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股价变得高富帅有何不可 央企合并概念股站在了风口。相关阅读:【深度分析】央企整合大棋局:穿越谣言 去伪存真伴随着一则《央企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 数量或减至40家》的报道,周一A股市场上央企合并概念股集体飙升,石化双雄更是罕见地双双涨停,上证指数因此跃至4500点之上。虽然周一晚间,国资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财经 > 正文

央企重组传闻甚嚣尘上 股价大起大落 南北车、中石油等全都不消停

2015-05-06 10:16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整理 

央企股价变得“高富帅”有何不可

        央企合并概念股站在了风口。

相关阅读:【深度分析】央企整合大棋局:穿越谣言 去伪存真

伴随着一则《央企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 数量或减至40家》的报道,周一A股市场上央企合并概念股集体飙升,“石化双雄”更是罕见地双双涨停,上证指数因此跃至4500点之上。

虽然周一晚间,国资委发布公告称,媒体报道的“央企数量或减至40家”的消息,未向国资委进行过采访或核实。此外,针对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合并传闻,“两桶油”也发布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均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信息。但央企概念股在周二依旧强势不改。有合并预期的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等概念股,盘中继续大幅飙升,甚至涨停。

看上去,央企合并概念股集体飙升,源自消息刺激。但本质上却是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合并效应的继续发酵。

人们不会忘记,自4月3日中国南车发布公告称,南北车合并方案已获证监会无条件通过后,南车和北车股票便踏上了连续涨停之旅,股价一飞冲天。虽然两只股票流通盘均过百亿元,但涨停的轻盈程度堪比小盘股。经过连续9个涨停后,如今南车和北车的股价,均已稳稳站在了30元之上。

南车和北车的巨大赚钱效应,引发了市场挖掘央企合并概念股的热情;南车和北车的轻盈涨势,也打消了市场对大盘蓝筹股走势滞重的恐惧和担心,也让投资者明白,原来“高富帅”式股价并非创业板专利,小盘股能做到,大盘蓝筹股同样也能做到。

那么,市场对央企合并概念股的炒作,是否纯属投机?目前南北车“高富帅”式股价是否有点不可理喻?

不尽然。以南车与北车合并为例,以前南车和北车各自为战,在海外竞标时通常互相压价,结果是利润让给了发包方,而同门兄弟却在自相残杀的价格战中吞咽苦果。合并以后,单一的中国中车集团,议价能力更强,订单更容易获得,利润率也会更高。何况,“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高铁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人们有理由对合并后的南北车盈利前景看好。

其实,南北车合并如此,其他央企合并也不例外。而这正是央企合并概念股股价纷纷进入“高富帅”行列的内在驱动力。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央企合并看好。有人认为,央企合并强化了央企的垄断地位,是一种倒退;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央企合并,有点像多年前的大学合并潮,那么多“211”、“985”大学,规模是庞大了许多,但大学教育质量以及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究竟提高了多少?这种搬桌子凳子的游戏,很有意思?

确实,既往不成功的案例总能施压改革者;每一项改革推进前,总会出现各种声音,甚至出现各种质疑和责难。这很正常。

不过,人们不应忽视的是,那些案例毕竟属于过往,人们应当对本届政府的改革决心和改革部署抱有信心;人们也应当为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波折或失败,抱以更多宽容。何况,人们所担心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早有针对性部署。《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健全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如果合并后的央企,现代企业制度更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更到位,国有企业经营效益能切实提高,那么,央企合并有何不可?央企股价变得“高富帅”,有何不妥?

有人或许会问,这些“如果”真的能变成现实吗?

确实,有这样的担心和顾虑并不奇怪。只是,我们何需操之过急?何不给点时间,看看南车和北车合并后效果如何?(来源: 金融时报)

“央企合并”推A股到4500点上 国资委否认传闻

“南北车合并,让这两只股票从几块钱涨到了40元附近。我们关心的是,下一个南北车是谁?”昨天,看得老股民们心惊肉跳的,莫过于一只只“中字头”大象竞相涨停。而A股市场也在“大象”们的带领下,一路飙升至4500点上方。

“两桶油”涨停

押注下一个神车?

