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供用电建设承发包公司的研究人员李鹏,在2015年第3期《电气技术》杂志上撰文,随着峰谷差的持续增大及市场机制的限制,依靠传统的电力需求响应实现“削峰”效应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包含电池储能系统的电力需求侧风光互补系统经济调度策略,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需求侧的消纳能力、实现风光本身盈利的同时有效削减系统在高峰期的供电量。最后基于我国某电网的负荷数据及分时电价机制,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控制系统正确性与有效性。
基于我国电力系统峰谷差逐渐拉大以及电价机制不完善的现状,依靠传统的电力需求响应以缓解系统在高峰时期的供电压力存在一定的困难[1]。随着智能电网负荷就地平衡的要求,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从平衡电网供需角度看,解决分布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是需求响应的另一种可行模式。而储能技术因其对功率和能量的时间快速转移能力,是目前国内外提高间歇性能源消纳能力的有效手段手段。
在储能结合间歇性能源研究中大致可归为两类:(1)平滑间歇性能源输出;(2)提高间歇性能源在电力市场中的调度性研究。
其中(1)主要包括一些简单到复杂的储能充放电算法,在这些算法中大多仅以电池荷电状态(Stage ofCharge)的上下限值作为储能充放电的限制,少有根据当前SOC和待充放电功率的判断对储能实际充放电做出自适应调节以到达优化储能运行、延长电池寿命的目的;
(2)主体思路是运用储能在电力需求及电价低谷时段将间歇性能源发出过剩的电能存储,在电力需求及电价高峰时段因间歇性能源发电不足而放电,实现自身盈利的同时,达到削峰填谷的效果,这种依据政策所设计的调度控制策略高度依赖于区域电力市场的规则。
本文将在电力市场机制下,提出并设计一种包含电池储能的风光联合控制系统,以实现风光在电力市场机制下经济调度的同时,缓解系统在需求高峰时段的供电压力。基于我国东部某区域电网的电力需求和分时电价数据对所提系统进行了仿真。

图1 风/光分布式接入需求侧示意图
结论
本文将在电力市场机制下,提出并设计一种包含电池储能的风光联合控制系统,该系统包含基于负荷需求及电价信息的参考功率发生器及及基于模糊理论的功率矫正器。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控制系统正确性与有效性,能够很好的跟踪参考功率,且在跟踪过程中电池储能每一次充放电功率较为合理。
原标题:【学术】电力需求响应机制下含电池储能系统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经济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