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4)》,全面反映了我国201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成绩。报告在上一版基础上,新增了废矿物油、废气、报废汽车等三个领域,反映了我国共25类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情况。报告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资源的刚性需求进一步加大,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意义突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利用规模逐步扩大,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资源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20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政策 > 正文

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4)》(全文)

2014-10-10 09:47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4)》,全面反映了我国201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成绩。报告在上一版基础上,新增了废矿物油、废气、报废汽车等三个领域,反映了我国共25类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报告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资源的刚性需求进一步加大,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意义突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利用规模逐步扩大,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资源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

2013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1.3万亿元,部分矿山有色金属矿种的选矿回收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20.59亿吨,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达1.6亿吨,回收总值4817亿吨,其中主要再生金属产量占当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6.6%。通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堆存占地14万亩以上。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部分重点大中型露天煤矿、部分露天铁矿开采回采率达到95%以上,部分矿山有色金属选矿回收率达80%。

产业废物综合利用方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0.59亿吨,同比增长2%,利用率达到62.3%。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冶炼废渣等大宗固废利用量超过21亿吨。

农林废物综合利用方面,农作物秸秆年利用量约6.4亿吨,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5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70亿千瓦时。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60亿吨,废钢铁利用量占当年粗钢产量的11%,废纸浆消耗量已占到总纸浆消耗量的65%以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数已达10万余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800多万人。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4)全文如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客观、全面反映我国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成绩,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组织有关方面编写本年度报告。

本报告汇总2013 年以来,各部门组织开展的本领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情况,有关政策信息和数据得到了科学技术部(社发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财政部(经建司、税政司)、国土资源部(规划司)、环境保护部(污防司)、住房城乡建设部(节能科技司、城建司)、交通运输部(规划司)、农业部(科教司)、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国家税务总局(政法司)、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国家统计局(能源司)、国家林业局(规财司)、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煤炭司、新能源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报告发布截止到2013 年的资源综合利用数据,有关行业发展情况和相关统计数据得到了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中国造纸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目 录

一、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情况............................................................ 1

(一) 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 1

(二) 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1

(三) 综合利用效益显著增长............................................................. 2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3

(一) 共伴生矿产................................................................................. 3

(二) 尾矿及废石................................................................................. 4

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 7

(一) 粉煤灰......................................................................................... 7

(二) 煤矸石......................................................................................... 8

(三) 工业副产石膏........................................................................... 10

(四) 冶炼废渣................................................................................... 12

(五) 化工废渣................................................................................... 14

(六) 建筑垃圾................................................................................... 15

(七) 废旧路面材料........................................................................... 16

(八) 废水........................................................................................... 16

(九) 废气........................................................................................... 17

四、农林废物综合利用.......................................................................... 19

(一) 秸秆........................................................................................... 19

(二) 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 20

(三) 畜禽养殖废弃物....................................................................... 20

(四) 海洋与水产品加工废物........................................................... 20

五、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22

(一) 废钢铁....................................................................................... 22

(二) 废有色金属............................................................................... 23

(三) 废纸........................................................................................... 24

(四) 废塑料....................................................................................... 25

(五) 废旧纺织品............................................................................... 26

(六) 废旧木材................................................................................... 27

(七) 废旧轮胎................................................................................... 27

(八) 废矿物油................................................................................... 28

(九)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28

(十) 生活垃圾和城镇污水............................................................... 30

(十一)报废汽车.......................................................................... 31

六、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建设.......................................................... 32

(一)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规划指导............................................... 32

(二) 优化配套措施,增强支撑能力............................................... 32

(三) 加强技术驱动,规范行业发展............................................... 33

(四) 深化试点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34

一、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情况

2013 年以来,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以及国家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利用规模稳步增长,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资源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

(一) 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

2013 年,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水平总体较好,部分重点大中型露天煤矿、露天铁矿开采回采率达到95%以上,部分矿山铜矿、铅矿、锌矿等有色金属矿种的选矿回收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0.59 亿吨,利用率达到62.3%。农作物秸秆年利用量约6.4 亿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6 亿

吨,回收总值4817 亿元,回收企业10 万余家,行业从业人员1800 多万人。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当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6.6%。

