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至刚,山东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08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等。现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国际合作部主任、菲律宾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国网澳洲资产公司董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
今年2月7日,国家电网公司与巴西电力公司组成的联营体成功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特高压直流送出项目,这是公司在海外中标的首个特高压输电项目,标志着中国特高压技术“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特高压的国际化有哪些故事?公司又有哪些宝贵经验可以分享?接下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国际合作部主任杜至刚。
美丽山的故事
《国家电网》:巴西之前的电力情况是怎样的?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里作为特高压的输出点?
杜至刚:巴西是拉美第一经济大国,地域辽阔,输电规模及互联电网跨度庞大,加之电力监管政策稳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瞄准巴西电力市场的巨大潜力,2010年12月和2012年12月,公司分两次收购了巴西12家输电特许权公司100%股权。由此,公司正式进入南美洲电力市场。
早在2010年,我们刚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美丽山项目就在筹划之中。巴西在修建美丽山水电站时,最早想用±600千伏直流输电技术。事实上,巴西很早就在伊泰普水电站送出工程上使用了±600千伏直流输电技术,曾经拥有世界上运行最高电压等级的交直流并联电网(±600千伏直流输电和750千伏交流输电)。我们筹备建设三峡输电线路的时候,曾派了很多技术考察团前往学习。
选择特高压作为送出方式的客观原因是,巴西一次能源水电比重接近80%,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负荷中心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等东南部地区,非常需要2000公里以上的远距离输电。同时,对巴西来说,如果采用特高压技术,除了经济、技术的优势之外,还能带动其国内电力设计、装备制造、建设施工、运维、人才等整体上个新台阶。这些因素都为确定特高压作为直流送出唯一方案打下了重要基础。
《国家电网》:巴西美丽山项目是特高压走出去的第一个尝试,当时中标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杜至刚:我们进入之后,了解到其输电线路的总长度及输送容量,认为±800千伏直流比±600千伏更有优势,这个优势是各项指标综合比较之后得出的,比如总投资、年运行维护费用、线路损耗、占地面积等。
于是从2010年的7月开始,我们做过四轮技术推介和研讨会。这期间,巴西两任能源部长和巴西电力公司的总裁多次到中国考察特高压工程。回去之后,巴西着手建立特高压实验基地。2012年年底,巴方确立美丽山的输电工程使用±800千伏技术,并作为唯一的方案提交给能源部。
之后,我们与巴西电力公司结成联营体,共同投标美丽山输电工程项目。今年2月7日,联营体中标,中国特高压技术“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7月17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芙的共同见证下,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与巴西国家电力公司总裁科斯塔共同签署了《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合作协议》。
在2月7日中标当天,巴西总统罗塞芙女士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对招标结果表示满意。巴西电力公司股票当天逆势上涨2.36%,表明投资者认可该项目的战略意义,看好该项目的长期收益。
巴西当地主流媒体,包括Global、Agencia Estado、Jornal da Energia等都对国家电网公司和巴电联营体中标美丽山项目普遍持积极评价,认为此项目将造福巴西人民,同时使巴西输电技术站在世界能源技术前沿。
《国家电网》:联营体的股权设置结构以及整个项目需要投资多少?
杜至刚:我们占股51%,巴西电力公司是49%。如果折算美元是18亿美元左右,按照51:49,我们约10亿美元。因为使用投资杠杆,我们真正出的股本金并不多。一方面使用当地发展银行的贷款,更多的则是从市场上进行低成本的融资。
金融杠杆的充分利用
《国家电网》:我们是在国际市场进行的融资吗?
