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2-3年内储能市场会全面启动,并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悉,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编写已经正式启动。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储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电网储能应用潜在达数千亿元的市场空间也有待挖掘。4月27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编写国家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大纲的通知,称为加快推动我国

首页 > 市场 > 正文

【原创】储能产业的风口要来了

2015-04-28 09:20 来源:北极星售电网 作者: 李兆清

 在未来2-3年内储能市场会全面启动,并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悉,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编写已经正式启动。

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储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电网储能应用潜在达数千亿元的市场空间也有待挖掘。

4月27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编写国家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大纲的通知,称为加快推动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做好“十三五”储能产业规划工作,受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委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将组织专家力量编写国家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大纲。

该大纲要求在储能发展的基础和背景、指导方针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等方面广泛征求专家意见。

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已多次关注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写。2月份,国家能源局已委托中科院物理所、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储能“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研究报告将于6月上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3月16日,国家储能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第二次工作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

储能在电网的不同领域,从发电端、到输配电网络、到用电端都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其中在发电端用于平滑光伏电站、风电场等间歇性电源的出力波动将是最先启动的主要细分市场。

市场对“储能”这一主题并不完全陌生,在一级和二级市场的投资领域,储能也不是一个完全的新生事物,但由于近年来电网储能市场并没有真正启动,令这一主题也始终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

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具有波动性的风电、太阳能等电源的装机比例已较高(比如德国光伏发电量比例已超过5%,夏季午后的出力峰值比例超过40% ),达到电网可承受上限,配置储能以平滑输出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渗透率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条件。

另外,储能技术路线多样,但以化学储能(尤其是电池储能)为主的技术路线已经逐渐突出重围,显示出成为主流路线的潜力;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面积启动对电池需求的拉动将加速其成本的下降;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向储能系统的部署提供补贴,这将加速这一市场的启动,在部分特定商业模式下,储能已逐步具备经济性。

因此现在储能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十年前的光伏行业十分相像(德国开始给予光伏发电FiT上网电价补贴),“成本下降-政府开始补贴-实现经济性”的类似行业发展路径或将也意味着类似的行业爆发式增长和巨大的潜在投资机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被着重表述,并强调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无论是为了解决西部光伏电站、风电场的弃光弃风限电问题,还是为了推广东部地区的分布式光伏应用,储能系统的部署短期内都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长期来看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随着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出台、“十三五”能源规划(储能将是新增重点内容)的开始制定,国家和地方层面均有望出台针对储能系统的补贴或激励政策。

截至2014年底,全球储能在电力系统的累计装机总量(2000年-2014年累计量)为840.3MW(不包含抽蓄,压缩空气储能及储热),其中,中国占到了81.3MW,接近10%。

目前储能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成本高、运营模式不成熟、经济性难以衡量是阻碍其产业化的主要原因。不过,储能产业在迫切的终端实际应用需求、随成本下降逐渐体现的经济性、强力政策支持三大驱动力下,未来2年内有爆发式增长机会。电网储能应用领域广泛,市场空间巨大,潜在市场空间达数千亿元。

北极星配售电网获悉,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编写具体的规划时间节点安排为:2015年5月5日前各专家委员正式提交储能产业“十三五”规划大纲内容;5月下旬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将针对本大纲内容召开讨论会。

截止2013年底,全球风电和光伏的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分别约为300GW和135GW,假设以5%的装机功率比例、2小时放电容量的保守参数配置电池储能系统,则仅这一个细分市场就意味着近1000亿元的市场。

除了平滑间歇性电源的出力波动外,储能在其他各种应用环境下辅以合理的商业模式,其经济价值均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比如:在峰谷电价差大、峰谷负荷落差大的地区,用户端可通过低成本的储能实现简单的充放电套利以节省电费,供电企业则可以通过在配电网中配置大型储能实现负荷的削峰填谷,以节省调峰电站的建设投资。

截至2014年,全球储能项目容量合计183.54GW,其中抽水蓄能项目容量176.93GW,占比96.4%,热储能项目容量3.34GW,占比1.8%,锂电池储能项目容量490MW,占比0.3%,其余占比1.5%。

从储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现代社会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能量储存的需求重点已经由热能储存转向电能储存,使用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抽水蓄能、物理储能(主要是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化学储能(主要是电池储能)。衡量一种储能技术是否具有商业化应用的潜力,主要需考察的参数包括:功率和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损耗)、规模化能力、响应时间、循环寿命、成本。

在目前所使用的主流电能储存技术中,电池储能凭借较高的功率和能量密度、模块化部署能力、未来进一步降低成本的较大潜力,可适用的应用范围最广,已逐渐成为最主流的储能技术路线。

而在电池储能的细分技术路线中,与锂电池已基本确立电动汽车领域的主流地位不同,新型铅酸电池(主要指铅碳电池)、锂电池、液流电池均有机会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铅碳电池,由于在传统铅酸电池的负极板中加入了活性炭,可阻止硫酸盐化,令电池寿命和充电接受能力大幅提高,设计寿命长达15年且几乎无需维护,尽管单位购置成本较传统铅酸电池高50%~100%,但使用寿命则可长达4~6倍。

储能领域的投资机会最为资本市场投资者关注。在储能行业的发展初期,投资机会将主要来自储能相关设备供应商,主要是高性价比电池单元供应商,以及强强联手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而长期来看,储能应用商业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也将孕育出更多的投资机会。

( 来源: 北极星售电网 作者: 李兆清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