昨天上午,最先崛起的是中国远洋(601919)、中远航运(600428)等航运概念股;紧接着,一批批大单集体涌向中国石化(600028)和中国石油(601857),很快,“两桶油”毅然涨停。

“‘两桶油’发飙,大盘是不是又阶段性见顶了?”在“两桶油”涨停的同时,老股民们纷纷表示了担心。市场上一直流传着有关“两桶油的魔咒”,即“两桶油”一旦出现巨大涨幅,大盘指数立马或是随后就会显现颓势。

不过,在北京一位私募人士看来,这仅仅是“中国神合并”的一次预演。因为昨天的盘面十分明显,资金扎堆涌向了央企合并整合概念股。国信证券分析师也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市场正在寻找与南北车合并有着异曲同工,同为行业两大竞争对手的央企的合并。说白了,就是在赌谁是下一个神车?”

事实上,此前市场已经传过一轮“中石油将与中石化整合,中海油将与中国化工整合”的传闻。但昨天,该传闻再次在市场中传播。就连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的国家已开始研究中铁和中铁建合并计划,也又一次在市场中流传。

16只涨停的央企

今天怎么收场?

下午,受央企整合预期影响,中国中铁(601390)和中国铁建(601186)、宝钢股份(600019)、武钢股份(600005)等一批有合并预期的央企竞相涨停。而此时,央企涨停的队伍已经增至16只,上证综指也一举站上4500点。

截至收盘,沪综指报4527.40点,大涨133.71点,涨幅3.04%;深成指报14809.42点,大涨210.72点,涨幅1.44%。两市成交高达16395亿元。

不过昨天晚间,国资委和中石油有关人士的陆续澄清传闻,令众多股民开始担心已经强攻至4500点上方的A股市场。股民说:“今天,中字头的央企们该如何收场呢?别一不小心,‘两桶油魔咒’又一次应验吧?”

“两桶油”魔咒

历史数据显示,2009年7月24日,中国石油在13时15分涨逾8%,中国石化涨幅逾7%,并引领大盘涨逾2%。但随后,大盘猛然跳水,半小时急跌2.55%,指数翻绿,随后几日大盘均下跌。

2010年11月11日,中石油、中石化股价在44分钟内从平盘拉至涨停并引领大盘涨至2%。随后,大盘在20分钟内下跌1%并见顶。次日早盘,中国石油股价再次涨逾4%,但当天个股普跌,沪指当日跌幅高达5.16%。

2014年12月4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双双涨停,尽管随后两日大盘均呈现上扬态势,但三个交易日之后,上证指数一天跌幅达5.43%。

2015年1月5日,“石化双雄”再度双双涨停,上证指数同样到随后的第三个交易日,即1月8日出现2.39%的下跌。(来源:北京晨报)

沪指高开0.01% 央企合并概念现分化

两市4月28日双双高开,沪指微幅高开0.01%,报4527.64点;深证成指高开0.93%,报14946.95点;创业板指高开0.62%。

盘面上看,互联网+、电脑设备、化纤、医药、环保等涨幅居前,石油、建筑等跌幅居前。另外,昨日热炒的央企合并概念股出现分化,中国远洋、吉电股份等大幅高开,中国船舶、中国联通等则大幅低开。

分析认为,技术面看,一方面,指数与个股的背离凸显,昨日大盘迎来百点上攻,一举突破4500点,不过个股却跌多涨少,市场出现明显分化;另一方面,蓝筹内部的分化同样明显,与此前的蓝筹上涨不同,昨日资金集中炒作上证50品种,而对其他蓝筹品种视而不见。加之石油石化板块连续异动,此类品种上涨往往在整个板块轮涨一遍之后,“两桶油”的强势行情或意味着市场短期整固需求增大。

另外,虽然百点长阳已成为市场的新常态,但是赚钱会越来越难,从昨日市场看,似乎已经应验。市场的大涨完全是在中字头,特别是大国企合并预期提高,大国企的上行带动指数上攻,预判短期内这种走势会持续一段时间。昨日“两桶油”纷纷涨停,对指数的贡献超过几十家,甚至超过几百家个股涨停,其他正常个股的涨停家数并不多,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

利好消息:

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大纲编写启动

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储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电网储能应用潜在达数千亿元的市场空间也有待挖掘。