杜至刚:我们出一部分股本金,另外一部分从国际市场上融资,巴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BNDES)也提供贷款。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海外投资已步入利用境外资金投资境外资产的新阶段。公司已成功发行两笔共计55亿美元海外债券,债券利率在中资企业同期发行的美元债券中处于最低水平。在巴西美丽山项目中,国网巴西公司第一次利用自身在当地的经营积累和独立信用,投资新的重大项目。这意味着中国国家电网品牌在海外市场已经生根发芽,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具有蓬勃生机。
我们去年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效果很好,公司已获得惠誉、标普、穆迪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国家主权级评级,对公司信用评级结果分别为A+、AA-、Aa3,为央企最高水平,国网国际公司评级结果也高于英国国家电网公司等国际一流电力企业的国际信用级别。信用评级结果是一个企业经营能力、风控水平、合规表现的客观体现,穆迪对公司的评级展望为“稳定”,代表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于公司信用和投资决策的高度认可以及海外长期投资战略的信心。
《国家电网》:公司为竞标巴西美丽山水电站送出项目做了哪些努力?
杜至刚:美丽山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123.3万千瓦,建成后将是世界第四大水电站。作为巴西非常重要的一个水电工程,该国电力行业很多重要企业都参与了建设。
2010年2月,我们了解到美丽山水电站计划建设直流送出工程的信息。公司领导非常重视,指出要积极参与送出工程项目,推动特高压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
在公司领导的直接推动下,公司国际合作部、直流建设部、国际公司以及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选派精兵强将,在巴西组成项目专家团队,开展了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对巴西电力工业情况、能源资源分布、网架结构、建设运营成本以及竞争对手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与巴西政府相关部门、巴西电力公司等相关方面进行多次沟通。公司舒印彪总经理在还亲自向巴西电力公司推介特高压的技术优势。另外,我们还邀请巴西方面来中国参观已投运的向家坝-上海工程,让他们直观地了解我们在建设和运维特高压上所具有的实力,这一切的努力最终赢得了巴西方面对我们的肯定。
《国家电网》:在投标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杜至刚:参加投标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首先,竞争对手实力强大。除公司与巴西电力公司以51:49的股份比例组成联营体参加投标之外,还有西班牙电力公司和一家巴西州电力公司联营体参加投标。这两家公司在巴西已经营了很多年,技术实力都很强。其次,巴西本地的建设力量不足。因为按照巴西政府规定,外资公司在巴建设工程,本土化设备采购量的比例至少要超过60%,但是,巴西国内能参与这么高电压等级工程的建设力量并不多,所以尽管我们是甲方,但在谈判过程中实际上处于乙方的处境。如何权衡好各方利益,保证工程顺利中标,这非常需要智慧和胆量。第三是周期长。按照巴西方面的工作安排,美丽山送出项目是从2010年9月开始筹备,期间经历了选择送出方案、项目可研、竞标等环节,我们每前进一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做准备,一直到2014年2月才最终中标。
在公司领导的直接指导下,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来应对,变被动为主动。美丽山送出项目主要分为线路和换流站工程两部分。在线路工程上,我们将线路工程分为8个标段,每个标段选择一家最优秀的分包商。如果参与投标的企业不报出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很有可能就错过这个机会,这就要求每个竞标企业都必须提出最优的投标方案。在换流站工程上,我们也是一家家地和供应商谈,既要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还要确保造价控制在各方都能接受的水平。
《国家电网》:随着工程即将开工建设,我们将会遇到哪些具体的挑战?
杜至刚:投标项目团队曾对巴西整个能源分布情况、地理人文等进行分析后发现,巴西是一个本地化特色很浓的国家。譬如,巴西的土地都是私有的,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另外,巴西还有很多印第安人保护区,如果贸然进入,当地人是有权利射杀的。送出工程大部分线路要穿越亚马逊丛林,对原始森林的保护也是一项重要内容。不过,在巴西,公司海外团队积极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增进与合作伙伴的技术交流,积极参与绿地项目的建设,在当地赢得了口碑,积累和储备了相关的本土化经验。同时,我们的合作伙伴不仅技术实力突出,而且在处理各方面关系、环保等方面也非常有经验。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海外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不断提升的机会。
《国家电网》:您觉得特高压能够走出去的优势主要是什么?
