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国外的售电市场,中国的“售电”是伴随着新电改“输配分离”的政策而逐渐受到关注的。中国要想真正做好售电,首先要学习国外一些已经成熟的模式。
北极星配售电网为您独家整理了这份详尽的美、德、法等国家的售电政策,希望能给想要从事售电的你以启发。
延伸阅读:
售电专题——迎机遇 售电蓝海破冰远航
售电市场火爆≠售电火爆 新电改推进与否要看国家

【解析】美国德州售电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2000年之前,美国绝大部分州均应联邦888法案要求,都已把售电侧开放提上日程,期望颇高,但是,2000年加州电力危机、2001年安然破产案和2003年美加大停电震惊了全美国,也打乱了美国电力改革的进程。
然而,顶住压力继续前行的也不在少数,包括德克萨斯州、宾夕法尼亚州等17个州以及华盛顿特区。其中,德克萨斯州走的最快也最远。在考察了加州的情况后,德州认为在容量设计、市场设计、监管等各方面都不存在与加州类似的问题,开放售电侧的改革没有丝毫动摇。
德克萨斯州(英文:State of Texas),简称德州,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万。是美国南方最大的州,也是全美第二大州,仅次于阿拉斯加州。德州在美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占全美经济总量的9%,居全美50个州第二,被誉为美经济复苏的“领头羊”。 德州以能源和石化工业著称,是美国最大的能源和化工州。该州以是全美电力消费量最多的州而闻名。其电力消费量与英国和西班牙相当。
然而,能源资源如此丰富的德州毅然决然地决定推进电力改革,德州选择了决定实施电力零售自由化,2002年正式开始实施。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表示,德州家用电价的平均单价为11.46美分/kWh,低于美国12.12美分/kWh的平均电价。顺便提及,全美电价最高的是夏威夷的37.82美分/kWh,为美国平均电价的3倍。
德州是美国唯一的从售电侧、消费侧改革开始进行电改的州。其他实施了电改的州,其电力市场改革都是从发电输电侧开始,即以厂网分离为出发点,只有德州是先从配售分离开始的。
据德州公共事业委员会(PUC)的报告,现在有110多家零售电力供应商(REP)在该州内零售电力。2002年以后,商业及产业需求用户的90%和普通家庭的60%,都换掉了原有的电力公司而选择了零售电力供应商。
德州售电改革的基石是德州7号法案。该法案于1999年由当时的州长,后来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签署生效。该法案的内容不只涉及到销售市场改革,更对整个电力市场改革的制度变迁做了详尽的安排,其中包括了对电力市场结构的设计、零售价格管制和竞争激励等设计。针对整个市场从垂直垄断的结构向零售市场化的制度变迁,该法案特别做了一些设计使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平滑化,也使各利益方比较容易接受该制度变迁。
详情点击
德国:给售电植入互联网思维
在电力终端市场,德国推行配售分离的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售电商在2014年初已经达到900多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存活发展,售电公司有多拼,你造吗?他们为用户提供9000多种高大上的电力套餐,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创新,运用了很多酷闪的互联网技术和思维,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比如,有公司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电力套餐搜索和筛选服务,用户可以输入描述自身需求的各种参数得到最优的电力套餐。还有针对电动汽车用户的某公司,为用户提供详尽的充电站信息甚至提供有多少车在排队等及时动态。
德国的售电公司还推出了各种以绿色信用为主题的营销方式,例如,把光伏发电对应的CO2减排量算成积分,让用户在买电动汽车的时候享受打折,买光伏充电宝和其他光伏便携设备甚至可以白送。还有售电公司与零售企业合作,把所有商品都标识出绿色指数,用户在购买商品的同时得到绿色信用评级。再有,用户在驾驶电动汽车、坐公交车的时候,拍张照片,发到社交网站,就可以得到绿色社交指数和评级。还有公司推出评估驾驶者绿色指数的记录仪,能不能保持匀速,能不能少踩刹车,这些驾驶习惯将转换成绿色消耗指标,与购买汽车保险直接挂钩。
延伸阅读:
配售电市场已打开?新电改双面形象要看清

延伸阅读:啃“电改”硬骨头 民企+央企探寻售电市场化
法国售电市场之“殇”
