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年年底的巴黎气候谈判还有不到半年时间,目前已约有40个国家(包括28个欧盟成员国)向联合国提交了2020年后气候行动方案(即国家自定贡献)。我们期待中国也能很快加入这一行列。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中国能否提交具有雄心且全面的国家自定贡献尤为重要,因为这将不仅影响中国未来气候行动的规模,更

首页 > 风电 > 风电产业 > 市场 > 正文

中国即将提交2020年后气候行动方案 哪些内容值得关注?

2015-06-17 09:52 来源:能见度 作者: Taryn Fransen、 Paul Joffe、宋然平等

距今年年底的巴黎气候谈判还有不到半年时间,目前已约有40个国家(包括28个欧盟成员国)向联合国提交了2020年后气候行动方案(即国家自定贡献)。我们期待中国也能很快加入这一行列。

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中国能否提交具有雄心且全面的国家自定贡献尤为重要,因为这将不仅影响中国未来气候行动的规模,更为其他国家采取更有力的气候行动做出表率。

1)中美联合声明打下基础

去年11月,中美两国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双边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争取提早实现目标”。到2030年,中国还将把非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13年的8.8%提高到20%左右。而美国承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26%至28%,目前该承诺已正式纳入美国的国家自定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协议签订时,中国当前年排放量虽有所上升,但其历史和人均排放量仍远低于美国。

图片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 制图:澎湃新闻记者 王灿

2)中国将以现有重大减排措施为基础,进一步作出气候承诺

中国在2030年或之前达到排放峰值是一项艰巨任务。出于能源安全和空气污染等国家利益考虑,中国近年来已采取措施,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产能、提高能效并减少煤炭消耗,我们认为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2013年,中国投入2770亿美元用于改善空气质量并对新建燃煤电厂实施地区禁令,可再生能源投资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量的21%),并新建了12吉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是其他国家单年光伏发电项目产能的1.5倍。

2014年煤炭的生产与消费14年来首次出现下滑。

2013年和2014年间,中国启动了七个碳交易试点,并计划将碳交易拓展到全国范围。

中国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的低碳能源投资国地位,去年在该领域投资约900亿美元,占世界低碳能源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强;比位居第二的美国投资的500亿美元要多近一倍。

图片来源:彭博新能源财经 制图:澎湃新闻记者王灿

由于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得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成为可能。然而在峰值之后要大幅度削减排放,则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3)中国的国家自定贡献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

中国可利用国家自定贡献这一机遇,详细阐明减排承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峰值年份:承诺到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甚至可称为历史性里程碑。中国可利用国家自定贡献详细阐明减排计划,让人们更清楚了解其排放峰值对全球碳预算的影响。我们希望看到中国提出排放峰值水平,以及阐述在何种情况下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达到排放峰值。

扩展目标:中美协议中的排放峰值年份和20%的非化石燃料占比目标很可能会成为中国国家自定贡献的核心内容。目前尚不清楚中国是否会在国家自定贡献中提出更多的减排目标,如果中国能提出2020年后排放强度目标或森林恢复目标,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未来的排放趋势。此外,国际社会欢迎中国明确如何减少甲烷和氢氟烃等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这类中国这类气体的排放已经超过日本和巴西等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如何达成目标:为实现非化石燃料占比承诺,中国需要新建800至1000吉瓦非化石燃料发电产能,这高于中国当前燃煤发电装机总量,几乎等于美国当前的发电总装机容量。国际能源署的情景分析、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的联合研究都表明,中国若要在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就必须在近期内采取重大措施,如控制煤炭消费和制定碳价等。中国详细阐明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利于国际利益相关方建立互信,确保巴黎会议成功达成协议。

令人鼓舞的是,中国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清洁能源作为重要的国家政策。去年11月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意味着中国已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期待着中国向联合国提交的2020年后减排计划,让全世界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将如何用行动实现承诺,了解我们距离避免最恶劣的气候变化影响的宏伟减排目标还有多远。

(Taryn Fransen、 Paul Joffe、宋然平、Geoffrey Henderson/世界资源研究所)

原标题:中国即将提交2020年后气候行动方案,哪些内容值得关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