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龙粉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这里独特的土壤和气候,孕育出糖分足、淀粉含量高的甘薯,是制作粉丝的优质原料。起初,卢龙当地的农民为了改善生活,尝试将甘薯磨粉,制成粉丝,没想到竟意外创造出一种口感爽滑、久煮不烂的美味。
回溯170年前,卢龙粉丝的故事只发生在寒冬腊月。“传统手工粉丝制作受季节影响较大,需要在冬天室外气温零下七八度才能漏粉,天暖了会粘条。”卢龙粉丝非遗传承人邸雪英说。

▲农户用传统工艺加工粉丝(史文全摄)
在当时,制作粉丝绝对是份“苦差事”,传统技艺繁杂,甘薯需历经清洗、淀粉提纯、勾芡、漏粉、捞粉、冻晒等20余道工序,全程依赖手工经验与天时配合,辛苦制成的粉丝,最终也只能在冬季短暂上市。
这种以传统工艺维系的手工作坊形式的生产,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卢龙粉丝的转机来了。

进入21世纪后,卢龙县鼓励农户组建合作社,引导粉丝加工龙头企业引入半自动化生产线。传统漏瓢被不锈钢漏粉机替代,冻晒环节新增热泵烘干设备,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更大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国网卢龙县供电公司实施农网升级工程,全县农村地区电压合格率大幅提升,大功率冷冻设备得以普及。到2020年,卢龙粉丝企业冬季产能占比大幅下降。“现在三伏天也能生产,订单再不用看老天脸色了。”秦皇岛市正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伞云峰感慨道。
随着产业链升级,卢龙打造出“十八里”“夷齐乡里”等差异化品牌。2019年,卢龙粉丝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卢龙粉丝加工企业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与规模。在全电车间里,用恒温系统替代了露天冻晒,用烘干机替代了寒风风干,曾经靠经验、靠手感积累下的技艺,被翻译成可以量产的代码。卢龙粉丝也从冬季限定产品,变成了四季畅销品。



▲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员工在中薯农业帮助检查甘薯加工设备用电安全(史文全摄)
“电气化设备让我们实现了精准控温、定时定量,粉丝品质也更有保障了。可以说电力为我们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河北中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旭说。这是一家年产值约1.3亿元的粉丝加工企业,一个月的用电量平均达到19.6万千瓦时。其“十八里”粉丝品牌在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已成为知名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每年产值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带动就业岗位230个,间接带动卢龙红薯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
当卢龙粉丝的自动化生产线轰隆运转时,每一根粉丝的诞生都与电流息息相关。国网卢龙县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在走访中,了解到企业高供电可靠性诉求,粉丝生产高度依赖精密设备联动,一旦断电可能导致原料变质、设备故障等重大损失。该公司开通业扩报装绿色通道,组织技术团队实地调研生产规模与用电特性,量身定制供电方案并优化线路布局:为食品工业园区新建10千伏安印线,指导企业建立削峰填谷机制,严格把控工艺水平、用电效率、电能质量及节能降损环节,并提出电气化改造建议。

在“中薯十八里粉条姐”电商直播间里,主播热情展示着刚出锅的粉丝,晶莹剔透的粉丝在汤汁中翻滚,香气似乎透过屏幕扑面而来。“咱家这粉丝,久煮不断,口感爽滑,凉拌、做汤都超美味!”主播一边说着,一边用筷子夹起粉丝轻轻一弹,粉丝在空中划出一道柔韧的弧线。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卢龙的传统美食,我们开通了直播间,目前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中薯农业董事长刘旭说,在他看来直播间的意义不仅仅是促进销量,还为推广非遗技艺尽一份力,他的愿望是让卢龙甘薯的美誉传遍世界。


▲在中薯农业,被打包好的粉丝等待被销往全国各地(史文全摄)
去年,卢龙粉丝带着非遗技艺与乡土温度,登上“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以中薯、清喜等本土龙头企业为代表,卢龙县集结了40余款以甘薯为核心的特色产品,从非遗手工粉丝到甘薯脆片、薯粉速食包,形成了一条“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展示带。
这些年,国网卢龙县供电公司聚焦非遗产业电气化转型,以“绿色希冀”品牌行动为抓手,精准对接粉丝加工企业及全产业链用电需求,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整合技术咨询、装表接电等环节,推出“零趟跑”服务,实现一张清单全程办理、一个窗口全面通办、一支队伍全程代办,构建起“政策优、方案优、服务优、接电快”的电力营商环境,为粉丝产业升级注入稳定动能。



▲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员工走进粉丝加工企业了解用电需求(史文全摄)


▲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员工在服务间隙帮助农户秋收甘薯(史文全摄)
卢龙粉丝的四季故事里,老手艺人在现代化工厂中不忘传统的信念,电网员工在定期走访检修时心系着产业的发展——看似普通的日常,却让一根粉丝从卢龙田间走向了全国各地。传统手艺和现代工业的接力,或许就藏在这些细碎却坚实的脚步里。
原标题:非遗探“电”局 | 卢龙粉丝的四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