在某种程度上说,法国实行的是一种有法兰西特色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型国企举足轻重。尤其在电力部门,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法国电力公司(EDF)一直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按照欧盟能源政策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法国自2000年以来逐步走上了电力部门市场化之路。法国EDF的一统天下已被打破,拆分成立了法国电网公司(RTE,2000年成立)、法国配电公司(ERDF,2008年成立)两个全资子公司。从消费侧来看,市场的开放走过了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1999年2月起年耗电超过1亿千瓦时的用户可以自行选择EDF以外的售电商(统称为“替代供电者”);
●2000年6月起耗电超过1600万千瓦时的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售电商;
●2003年2月起耗电超过700万千瓦时的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售电商;
●2004年7月起全部非居民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售电商;
●2007年7月1日起,法国全境的用电户(包括居民)均可以自行选择售电商。
至此法国售电市场理论上实现了全面开放。说是“全面开放”,但是也还是留了一个后门:因为EDF依然留在了售电市场,而且是双重身份。第一重身份是“传统供电者”,其电价属于“监管价”,由政府主管部门而是根据能源监管委员会的建议确定,与改革前的电价形成机制一脉相承。令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的是,EDF在市场上也可以作为“替代供电者”的面目出现,与消费者以市场价签约提供服务。
法国售电市场启动至今已经有15年之多,而市场的全面开放也已近8年,售电引入竞争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我们可以从以下这4个量化指标来观察:
1)有多少售电商进入了市场;
2)有多少用户更换了售电商;
3)售电市场的集中程度;
4)2008年以来电价的走向。
1.有多少售电商进入了市场?
其一,2007年7月法国售电市场全面开放之后,到2007年底共有16家全国性的售电商进入了市场,成为EDF的竞争者。至2014年底,这16家“替代供电者”中已经有9家自己被“替代”,因不同缘由陆续退出了市场,但是同期又有另外12家新的“替代供电者”进入了市场,所以目前共有19家全国性的售电商,包括了意大利(ENEL)、德国(E.ON)、瑞士(Alpiq)、瑞典(Vattenfall)、卢森堡(Enovos)等外资企业。在这19家售电商中,有9家只做居民用电业务,其他10家的业务则覆盖全部用电消费市场。从私人投资者(包括外资)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目前售电商的个数来说,可以说法国市场售电的开放有了一定进展。
2.有多少用户更换了售电商?
其二,在法国市场为电力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之后,到底有多少用电户“用脚投票”抛弃EDF而选择了新的售电商呢?
居民电力用户(3136.4万)中,选择“替代供电者”(其中包括8000选择EDF市场价合同)的用户为285.7万,占总数的9.1%;选择“传统供电者”(保留EDF的“监管家”合同)的用户为2850.7万,超过总数的90%。
非居民用户(496.9万)中,选择“替代供电者”(其中包括25.3万选择EDF市场价合同)的用户为68.6万,占总数的8.7%;选择“传统供电者”(保留EDF的监管价合同)的用户为428.3万,超过了总数的90%。
以上数据截止2014年9月底。
延伸阅读:
民营资本进入售电市场 未来道路难以捉摸(图)

延伸阅读:售电市场=肥肉 理想背后十大难题要关注
3.售电市场的集中程度如何?
其三,法国统计部门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衡量不同行业市场的集中程度。HHI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数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HHI越大,表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当市场处于完全垄断时,HHI=1;当市场上有无数企业,HHI就趋向0。按照法国能源监管委员会的标准,如果HHI小于0.10,就可视为是竞争性市场。
然而,按照2014年9月底的各个售电商市场份额(按各自拥有的用户总数计算),法国电力销售市场的HHI约为0.78,依然呈现典型的垄断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售电市场的放开并没有改变EDF的垄断地位。目前在法国全国范围内每个月大约只有3万左右的用户(占全部用户的1%左右)选择更换售电商,其中90%是从“传统供电者”(监管价)转为“替代供电者”(市场价),但也有大约10%的用户选择回归EDF的监管价合同。
4.2008年以来电价涨了多少?
