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将向全球开放电力市场在金砖国家和新兴国家中,最大的智能电网市场机遇在印度。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第四大经济体、第五大能源需求国家。其对能源的需求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它贫乏的电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尽管从规模来说,印度智能电网市场还不及中国,排在世界第二,但是印度智能电网

首页 > 配售电 > 国外经验 > 市场 > 正文

电力丝绸之路:关注印度市场

2015-04-28 10:01 来源:北极星售电网 作者: 李兆清

 一、印度将向全球开放电力市场

在金砖国家和新兴国家中,最大的智能电网市场机遇在印度。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第四大经济体、第五大能源需求国家。其对能源的需求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它贫乏的电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尽管从规模来说,印度智能电网市场还不及中国,排在世界第二,但是印度智能电网很有可能向全球市场开放,这就意味着这将创造更大的市场发展机遇。

而且,从国情来看,印度目前电力市场条件亟需发展智能电网。印度是世界上输配电损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损耗率达到22.7%,甚至在有些州邦损耗率超过50%,而几乎所有州邦的损耗率在15%以上。

与此同时,大部分印度电力企业都无法实现成本回收,因此智能电网投资就成为电力企业降低输配电损耗,改善经营效率最重要的手段。

鉴于印度在电力市场,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开放程度,预计,印度政府很可能向全球开放智能电网市场。

印度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2-2017)年均经济增长是9%-9.5%,基础设施将成为印度经济曾展的关键推动因素,预计到2030年印度市场的用电需求将达到950,000千瓦,印度市场存在很大的商机。

到2030年,印度电力需求将增长一倍以上。印度政府也在下大力气鼓励私人和外国公司到印度投资电力项目。在未来的十年里,印度规划了大约1亿千瓦的发电项目和非常可观的输变电项目。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一份报告,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全国电气化,而印度要到2030年才能实现。在能够用上电的印度人中,对电力的需求正在飞速增长。随着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日益受到青睐,印度的用电量正达到创纪录的水平。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表示:“现代能源服务供应匮乏,是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但就算是那些有电可用的人中,人均年用电量也不过100千瓦左右,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使用电灯,但仅此而已。这是不够的。”据印度电力部秘书介绍,印度计划在2012年将全国总装机增加到2亿千瓦,比现有装机翻一番;在输变电领域将投资1100亿美元。

印度的电力工业管理机构主要有中央、5个地区电力局和邦地方政府三级。地区机构基本上是管理电网的运行,不参与电力项目的建设。中央政府的机构有电力部,下设中央电力总局,管理电力行业的技术和经济法规事宜、国家火电公司、国家水电公司、东部电力公司、印度输电公司、电力财务公司以及相对独立的中央电力规范委员会,职能是确定和协调电价。

地方政府的机构有:邦政府能源(电力)部、发电公司、输变电公司和配电公司等。印度全国电力装机的约70%由地方政府所有,30%由中央政府控制。全国现有装机的85%左右是印度重型电力公司生产的设备,进口设备只占小的份额。单机容量最大的是50万千瓦机组,绝大部分是21万千瓦或以下机组。

电网分为国家、区域和邦三层管理。印度电网电压等级有132kV、220kV、400kV、500kV(直流)和765kV 。全国分为5个区域电网,全国联网正在形成之中。

印度邦电力局(State Electricity Board,SEB)负责运行邦发电厂和邦内独立发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POWERGRID)掌管中央输电基础设施,负责运行中央管理的发电厂和大型独立发电公司。配电由邦电力局和私营供电公司负责。

二、印度的经济潜力全球最大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印度经济增速将超越中国。对印度来说,这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对中国来说,值得认真对待。

根据印度财政部长阿伦˙贾伊特此前的预测,今年印度经济增速将达到7.5%。印度政府不久前发布的《印度经济调查》称,印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最佳切入点——这在各国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有可能最终进入两位数的中期增长轨迹”。

考虑到中国将2015年经济增长率定在7%左右,而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幅也放缓到了7%,今年印度经济增速超越中国,将是大概率事件,这种趋势可能持续下去。

印度经济增长,显然极大地提升了印度的信心。香港“亚洲时报在线”一篇文章就说,眼下印度流行的一种观念是,“我们的国家终于赶上了中国的发展水平,对于印度来说,这种观念很容易转化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