杜至刚:回顾特高压发展历程,个别发达国家虽然开展过特高压试验研究,前苏联还建设了输电工程,但是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更没有建立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我们的特高压技术得以“走出去”绝非偶然,而是公司多年来在特高压上不断实现突破的必然结果。
首先,公司掌握着特高压所有的关键技术,已经建成投运的特高压工程,单位容量造价低、损耗低、运行可靠,成为世界上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典范,得到了巴西合作伙伴的认可与尊敬。其次,为了成功中标美丽山项目,从公司总部领导到相关单位以及国网巴西控股公司,大家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从技术、可研、环保、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而专业的投标准备工作,充分展示了公司集团化的竞争优势和专业化的能力。再次,国网巴西控股公司目前在巴西运营12家特许经营权公司,拥有500千伏线路近6000公里,还有4000公里在建的输变电线路,是巴西第五大输电运营商。多年来支持巴西电力工业建设,充分展示了国家电网的品牌和社会责任,并且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经验的专业团队。2012年,国网巴西控股公司被评为“巴西电力行业最佳公司”,2014年又再次获得该项荣誉。这些都为中标美丽山项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国家电网》:下一步将如何更好推动工程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杜至刚:美丽山是巴西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大型水电站工程。参与这个项目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一条特高压的输电工程,更重要的是,要借助这个机会,既与同行展开同台较量,同时扬长避短开展务实合作,最终目的是将特高压技术融入到世界电力工程发展的进程中。所以我们必须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工程能够顺利按期投运。
当然,这毕竟是特高压首次走出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工程成本控制、劳动用工、工期计划、政府协调、征地、税收优惠等方面,要慎重考虑。另外,工程要穿越印第安人居住区和亚马逊热带雨林,要特别尊重和保护当地的人文和生态环境,充分彰显出公司负责任的品牌形象。
抢占话语权与标准化
《国家电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只有转化为标准,尤其是国际标准,才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乃至国家的竞争力。特高压在标准制定上取得了哪些成绩?
杜至刚:在市场竞争中,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主动权。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创新突破,使国家电网公司占领了世界电网技术的制高点。这几年,我们下大气力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公司领导出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副主席,同时担任IEC核心管理机构市场战略局的召集人,负责IEC技术市场展望,制定新兴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发展战略。
2008年以来,IEC共成立8个新技术委员会,其中高压直流输电(TC115)、智能电网用户接口(PC118)、大容量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SC8A)和特高压交流系统(TC122)均由公司代表中国发起。其中,TC 115是我国第一个自主提出并获准秘书处设在我国的新技术委员会。该提案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巨大突破。
在特高压输电、可再生能源接入、大电网运行、智能电网用户接口等领域,公司主导制定IEC标准15项、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标准6项,其中6项已正式发布。公司提出的特高压技术标准已成为国际标准。在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发起特高压交流、高海拔修正等3个项目,其中1项已正式发布,公司主导的3项特高压交流国际标准已正式出版。
由于在特高压交流技术标准化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2014年9月公司荣获2014年度IEEE-SA“企业卓越贡献奖”。
目前,公司在国际学会组织中的注册专家超过170人,不仅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编制,还做为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化机构的最高决策,显著增强了我国在世界电力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国家电网》: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特高压走出去对电气装备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哪些?