4月27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编写国家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大纲的通知,称为加快推动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做好“十三五”储能产业规划工作,受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委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将组织专家力量编写国家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大纲。

该大纲要求在储能发展的基础和背景、指导方针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等方面广泛征求专家意见。

逾500亿元一季度券商净利超去年半数

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日对证券公司2015年一季度经营数据进行了统计。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124家证券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43.02亿元,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506.30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67.40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16.65亿元、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6.56亿元、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37.50亿元、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367.52亿元、融资融券业务净收入254.71亿元,一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509.25亿元,117家公司实现盈利。

这意味着,证券行业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已超过去年的半数。中国证券业协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20家证券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602.84亿元,较上年增长63.45%;净利润实现965.54亿元,同比增119.34%。其中,仅有1家券商未实现盈利。

IPO加速参股创投企业迎价值重估机遇

证监会继4月2日核准30家IPO后,4月23日再次核准了2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首次一个月内核准两批企业,并表示今后将适度加大新股供给。同时,随着注册制推进加速、新三板快速扩容,将直接带动参股创投公司的A股业绩持续高速增长。

创投行业目前处于快速成长期,而且未来成长空间非常巨大。未来产业升级和创新转型是离不开创业投资产业的大力发展,从2007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众多鼓励创投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和细则,为行业发展提供税收、资金等政策支持。

近些年创投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景象,去年创投业募资和投资金额均创出历史新高。从GDP的渗透率看,国内创投业未来空间十分巨大,目前该指标仅为0.7%,而美国和英国分别达到1.4%和1.1%。并且注册制或于2015年出台和落实改革方案。

“一带一路”助推能源通道建设油气管网设备需求有望激增

一季报业绩预告显示,受益“一带一路”和国内需求叠加影响,油气管道相关公司业绩开始回升。另据环保部网站近日披露,总投资1590亿元的中石化新粤浙管道,4月10日至23日完成了环保部环评公示,后续开工进程将提速。随着国内重大能源通道建设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助推,油气管道的需求量将迎来加速释放期。

在稳增长的倒逼下,发改委提出的七大工程包建设将提速,油气管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有望获得先发优势。环保部网站日前公示,中石化新粤浙管道环评公示已完成,为后续招标建设做好铺垫。从将要或正在启动的工程来看,中石化主导的新粤浙管线,总投资1590亿元,预计拉动主干线管道需求量为420多万吨,支线加城市管网的需求量是主干线的4倍至7倍。西气东输四线工程总投资360亿元,目前已开展前期工作,预计拉动油气管线用钢量100多万吨。目前参与大型招标体系中的企业仅10余家,总体产能为700万吨左右,供需结构相对平衡。

配套融资大松绑并购重组将驶上快车道

不断井喷的并购重组市场再迎政策利好。上周五,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2号》(下称《适用意见》),主要包括扩大募集配套资金比例、明确募集配套资金用途两部分。其中,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比例从不超过交易总金额的25%,扩大至不超过拟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100%,一并由并购重组委审核。

“此前,因为超过配套募资比例超过25%就要从并购重组委转为发审委审核,所以大家普遍理解为重组的配套融资不得超过25%,实际上也没有人超过这个比例。”投行人士昨天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修订之后,极大提升了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活动中的募集资金规模,对并购中的上市公司、券商中介、被并购标的等相关各方均产生利好,将进一步刺激更多的并购行为发生。”

由于配套募资收获的是现金,可在企业实施并购的同时实现“输血”,因而是并购过程中需要精打细算的环节。“根据新的规定,如果不考虑现金对价因素,配套募资比例上限相当于从原来的25%提高到了50%。”投行人士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

4家上市银行首季净利增幅均超10%

昨日晚间,兴业银行以及3家城商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均发布了今年一季报,净利润均有10%以上的增长,但资产质量仍承受一定压力。

兴业银行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47.9亿元,同比增长10.7%,每股收益0.78元。净息差同比增加21个基点,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7%。截至一季末,兴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08%,资本充足率为11.31%,均比去年末有所上升。

利空消息:

央企大规模合并?国资委出面澄清

受媒体“央企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数量或减至40家”报道影响,昨日A股中涉及央企重组概念股集体涨停,巨无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双双涨停更是引人注目,并引发石油板块暴涨。

