、低碳、清洁、高效、智能和可再生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时代。
居民和商业部门推广建筑可再生能源供热和光伏系统
全面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系统,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居民和商业热水、供暖、制冷的主要补充能源。推广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成为居民和商业热水、供暖、制冷的主要能源之一。全面推广屋顶光伏系统,大规模推广新建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
工业部门电力替代和可再生能源热利用
推动部分工业部门推进科学经济的电力替代;推动可再生能源热利用技术在一些对热能品质要求较低的工业领域如印染、纺织、食品等行业规模化应用,对工业热能能源供给起到补充作用。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对热能品质要求较高工业领域的可再生能源热利用,成为工业热能能源供给的重要能源。全面实现电力替代和可再生能源热利用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规模化替代常规化石能源。
交通部门推进电力化提供低估负荷和灵活储能
加快推厂普及电动汽车,使2020年前电动汽车具有一定规模应用,初步发挥低谷负荷作用,到2030年形成上亿千瓦低谷负荷和灵活资源;
城镇可再生能源体系和智能能源互联网
积极示范楼宇、小区、区域微电网和综合能源网。大力推广楼宇和区域微电网和综合能源网。将能源网、物联网和互联网藕合形成“能源互联网”,将工业、建筑、交通部门各类用能设施与集中电网、管网和本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分布式能源等各种新能源高效集成,按照终端用户的需求将区域多种类的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高效转换为冷、热、电等不同种类和品位的适用能量,形成清洁能源循环生产、多种能源有序配置的智能能源网。
(内容摘自:《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