其四,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消费者电价水平持续上涨。自售电市场全面开放以来,各个“替代供应者”的市场价基本紧贴EDF的监管价,只是略有优惠而已。在这种情况下,监管价的走向决定了法国消费电价的整体走向。自2008以来,每年监管价平均上涨3%(同期平均每年通胀仅为1.2%左右),所以市场价也随之水涨船高。以法国普通家庭为例(月均耗电200千瓦时),每年电费从300多欧元(含各种税收)已经上涨到了400多欧元。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法国售电市场的放开并没有起到降低消费者负担的效果。
【原创】美国售电市场的昨天、今天、明天
美国电力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力市场之一,年发电量4万亿千瓦时,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电力市场改革的国家之一,电力市场运行机制、监管体系比较成熟,市场竞争程度较高。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是,美国改革前的电力市场,主要是由民营企业形成电力行业的垄断。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自然垄断符合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取向的观点,在西方受到广泛而普遍的质疑。Thomas DiLorenzo曾在《自然垄断的迷思》(The Myth of Natural Monopoly)中指出:“自然垄断理论是19世纪经济学的一个虚构,它为19世纪的美国垄断资本家的特权辩护”、“即使规模巨大、资本密集的产业也是可竞争的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George Stigler 在其最为知名的《规制的经济理论》(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中指出,自然垄断的规制机构通常会被其所规制的垄断企业俘获,为垄断企业的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服务。这形成了后来有名的俘获理论的基础。
与此同时,经济史研究证明,即使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所谓自然垄断的公共事业领域依然普遍存在有效率的竞争。这说明,在传统的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是可行的。美国是一个建立在市场竞争基础之上的经济体,这些学术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样的情况下,消除垄断成为美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核心内容,美国在电力系统开始了其长达20年坎坷的改革之路。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传统的“发-输-配-售-用”统一管理的生产过程分开,将承担一体化管理的地区垄断性电力公司进行重组,在发电和零售环节放松管制,鼓励竞争,而在输配电垄断环节加强监管。最终目标通常是希望能带来一系列社会效益,其中包括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
1996年,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FERC)出台法令,要求开放电力批发市场,明确要求发电厂与电网必须分离。输配电网要允许发电商和用户公平进入,引入竞争机制,所有发电企业具有同等待遇,美国电力工业开始大规模市场重组。同时,FERC还鼓励成立独立的系统运行机构(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ISO)。ISO负责调度、电网运行、提供输电服务和阻塞管理、购买和提供辅助服务、通过一个实时平衡市场平衡电网的实时供需关系。
在售电端,电力改革的重点是允许竞争性的企业参与电力供给,同时赋予电力用户在不同的供电企业之间自由选择的权利。这项改革旨在消除传统电力公司在销售端的垄断。
这项改革推出后,普通居民选择从竞争性供电企业购买电力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商业和工业用户纷纷从先前垄断性的电力企业,转向竞争性的供电企业。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提供的数据,在康涅狄格州,75%左右的商业和工业用户,选择从竞争性供电企业购买电力。在全国范围看,到2010年,美国销售电量的16%是由竞争性供电企业来提供的。