但昨日晚间国资委公告称,媒体报道的央企数量或减至40家的消息未向国资委进行过采访或核实。此外,针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合并传闻,“两桶油”也发布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均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信息,公司目前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央企重组虽有动因,但现在舆论推动的‘重组’有些难以控制,应理性分析,不能对央企重组抱有过高期望。”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指出。

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7%

国家统计局27日公布数据显示,1-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43.2亿元,同比下降2.7%,降幅比1-2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86.1亿元,同比下降0.4%。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表示,3月份工业利润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利润降幅有所收窄。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0.4%,降幅比1-2月份收窄3.8个百分点;1-3月份,累计利润同比下降2.7%,降幅比1-2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二是利润率有所提高,3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5%,1-3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18%,分别比1-2月份提高0.75和0.28个百分点。

中国石油创上市最差业绩首季净利同比跌82%

在澄清与中国石化合并传闻之际,中国石油今日还交出了今年首份成绩单。一季度,中国石油实现营业收入4103.36亿元,同比下滑22.4%;实现净利润61.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2%,创上市以来最差一季报。

上一份最差一季报是2009年一季报,当时中国石油净利润为187.74亿元,同比下滑29.21%。2012年,中国石油一季度净利润曾攀升至391.53亿元的历史峰值,此后逐年小幅回落至2014年一季度的342.48亿元。而在今年一季度,中国石油净利润则直接跌破百亿元。

中石化集团总经理王天普被查

石油系统又一名高管落马。中纪委网站4月27日公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天普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王天普同时还兼任上市公司中国石化副董事长。

十年之前,王天普履新中国石化总裁一职。这一年,2005年3月,王天普年仅42岁,成为了中国石化历任总裁中最年轻的一位。而王天普此时掌舵的中国石化,是中国首家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四地上市的公司,亦是上、中、下游综合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

酒业低迷 12家公司去年净利暴跌逾六成

白酒行业仍在低迷中徘徊,金种子酒与山西汾酒今日双双披露了一季报,主要业绩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金种子酒一季度营收及净利分别为5.22亿元、2206万元,分别同比下滑9.23%、31.99%;山西汾酒同期实现营收及净利分别为14.36亿元、2.15亿元,分别同比下滑7.82%、37.1%。

实际上,上述两家白酒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下滑在白酒行业中并非孤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告,去年全国主要酿酒行业累计实现营收8778.05亿元,同比微增5.85%,累计利润总额为976.17亿元,同比下滑7.44%。另据统计,全国2602家具备规模的酿酒企业约有327家公司出现亏损,亏损率达12.57%。

三一重工昨现52笔减持大股东三一集团套现近20亿

继去年12月遭控股股东三一集团巨额转让后,三一重工昨日再度遭到总计约1.91亿股的大手笔减持,减持方同样是三一集团。

三一重工今日披露,三一集团昨日通过上交所大宗交易系统累计减持了公司1.91亿股,占三一重工总股本的2.51%。减持完毕后,三一集团持股比例降至47.75%,仍为三一重工控股股东。(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称应理性分析央企重组 大规模重组或不会马上出现

大规模重组不会马上出现须从央企地位与使命来考虑

4月27日,媒体发出关于“中央企业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数量或减至40家”的报道。受此消息影响,当天A股“中国”概念股集体涨停,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电建等,股市骤然升到4500点。国务院国资委当日傍晚发布声明称,经查,该消息未向国资委进行过采访或核实。

由此来看,因为现时没有计划,也没有“40家”的说法,意味着重组的高潮以及减至40家现在是没有可能的。然而,这并没有否认央企重组这个事情,更没有否定央企兼并重组的方向。

确实,国务院国资委成立12年来,央企兼并重组的传言从没有如此多过。在南北车合并后,关于央企强强联合的传言甚嚣尘上,惹得有关的各大央企赶紧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传闻。央企重组的背景是真的,动因是真的,只是有些媒体曝料的信息常常是不准确的。央企重组虽然有动因,但应该理性分析,不能抱有过早、过高的希望。央企合并重组将以分类为基础,目前分类方案还没有出台,大规模的重组可能不会马上出现。

