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底,直接掌握53家核心央企一把手任命权的中组部突然宣布,将分据南北的两家造船央企领导层进行对调。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船集团)董事长胡问鸣调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下称中船重工),担任新设董事会董事长一职。中船重工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董强则调任中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作者:商静 绘图:商静
央企合并潮
与此相仿并已成行的,是南车集团(下称南车)和北车集团(下称北车)的合并。这一合并构想,是基于双方可在研发、制造和配套方面实现资源互补,并避免内耗。主管部门认为,合并可以增强南车北车获取海外订单的竞争力。
主管部门将南车和北车定位为中国“高铁出海”国家战略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不愿看到双方在海外市场激烈争夺订单而导致价格下滑。但合并后的南北车,将掌控八成以上国内市场份额,因缺乏竞争而获得丰厚利润。
造船巨头的合并,或也出于同样逻辑。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正在学习日韩通过垄断企业获取全球竞争优势的战略,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将大型央企捏合成超级巨头。
早在1999年,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力推下,包括军工等多个行业的垄断企业被一分为二,以求形成竞争格局。南车和北车,正是由原铁道部下属企业拆分而成。
如今“分久必合”,市场人士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而实现强强联合,发挥规模效应;二是为解决诸多垄断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而捏合。
“央企合并概念”,已对资本市场构成巨大影响。部分市场人士担忧,已拥有强大垄断地位的央企,将借助合并潮形成超级垄断,从而阻碍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形成历史性倒退。
多位专家表示,此轮央企合并潮属于不顾市场规律的粗暴捏合。这种一味追求规模、忽视真实竞争力的做法,症结在于多年未能解决的政企不分。解决之道,仍在于先清晰界定不同类型央企的功能定位,再借此以市场或非市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家与企业的双重利益。
剑指“一带一路”建设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我国国企改革历程中,大范围的国企重组已出现过六七次。但多位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的学者表示,本轮央企重组无疑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从目前已确认的南车与北车合并重组、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重组来看,本轮央企合并重组的瞄准对象并非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而是对具有战略重要性行业中的巨头央企同类之间进行强强联合。此为本轮国企深改的一大特点。”谈及国企改革,李锦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
李锦表示,之所以这样改,是要摧毁国企内部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长期积弊——这些年国企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暴露了不少短板,比如对外竞争中大打“价格战”,而不是靠技术等核心竞争力取胜。
一个知名的案例是,2013年,当北车等企业竞标阿根廷动车订单时,南车“后发制人”以127万美元的低价介入竞标,结果北车败北。
“这类恶性竞争一方面导致当事企业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也导致阿根廷等国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价格产生不信任,使中国企业整体声誉受损。”一位接近这场竞标的知情人士与企业观察报记者说道,国有企业亟须在国内外市场强化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良性竞争。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喜亮表示,中国中车的成立,国家核电与中电投的合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其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扫清障碍。“高铁也好,核电也好,作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无疑扮演了面向一带一路急先锋的角色。”
当前,中国新一届政府正在布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银国际在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提到,“一带一路”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和产能的输出,二是产能的直接转移。
这一判断很容易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验证。
李克强总理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鉴于哈方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双方很快达成了哈方引进中方优质过剩产能的协议。
“新常态背景下,包括电力在内的多个行业国内增长空间已很有限。”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庆奎认为,转型升级和继续发展的愿景,都要求央企更多地关注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海外市场。
“可以说,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合并重组只是个开头,不少国字头行业巨头将陆续筹谋并启动资产整合。”在企业观察报的采访中,不止李锦一位业内人士做出这样的判断。
3月25日,一直有合并传闻的中船重工、中船工业进行了主要负责人对调。一位军工央企的内部人士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不排除这是为双方日后的重组铺路。“同类军工央企都有被合并的可能。”
作为佐证,中核工业集团董事长孙勤曾表示,核工业行业也好,企业也好,都必须服从国家战略,打破企业之间的原有利益格局。“现在核行业的调整已经得到高层的重视。”
“今后一段时间,以大央企为重心的合并重组会形成一波浪潮,5至7年内,国企重组将大体上完成。”李锦判断。
央企合并潮让人担忧
南北车合并后的高溢价,激起了央企与地方国企利用股票市场的热情。既然央企合并被市场如此追捧,既然央企合并能够解决如此之多的困难,为什么不加快央企合并的进度呢?