总体说来,美国电力市场改革的策略是:将输电领域作为自然垄断环节独立出来,同时放开发电领域和配供电零售领域,让购售双方享受平等的输电服务,并建立电力批发市场,实现发电侧和销售侧的竞争。
详情点击
延伸阅读:
深圳售电市场破冰出海 民企或成售电主力军

相关阅读:“电改”授权售电 电网由“独买独卖”变身“输电商”
英国电力市场
英国从1987 年开始酝酿研究电力体制改革问题,核心是私有化。1988 年1I 月,议会通过了《电力私营化法案》;1989 年,颁布了新的《电力法》;1990 年3月31 日开始,按新《电力法》着手进行改革。1995年,英国建立了一个电力市场交易机构,名为电力联合运营中心(称为Power Pool 或POOL),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运行。(3)配电部分由新建立的12 家地区电力公司(REC)取代原来的地区供电局,完全私有化,主要负责配电系统,并将电卖给终端用户。部分地区性电力公司还有发电厂,具备发电能力。
零售市场的开放。英国政府通过建立竞争性的电力零售市场打破原来地区电力局对电力零售业务的地区垄断。在电力零售市场上,配电商从电力批发市场批发电力,再零售给大小终端用户。其引入竞争的方法是:首先电力大用户有权选择自己满意的供电商,然后逐步缩小大用户的标准,最终过渡到所有用户都能选择自己满意的供电商。
通过分别申请、颁发配电和售电执照,英国电力市场目前已实现了配电、售电业务的彻底分开,出现了若干个地区配电系统运营商(DNO)和售电商(Suppliers)。所有的用户,无论其规模大小,均可自由选择售电商,从而实现用户侧市场的完全竞争。
北欧电力市场
北欧四国中,挪威于1990年颁布《能源法》,对所有发电商和所有零售用户开放电网,自由办电厂。1991 年,发电商、供电商和大用户进入电力库。在发电侧实行竞价上网,在配电侧实现零售竞争。在零售市场上,供电商可以直接供电给用户,也可以通过中间商和零售用户签订售电合同来提供供电服务。
瑞典于1992 年颁布电力市场竞争法,开始进行结构重组与股份化。1993年提出自愿型电力库方案(和挪威电力库联网),进行零售市场改革的研究。1995 年颁布电力交易竞争法案,确定管制框架,设计改革方案。1996 年正式进行改革,电网对所有发电商和所有零售用户开放,在法律上保证他们自由进出发电和供电领域。在零售市场上与挪威的做法相同。
芬兰与丹麦于1992 年进行结构性重组,1994年形成电力库,1995 年实施电力市场条例。在自由化和电网准入上,也与挪威、瑞典两个国家相同。在零售领域不同的供电商和零售用户(1996年,大于0.5MW 的用户;1997 年,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签订供电合同开展竞争。
德国电力市场
1998年德国的能源经济法案出台后,德国电力市场迎来了开放和竞争新局面。在电力终端市场,德国推行配售分离的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售电商在2015年初已经达到1000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售电商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创新,其中很多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详情点击
俄罗斯电力市场
俄罗斯电力改革曾经是世界最为激进的电力行业改革之一。电力行业彻底重组,拆分成发电、输电、配电、售电、调度、交易管理不同环节各自独立的企业;大规模推行电力资产私有化,实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向国内外企业出售发电、配电资产。
俄罗斯已经基本建成批发竞争电力市场、形成了零售侧竞争。按照分离竞争和非竞争性业务,加快电力资产私有化,最终形成发电、输电、配电、售电、调度、交易管理等各业务环节独立的目标。
详情点击
哥伦比亚是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电力枢纽
哥伦比亚的电力市场在拉丁美洲独放异彩,哥伦比亚国内的用电需求量在2014年达到67300GWh,因此兴建了大量的水电和火电项目。哥伦比亚矿山和能源计划署(UPME)制定的该国2027年国家电力计划,其中包括约3.1吉瓦的装机量以及超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1亿元)的输电投资。此项计划包括大型水电站Ituango二期工程、新建两座水电站、两座燃气发电联合循环热电厂以及一座煤电厂。
详情点击
延伸阅读:
【聚焦】配售电市场全国开花 首批售电公司都有谁
电力急先锋:5万亿售电市场 被山东尝了鲜?
【售电+电力设备走出去 电力市场要火】北极星配售电一周要闻(0518-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