理性地分析,可以发现印度经济正具备中国已不具备的两大优势。

一,印度的人口红利。目前印度总人口接近13亿,并且在2025年左右达到15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的人口结构也优于中国,印度0-14岁儿童人口有近4亿,中国只有2.22亿,差距已非常大,相关统计显示,到2020年,印度人口平均年龄将为29岁,在全球处于最低水平,相比之下,中国和美国是37岁,西欧国家是45岁,日本是48岁。

二,印度的后发优势。根据IMF的数据,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印度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1%,相当于中国十年前的水平,即印度经济落后了中国至少十年。从1980年到2014年,中国人均GDP增长了17倍。同期印度人均GDP增长了4倍。差距也意味着优势,随着印度经济步入正轨,活力将逐步显现。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人口红利与后发优势,是驱动中国经济30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只是现在,人口红利衰减,后发优势也在缩小,决定了中国经济必然进入“新常态”。

不难看出,印度经济增速超过中国,完全是正常的。用《金融时报》一篇社论的话说,过去几十年来印度发展速度一直比中国慢,以至于“印度经济增速超过中国成为新奇观点”,这其实也是“对印度过去几十年政策制定的控诉”。

三、印度电力工业市场背景与市场机遇

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原煤生产国,半数以上的能源需求由原煤来满足。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装机容量位居第二。预计印度在 2001 到 2025 年间将保持 5.2% 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电力需求将相应快速增长。年均电力消费将增长 3.3%,到 2025 年达到 1216 KWh 。

印度电力短缺 8%,尽管人均通电率已高达80%,但经常发生停电。虽然允许私有资金投资电力部门,但通过吸引外资增加发电容量很困难,印度国家电力局控制印度大部分的电力销售和一半多的装机容量。由于偷电严重,印度的线损很高。在新德里、奥里萨邦和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估计线损高达 50%。由于联邦和邦政府不愿意提高电价来改进服务,因此在短期内,电力行业很难进一步引进外资。

印度从1991年开始实行经济改革,近年来经济增速较快,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达8%左右。电力是印度六大基础工业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印度电力市场背景:印度电力部计划在2007至2012年,即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电力75,000 MW,年均增长15,000 MW。至2008年底,印度电力装机容量为147,402 MW,其中火力发电占64.6%,水电占24.7%,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占7.7%,核电占2.9%。

近年来,由于印度电力推行私有化,但私人和外国投资没有达到设计的目标,故印度电力市场基本呈现缺电状态,各地限电频繁,即使在首都新德里也经常拉闸限电,不少商店、旅馆和居民都自备有小型柴油发电机以备应急之用,峰时的电力短缺在11%~18%。

强大的电力需求:印度现有的电力设施和状态己对该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如在加强中央办电的同时,支持地方办电,优先开发北方地区的水电项目等。

目前印度电力市场潜力巨大,这为中国电力企业提供了商机。根据印度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在第11个和12个五年计划期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力设备将达到2000万千瓦。

印度电力生产以煤电为主,占总发电量的 78% ,水电约占总发电量的 13% ,其余的为核电、油电和天然气发电。印度政府计划在中期内增加水电、核电和天然气发电的使用。目前印度共有 13 座核反应堆在运行,总容量为 2460 MW;在建中的核反应堆共有 8 座,政府计划到 2020 年将核电容量增加到 20000 MW。预计到 2025 年印度的核电容量将达到 8923 MW。

印度政府正在大力发展水电。2003年 5 月印度总理宣布将在 2012 年前新增水电 50 GW。目前印度正在建设几座大型水电工程,包括 2400 MW 的 Tehri 水电工程。

印度也在通过增加电力进口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2003年印度与不丹签定了购买不丹 870MW Punatsangchhu 水电站电力的备忘录。印度还计划从不丹 2005 年完工的总容量为 1410 MW 的另两项工程中购买电力。此外印度还从尼泊尔进口了大量的水电发电量。

印度经济现在开始发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复制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印度总理莫迪本身就是中国增长模式的拥趸,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时,就积极到中国招商取经,大力推动出口创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印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将继续是一个领先者,印度则是追随者。只是对领先的中国而言,不能再沿用唯GDP的发展模式,必须由注重“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必须注重对创新的投入、对环境的保护,包括更改人口政策,如果裹足不前,不仅会被追随者超越,甚至可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 来源: 北极星售电网 作者: 李兆清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