历史地看,大企业宜合宜分,都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国家政经战略、企业竞争对手变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央企之间的兼并重组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其中牵扯很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果缺少国家层面的推动,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当然,央企合并有内部和外部的力量推动,要讲国家意志,更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自愿原则。

央企是“国家队”,央企的兼并重组必须从其地位与使命来考虑,综合来看,要从是否有利于以下六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国力增强,二是国际竞争,三是国际安全,四是国家活力,五是国家稳定,六是国资增值。

是否有利于国力增强。在一些关键性行业,中国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而中国要占据产业链高端位置,则需要具有相当实力的大企业来获得研发和销售优势。从此轮央企合并重组的特点看,无论是南北车的合并重组,还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合并重组,都是具有战略性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这样的强强合并,有助于减少中国企业之间的内耗,避免恶性竞争,带动中国整体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品牌效应。

是否有利于国际竞争。在中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背景下,央企应通过强强联合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也是重新构筑国际分工格局的过程。从目前情况来看,本轮央企合并重组的瞄准对象并非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而是对具有战略重要性行业中的巨头央企同类之间进行强强联合。反之,暂时不会排到日程上去的。因此,“一带一路”上的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能源建设相关产业、商贸与文化旅游产业、信息产业都可能成为热点。

是否有利于国际安全。从积极意义说,经济危机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洗牌。这是大企业抄底的好时候,强强联合抵御风浪也是一种选择。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压低价格为主要方式的低层次无序竞争,相互倾轧,因此整合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利益必须符合国家利益。

是否有利于国家活力。在非垄断行业,要提高其竞争力,例如电信运营商的市场目前还是在国内,还需要竞争,越是这样的竞争,越有利于民生,对国内垄断容易失去活力。像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这样的央企,如果合并之后对国内垄断,很可能推高价格,对于这样的央企,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竞争,不应该合。目前石油、电力行业的合并重组几率非常小。从长期看,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化,传统产业的调整也会伴随一系列的企业重组,以争取行业活力。

是否有利于国家稳定。央企重组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工程,没有两三年是合并不起来的。眼下,对央企而言,是保增长、国资改革和反腐败三大主题的交合期。假如大规模无序地进行兼并重组,容易扰乱改革节奏。

是否有利于国资增值。判断企业兼并重组是否成功的标志,不是兼并重组工作最后是否完成,而是能否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体系性优势,是保值增值。如果追求一蹴而就,超级公司未能在短期能协同,强强联合反而会适得其反。

显然,中国企业正在迎来与全球企业接轨的重组潮,兼并、分立、剥离等各类重组动作的频率都会升高。因此央企重组潮是可期的,央企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由内而外地革新以做大做强做优。但是,这个时期是有条件的,不是马上就来的。目前,一些股民疯狂进入央企合并概念股,有被套的危险,应予以警惕。

需要注意的是,强强联合与兼并重组是有区别的,它仅仅是企业扩张性重组中的一种现象。从方式上来看,央企兼并重组路径预计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条路径是“合并同类”。按业务相近、优势互补、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比较优势最大化的方向。这一层面的重组是紧紧围绕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优势。

第二条路径是采取“混合所有制”。国家将列出“负面清单”,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包括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以及信息安全等行业和关键领域,底线需要守住,发挥国有经济在其中的控制作用。除此之外的企业则逐步退出或进行重组,其路径是开放管理服务外包、开放特许经营权、开放新建项目产权、开放垄断企业存量格局等。

第三条路径是企业集团内部的纵向集结。纵向联合方式目前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类似于中石油、中石化内部上市公司的整合,二是央企某个行业上下游的整合。许多大型央企在原有业务重叠、多级法人体制的低效率弊端下,又增添严重的主业重叠和关联交易,与国际资本市场规则相冲突。因此,集团内部的整合成为做强做大的必要前提。

第四条路径是合资重组和跨国并购。随着“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企业境外投资新政策的实行,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机遇和并购效率都在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重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就是要加大合资重组的力度,推动有条件的大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真正实现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中国企业2013年进行海外并购的规模超过600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海外投资国,这个势头也越来越强劲。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来源:中新网)