把央企重组炒作为央企制度改革,而后在股票市场获得红利并非明确之举,制度不改进,效率不提升,泡沫迟早会破。
4月8日,接近监管部门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透露,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其他央企强强联合重组的可行性方案,目前处于调研和 论证阶段。
不必靠内部信息,公开的信息已经明示合并重组是大势所趋。3月,工信部就《钢铁产业调整 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 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进一步 组织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 兼并重组,到2025年,前十家钢企粗钢产量全国占比不低于60%,形成3到5家在全球有较强 竞争力的超大钢铁集团。宝钢与武钢合并传闻再起,如果合并,这家巨无霸联合体取向硅钢在国内市占率将达85%,可以拥有足够的定价权。
消除市场竞争不是一个好兆头,说明未来垄断定价将更盛行,权力将更加集中。
支持合并的人认为,合并能够消除过剩产能,有利于消除在国际市场上 恶性竞争。他们津津乐道的是,2011年,土耳其 项目招标,南北车互相压价,中国北车以几乎没有利润的价格投标,但订单最终被一家韩国 公司抢走。2013年在阿根廷电动车组采购招标中相同一幕再次上演,中国北车率先 中标,中国南车却给出了一个没法挣钱的报价。就像德国不会允许另一个公司与西门子竞争,中国也不应该允许南北车之间恶性竞争。
美国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国企问题的专家拉迪(Nicholas Lardy)反驳,关于合并可避免两公司在竞标海外工程时相互压价的说法毫无道理,解决之道应当是加强对预算的约束,这样企业就无法通过增加借款来为亏本的生意融资。美国企业研究所的资深学者史剑道(Derek Scissors)表示,此举也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是否真愿意推进反垄断法的质疑。
就算重要行业参与国际竞争只需要一两家公司,最近的合并潮还是让人感到不安从中传递出的权力气息与沾沾自喜的估值优势并不良好。合并重组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或者提升企业估值,而是不仅仅获得短期的资金。
南北车合并得到高溢价,股票市场投资者对概念的追捧超过对于公司实质的关心。4月3日,中国南车公告与中国北车合并获得无条件审核通过。4月7日,南北车复牌双双涨停。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2月31日发布重组合并预案以来,南北车各自股价涨幅均超过300%。根据两车最新市值估算,合并后的“中国中车”市值将超5000亿元,仅次于中国平安,名列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第9位。
公司的效率能否会在合并后提升,他们的巨额定单是否在一两年内转换为现金流,中铁公司、各地政府给中车公司的账期会不会缩短,中国中车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否会有长足提升,内部管理体制是否会因此更加透明,是否更有利于投资人,是判断此次合并是否成功的关键,靠目前的股价下结论,为时过早。
北车近两年融到不少资金,去年5月,在香港 IPO筹资12亿美元,用于偿还债务、购买新设备和开发新项目。倒推5年,2009年12月29日,中国北车在A股上市,当天涨幅仅为2.34%,成交额55.92亿元,换手率60.2%,创下三年多来新股上市首日的最差表现,融资140亿元人民币左右。
由于南车北车等大型央企的特殊性,高管与官员角色难以区分,A股市场没有能力筛选出两家企业哪家效率更高,哪家公司高管更有效率更诚信,或者是更糟糕的,明明知道哪家企业的管理层更好,投资者也没有任何话语权。近几年业绩两家公司有逐渐 趋同之势,此前南车超过北车。
据报道,合并而成的中车公司组织架构,在上市公司层面,北车现任 董事长崔殿国将有望成为“中国中车”董事长,南车现任董事长郑昌泓将有望成为党委书记,北车现任 总裁奚国华有望成为总裁; 集团公司层面,崔殿国将担任合并后新集团的董事长,郑昌泓将成为集团党委书记,南车现任 总经理刘化龙将成为集团总经理。
虽然被洗刷,某些高管的诚信仍有些阴影。1月8日报道,在南北车双双停牌前的半年,即2014年4月26日至2014年10月26日期间,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多位高管及家属,都曾买卖过各自公司和对方公司的股票。尤其是中国北车的高管,买卖中国南车的股票更多,购买方包括中国北车的董事长、总裁、办公厅主任、财务总监等多位高管及部分家属,其中,中国北车财务总监及其家属购买中国南车股票的累计金额超千万元。但调查后没有后文,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
通过南北车合并,投资者应该对 A股市场的国企合并有更深的了解,由行政主导,投资者没有建言权,公司制度改进前景模糊,对于合并溢价的追求显得如此明显,而目前的市场呢,只要一个规划与概念就能让股价打鸡血。
中国过剩产能需要消化,中国国企需要合并,但需要 效率提升式的合并,让大 股东有发言权的合并,而不是关起门来对股价暗自窃喜的合并。此前一些地方国企的合并,由擅长拍马的高管取代原有的高效 管理层,最终成为一场破坏 制度的灾难剧。
央企合并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头戏,被股价投机玷污将被证明得不偿失。2014年,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了38.73万亿,实现营业收入25.11万亿, 利润总额1.36万亿,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 企业达到47家。有 消息人士称,南北车合并是 强强联合的典范,而且南北车合并只是强强联合的一个开始,相关部门正研究其他央企强强联合的可能性。
有券商分析师表示,南北车起到了示范作用,很多央企的上市公司股价均翻了几倍不止,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就是很好的例子,坊间称二者要合并,虽然没有正式消息公告,但南北车这样“大块头”都能合并,还有什么不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但一切都可能没有本质变化,这样的 合并将是对股票市场激素催奶下的掠夺。中国现阶段, 国企不一定事事符合市场逻辑,不一定高管全由股东说了算,但起码,有一条明确的逻辑,或者提高效率,或者增加公益。
(资料来源:企业观察报 中国证券报 华夏时报 人民网 第一财经日报 财经)
原标题:央企合并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