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国网浙江电力举办2025年履行社会责任成果发布会,现场发布了2024年度基于ESG理念的省级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浙江风光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储能、光伏消纳率达100%,绿证交易同比增长144倍,新建新时代电气化村1064个……过去一年,国网浙江电力积极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服务浙江“经济大省挑大梁”以及打造国际一流全国最好电力营商环境等一系列履行社会责任的措施。这也是国网浙江电力自2007年起连续19年开展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发布与传播。

上图:温州平阳南麂岛上的风力发电机
据悉,该报告构建“国网浙江电力实质性议题分析二维矩阵”,结合2024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战略方向,识别出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大类共15项实质性议题,全面体现省级电网企业发展与全社会意愿及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2024年,国网浙江电力着力推动省域新型电力系统先行示范,服务浙江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现代智慧配电网新标杆,实施电网十大标志性工程,创新打造国家海洋输电核心技术品牌“国蛟一号”等挖掘蓝海资源供给潜力,推动山川新能源高效利用。把握浙江数字化转型先发优势,深化“数字浙电”建设,增强电网核心功能,为数字浙江建设注入强劲动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2024年浙江达成绿电交易113亿千瓦时,全省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15.2万个、公共充电站1.25万座,助力建设节约低碳型社会。推广“绿电方舟”“候鸟生命线”等公益项目,探索电网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之路,为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独特的浙江方案。

上图:海缆施工船“启帆19号”出海试航
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国网浙江电力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扎实推进“绿保稳”电网建设十大重点攻坚工程,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供挖潜,全域供电可靠率99.9888%,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水平,实现保电力、保经济“两不误”。落实国家“两重”“两新”政策,通过产融服务、绿色采购带动“链上”企业共同发展,带动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实施“电靓和美乡村”五年行动,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公益发展,打造“千户万灯”“点亮玉树”“幸福蜗居”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公益项目,共融共建参与社会治理。
牢记“国之大者”责任担当、建设一流企业,国网浙江电力高质量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开展“红船精神、电力传承”特色实践,把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实施合规管理三年行动,充分发挥63个“电力共享法庭”、53个“电力矛盾调解中心”作用,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多元解纷、基层治理样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培育,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在氢电耦合、柔性低频输电等领域取得一批领先的原创成果。加强国内国际履责传播,2项成果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上展示交流,碳普惠履责案例入选国资委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专刊和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激励成长成才,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3人获评“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2人获评“中国好人”等。
国网浙江电力还在全省各地实施一系列特色履责行动,与全社会携手共建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基于电动汽车充电晚高峰时供需矛盾明显现状,创新研发有序充电模组,借助智能物联电表、网上国网等平台,引导用户积极参与有序充电。目前,已在杭州三个居住小区进行200套有序充电模组的安装调试和推广应用,汇聚可调负荷资源1400千瓦,电动汽车接入量提高2至4倍。全省推广后,预计每年可调负荷资源100万千瓦,降低台区配变增容改造成本7950万元、充电成本8300万元。
在宁波,当地供电公司联合企业共同建成浙江省首个、宁波市最大的电动重卡充电站,利用双枪快充技术,一辆重卡充满电仅需1.2小时,大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降低碳排放。2025年4月底,甬金高速沿线的10座重卡充电站已全部建成,成为国内首条市场化运行的重卡绿色动脉。
在湖州安吉,当地供电公司自主研发全国首个“碳魔方”能源控制系统,助力余村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乡村。国网浙江营销服务中心首创数字化服务产品“电费管家”,在台州率先试点应用,助企降本增效。自全省上线后,该应用已为15.6万家企业提供用电优化建议,累计节省企业用电成本2.58亿元。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发起“牦牛背上的电站”公益品牌项目,创新研发设计功能完善、可以牦牛驮得动的便携式光伏电源,满足牧民用电需求,节约大量电网建设资金,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的“三效合一”。
2025年,国网浙江电力将继续坚定践行“宁肯电等发展,不要发展等电”重要嘱托,深入实施“绿保稳”工程,完善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体系,实施全域供电可靠性再提升行动,力争全省供电可靠性提至99.9932%,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新建1000个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衔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完善绿电绿证交易机制,加强“人工智能+电力”布局规划和创新应用,持续向新向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