专家:央企重组是长期目标 莫抱有过早过高期望

央企并购重组已成为当前市场最热的话题,随着各种传闻持续发酵,市场甚至出现传闻—澄清—股价上涨的态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28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企重组是一个长期目标,是在分类改革及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的。他认为,尽管在五至七年内央企不排除有改组为三五十个企业集团的可能性,但目前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尚未出台,成规模的“央企合并潮”在近期不可能出现,因此不能对央企重组抱有过早、过高的期望。

市场憧憬央企整合

截至28日收盘,四大航运央企旗下上市公司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中海发展、招商轮船齐涨停,中国联通、中国中铁上涨超5%。4月以来,不少央企重组概念股已实现翻番。

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合并的示范效应点燃资本市场对央企整合的预期。目前市场传闻乱飞。

李锦认为,央企重组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工程,是需要五至十年的时间来实现的。像中石油与中石化[微博]、国家电网[微博]与南方电网这样的央企,目前市场主要在国内,若合并容易造成垄断从而推高价格,因此,合并重组几率非常小。中铁与中铁建由于竞争相当厉害,合在一起就能减少很多资源浪费。在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在未来几年时间将出现比较集中的企业重组。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能到国际上去打拼的产业如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能源建设相关产业、商贸与文化旅游产业、信息产业都可能成为重组热点。反之,暂时不会排到日程上去。

重组是一个长期目标

“央企重组背景是真的、动因是真的,只是信息常常是不准确的。现在推动重组的舆论一潮比一潮高,应该理性分析。”李锦表示,央企重组是一个长期目标,是在分类改革及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尚未出台,大规模重组可能不会马上出现。未来在三五年内,央企有可能围绕核心竞争力改组为六七十个大的企业集团。在五至七年内,央企有可能改组为三五十个企业集团。还有一些未列入国资委[微博]监管的国有控股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企业及铁路、文化、农业企业等,这样估算广义央企总计在百家左右。

李锦说,大企业宜合宜分,都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国家政经战略、企业竞争对手变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央企合并要考虑六个因素,即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国际安全、国家活力、国家稳定和国资增值。央企将在未来一段时期,由内而外地革新,实现做大做强做优,与全球企业接轨,兼并、分立、剥离等各类重组动作的频率都会升高,因此央企重组潮是可期的,但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

深圳市达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刘翔表示,央企重组是大战略,一些央企重组传闻的背后可能有真实的逻辑。首先,南北车合并开创市场对央企整合的预期。其次,证监会[微博]日前修改重组条件,条文是有利于央企整合的。此外,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看,包括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经济新常态下政策调整,后续会有很多实质性动作出来。因此,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央企合并,后续会接连出现。

周期性重资产行业成看点

海通证券分析师认为,石油石化、建筑、电力及公用事业等周期性重资产行业中的多数行业已从增量发展进入存量博弈阶段,面临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窘境,通过重组整合有利于优化资源、改善竞争格局,从而起到改善央企经营状况的作用。

在钢铁行业中,与钢铁(冶金)相关的央企有9家。其中,生产配套服务的有5家,分别是五矿集团、中钢集团、冶金科工集团、钢研科技集团、冶金地质总局。钢铁生产单位有4家,分别为宝钢集团、鞍钢集团[微博]、武钢集团、新兴际华集团。假设生产性钢铁央企整合成两家,北方南方将各保留一家,北方可能以鞍钢集团为主体,可能会推进早已挂牌的鞍本集团整合,加上潜在的,产量估计可达5000-6000万吨。南方假如宝钢、武钢整合,产量将达8000万吨。整合以后将直追安米级别,统一购销,减少区域竞争,将会产生一定效益。

对航运业,航运央企重组传闻其实在2010年后就一直在坊间流传,大多关于“中远”和“中海”系上市公司,对本轮重组预期,无论从国家战略、央企改革、行业现况及高层执行力等层面分析,央企航运公司的重组会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实施时间点很可能并不遥远。

在建筑行业中,中铁与中铁建从国内业务来说,两者合计占铁路建设市场的份额超过80%,基本上势均力敌,不是南北分治而是“犬牙交错”。中铁建的地上业务占比略高,中铁的地铁隧道市场份额更高,占一半左右。如果合并,有利于工程盈利能力提升,更有利于国际市场开拓。

分析人士认为,央企整合重组是一个长期过程,股票市场对此的爆炒存在一定投资风险,可能透支重组利好而不利于慢牛行情培育。(中国证券网)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