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宁波全社会用电量从2007年的367亿千瓦时增长至2013年的559亿千瓦时。同时,2013年,宁波电网统调负荷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内继苏州、杭州、唐山之后的第四个千万级负荷地市级电网。

500千伏姚江变电站 邬晓刚 摄

配网带电作业 王幕宾 摄

“宁波从2007年开始加快电网攻坚建设,7年来,电网建设规模增长基本高于电力电量的年度增长,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日益显现,并推动GDP快速增长。”宁波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张覆盖全城的坚强智能电网已初具雏形,有力地助推了甬城电力供应从“吃紧”到“宽松”的彻底转变,今后也将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今年年初,宁波供电公司启动“电网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从电网补强、安全供电、优质服务等方面全面对接助力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16年,实现宁波电网结构显著改善、电网设备得到整治等目标,率先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 唐瑾瑾 文
抓紧施工黄金期
补强电网薄弱环节
秋冬季节,宁波供电公司抓紧秋冬黄金季节忙施工,各施工现场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在鄞州、北仑区的山峰上,约500名电力工人正在开展500千伏天一-春晓III回输电线路工程立塔架线工作,已完成立塔97基,完成架线19公里。该项目计划于12月16日启动投产,提升北仑地区供电可靠性。
在鄞州区鄞江镇的一个山谷里,爆破声声,500千伏明州输变电工程正进行前期的“四通一平”表土清淤工作。该项目本期建设一台100万千伏安主变压器,500千伏出线2回,220千伏出线6回,计划2016年下半年投运。
在江北区天合家园西面,220千伏育才输变电工程也如火如荼建设中,计划于今年年底前投运。育才变电站成为江北区第二座220千伏变电站,将为江北城区送来充足可靠电源。这是目前浙江省最大内径的电力隧道,隧道内径3.5米、长790米,计划于11月15日全线贯通。
10月31日,鄞州区110千伏新林变第三台主变扩建工程投运,主变容量从10万千伏安增加至15万千伏安。
目前,宁波供电公司已提前做好2015年开工投产计划安排,充分了解各地能源布局需求,重点关注新的负荷增长点和电网薄弱点,做到既适度超前,又合理利用资源;并做好2016年项目储备,对2016年项目进行提前预安排,为工程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据统计,今年1-10月,宁波电网已累计投产变电292万千伏安、线路229.06公里;累计开工变电268万千伏安、线路263.94公里。11月至12月底,还将有9项110千伏以上主网投产项目。
2014年至2016年,宁波供电公司计划投入资金38.3亿元,建成220、110千伏项目10项,开工、储备220、110千伏项目18项,补强电网薄弱环节,提高电网发展水平。在主网建设上,重点对220千伏主网、宁波中心城区110千伏电网进行补强,显著改善市中心和重点区域网架结构。在配网建设上,2014年至2016年将累计投资9.5亿元大力推广智能“三双”接线,实现中心城区310平方公里全覆盖。
内建外引冲破“硬缺电”瓶颈
宁波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10多年来,宁波一直存在“硬缺电”,既缺负荷,又缺电量。
宁波电网曾多次面对严峻的供电缺口。2013年夏季40摄氏度左右高温长达20天,宁波用电负荷连续创新高,用电负荷首破1000万,最大供电缺口达到120万千瓦左右。
针对缺负荷,宁波供电公司通过需求侧管理来平衡。采取较长时间、较大强度的有序用电措施,在供电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按照“错峰不拉线、力争不拉电”的原则,遵循“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顺序,严格执行《宁波电网超电网供电能力拉限电序位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停限电带来的损失,但“缺电”的硬伤依然不容忽视。
针对缺电量,则只有靠提升全省发电能力和增加外购电。目前,浙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绝大部分靠省外调入,尤其电煤全靠外运,发电成本逐年提高,电煤资源短缺将影响到能源安全,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浙江省电力公司通过特高压电网建设积极外引电力。特高压电网就是通过加大输电电压,达到长距离、大容量送电,因此被形象地比喻为电力输送的“高速路”。
今年夏季,浙江全省供电能力大幅提升。皖电东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和宜宾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先后投运,省外来电大幅增加,彻底改变了浙江省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800千伏宜宾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又称“宾金”)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是我国输送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直流输电工程。浙江电网第一次引入特高压电力,可以说宁波市民已经用上特高压线路输送的电力。在迎峰度夏期间,宾金直流送浙江最大功率约740万千瓦,占全省最大负荷的12%。今夏浙江省外来电力将达1930万千瓦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500万千瓦以上。
根据规划,浙江省将建成“两交两直”特高压,即皖电东送特高压交流工程、浙北至福州特高压交流工程、宜宾至金华直流工程、宁东至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新增外来电源供电能力约2500万千瓦。而根据预测,2020年浙江电网的外来电需求约2400万千瓦,可基本实现平衡,宁波供用电也将随之实现基本平衡,彻底冲破“硬缺电”峡谷。
合力建网破解“软缺电” 困境
2014年3月20日,宁波市中心的海曙区南部一幢不起眼的四层水泥建筑内,两台24万千伏安的变压器正发出轻微的运转声,在地下10余米深的隧道内,二回220千伏电缆线路正将充足的220千伏电源引入到市中心最核心位置。宁波220千伏澄浪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
220千伏澄浪输变电工程从规划到投运前后共历时7年。为海曙中心区、鄞州长丰地块提供可靠电力,并直接为宁波市重点民生工程新火车南站供电。“它最大的意义在于电网在市中心最核心位置布了一个点,把220千伏电源引入到市中心,使市区电网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城区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宁波供电公司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说道。
一直以来,宁波电网存在局部区域网架性缺电,尤其是中心城区和边远农村的“季节性缺电”、“结构性缺电”带来的“软缺电”问题,“有电供不出去”成为摆在供电人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自2007年首次召开全市电网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宁波连续实施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大规模建设工程,宁波电网进入政企合力建电网的“宁波模式”,有效缓解了电网“卡脖子”局面。宁波电网迎来建设高峰,电网建设投资量迅速放大。2007年当年就完成投资22亿元,是2006年的近2倍。2008年,又完成投资23.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7年来,全市电网已累积完成投资177.47亿元。
宁波电网规模实现快速扩张。截至2013年底,宁波电网共有500千伏变电站6座,220千伏变电站42座,110千伏变电站176座,总变电容量达4811万千伏安,是2007年的2.5倍,七年实现了超翻番。尤其是位于北仑的春晓变、慈溪的句章变、市区的姚江变3座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的建成顺利投运,打通了宁波市电力输送的“断头路”,极大缓解了网架性供电紧张的矛盾,有效保证了一大批重点项目的顺利投产以及广大群众的生活用电,使宁波市彻底摆脱了电网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困境。
为了消除困扰农村用电的“卡脖子”问题,宁波市供电公司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使农村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9.85%、99.75%,综合线损率从5.3%下降到3.4%。
同时政企合力建电网的“宁波模式”成功经验在全省、全国得到推广。宁波市“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之“百姓最受益十大民生实事”和“发展最给力十大重点工程”评选活动中 “宁波电网建设”获得近十年来“发展最给力十大重点工程”奖。
(原标题:七年铸就一张坚强电网)
原标题:七年铸就一张坚强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