杜至刚:特高压的突破,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飞跃、标准的完善,也不仅仅是能源资源调配能力的大幅提高,它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有了特高压工程,我国对各种特型装备、异型装备和高指标装备的需求骤然急迫起来。在国家电网公司主导下,我国电工装备制造企业迎难而上,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达到前苏联和日本等国用了15~20年才达到的技术高度,并进而实现了全面超越,不仅研制成功了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特高压输电全套设备,而且创造了一大批世界纪录。
首条特高压交流工程的设备国产化率在90%以上,而第二条交流工程全部55台特高压变压器和高抗、33个间隔的特高压开关及其他设备均为国产,且为大批量稳定生产,这显示出国产特高压设备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振亚董事长在特高压工程上马之初就指出,发展特高压电网,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自主开发特高压技术及其设备,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电网技术、电力设备制造和相关行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及竞争力。
依托特高压工程的牵引作用,国内电工设备制造企业对众多的电工设备均具备了国产化的研制基础和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与日俱增。
以绝缘子为例,在特高压工程建设前,国内绝缘子厂家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只能生产330千伏及以下的瓷绝缘子,500千伏及以上的产品全部依赖进口,完全受制于国外。在1000千伏特高压复合绝缘子研制出来前,国外企业一支绝缘子开价400万元以上。我国成功开发出来后,他们不得已降价到200万元一支,而这仍为国产绝缘子价格的3倍多。更重要的是,从试验和运行的效果看,国产绝缘子产品的各项性能全面超越了国外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几年,国家电网公司连续中标境外国家级输电网和大型电网项目的特许经营权、股权,以电网为平台,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电气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带动了我国电气装备出口、促进了民族装备业振兴。
《国家电网》:在巴西美丽山项目总包中,是否有中国企业特别是电工制造企业中标?
杜至刚:有的。山东电力建设公司在输电线路的8个包里面投中3个包。电工制造的设备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推动。由于这个项目是绿地项目,使用BNDES的贷款,附带条件是要求有60%的国产化率。
可惜的是,目前中国的电力制造企业还没有一家在巴西建有合资厂,所以只能出口一部分巴西本土生产不了的高端设备。当然,所谓国产化率,即便是流水线的最后一道是在巴西做成的,也算国产化。这跟咱们上世纪80年代的做法是一样的,希望以开放带动产业制造的发展。
《国家电网》:国家电网公司走出去的驱动力是什么?
杜至刚:在过去几年,我们与很多跨国企业有比较深度的交流,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做成国际一流企业的前提,就是要进行国际化发展,走不出国门的眼界永远是“地主”的眼界,而不是一个资本全球化的眼界。没有国际化的发展,妄谈世界一流公司。2006年以后,国家电网就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公司的目标。国际化的发展是世界一流企业的前提,如果在国外都没有资产,怎么能够称自己是国际一流企业呢?
《国家电网》:习近平主席最近提出“一带一路”,在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上,特高压有没有相关的发展计划?
杜至刚:“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
具体到公司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上,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合作,比如与俄罗斯目前已建成4条输电线路,包括一座500千伏直流背靠背换流站及其线路、两条22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一条110千伏的交流输电线路,通过这四条线路每年从俄罗斯购电36亿千瓦时。
2013年3月22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见证下,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国际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扩大中俄电力合作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协议》。双方计划研究开发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资源,建设大型发电基地,远期规模达到4000〜5000万千瓦,通过特高压跨国直流输电线路向中国送电的煤电输一体化项目。初步方案包括:东线: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大型煤电基地,通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向中国华北地区送电800万千瓦;中线: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建设大型煤电、水电基地,通过±1100千伏特高压线路向中国华北地区送电;西线: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建设大型煤电基地,经新疆通过±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向华中地区送电。
综合考虑投资规模、实施条件等,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统一电力国际公司商定,双方拟首先实施东线方案,项目投运后年送电量可达300亿千瓦时以上,较目前从俄罗斯向中国送电量提高近10倍。
我们对与蒙古合作也做了很多研究,这个国家只有不到300万人口,但煤炭、水资源等非常丰富,而中国是他们最好的市场,从输电距离和容量上看,建设特高压往中国送电经济效益良好,如果实现互联互通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在哈萨克斯坦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从那里经新疆到我国的华中地区有三四千公里,我们现在正研究±1100千伏的输电技术,如果技术成熟了,通过特高压直送华中也是可行的。
——专访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国际合作部主任杜至刚
原标题:特高压“走出去”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