(二) 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2013 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 计划共立项4 项,安排国拨经费1.2 亿元,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863 计划项目典型尾矿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全尾矿废石骨料高性能混凝土预制件生产技术和全尾矿废石骨料预拌泵送混凝土生产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并大范围推广应用。采用“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法”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20 万吨/年示范项目达产。我国首条年产3000 吨废旧服装再生切片生产线稳定运行。钒钛磁铁矿、铁-稀土多金属共伴生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废塑料、废橡胶、废旧金属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均取得产业化突破。

(三) 综合利用效益显著增长

2013 年,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1.3 万亿元。通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固体废物堆存占地14 万亩以上。全国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000 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50 万千瓦,年发电量370 亿千瓦时。水泥混凝土行业利用废渣量超过10 亿吨。综合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可节约2.5 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170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6 亿吨、固体废弃物排放50 亿吨。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量约为300 万吨,相当于节约原油380 万吨,节约耕地340 万亩。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共进口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废物原料5514 万吨,货值337 亿美元。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2013 年,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得到快速推广,重点矿山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逐步成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约束性指标。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建立。

(一) 共伴生矿产

1.共伴生矿产

2013 年,我国部分矿山铜矿、铅矿、锌矿、镍矿、铝土矿、锑矿、钼矿、钨矿、锡矿等有色金属矿种的选矿回收率达到80%以上,其中大型矿山的选矿回收率达到85%。部分重点大中型露天煤矿、部分露天铁矿开采回采率达到95%以上。大中型矿产共伴生元素利用不断增多,金、银、硫、钼回收率分别达到66.7%、71.4%、76.7%和47.0%。

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铁-稀土多金属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镍铜多金属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锡和铅锌铟等复杂多金属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非金属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等方面均取得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突破,红土镍矿生产镍铁技术、中低品位高镁磷矿直接生产高浓度磷复肥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与水平。印发《关于推广先进

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通知》,分两批公布了99 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首次将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三率”情况纳入矿产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内容。全国油气、煤炭、铁等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评价基本工作全面完成。

2.煤层气

2013 年,我国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56 亿立方米,利用量66亿立方米,分别同比增长10.6%和13.8%。其中,井下瓦斯抽采量126亿立方米、利用量43 亿立方米,利用率达34.1%;地面煤层气产量30亿立方米、利用量23 亿立方米,利用率达76.7%。截止到2013 年年底,全国累计施工煤层气井15000 口,形成产能85 亿立方米,探明地

质储量7000 亿立方米。煤矿瓦斯用户近300 万户,瓦斯发电装机容量130 万千瓦,煤层气燃料汽车10000 余辆。中低浓度瓦斯氧化利用成套技术、含氧煤层气液化LNG 技术和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取得突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的意见》,针对制约煤层气抽采利用的突出问题,从加大政策扶持、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组织协调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煤层气产业政策》,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煤层气产业发展目标、规划布局、勘探开发生产、技术创新、资源协调开发等方面的政策导向。

(二) 尾矿及废石

2013 年,我国尾矿产生量16.49 亿吨,同比增长1.73%,其中铁尾矿8.39 亿吨,铜尾矿3.19 亿吨,黄金尾矿2.14 亿吨,其他有色及稀贵金属尾矿1.38 亿吨,非金属矿尾矿1.39 亿吨。尾矿综合利用量为3.12 亿吨,同比增长7.96%,综合利用率为18.9%。截止到2013 年底,我国尾矿累积堆存量达146 亿吨,废石堆存量达438 亿吨。

图1 2009-2013 年我国尾矿产生与利用情况

从尾矿中回收有价组分约占尾矿利用总量的3%,有价金属资源回收量超过1000 万吨,生产建筑材料约占尾矿利用总量的43%,充填矿山采空区约占尾矿利用总量的53%,其他途径利用约占1%。

图1 2009-2013 年我国尾矿产生与利用情况

2013 年,我国金属矿采矿废石总产生量为49.47 亿吨,综合利用量为4.68 亿吨,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年产值达到936 亿元。有关方面开展尾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全国尾矿综合利用领域的发明专利共授权213 项。在铁锰尾矿有价组分提取、有色金属尾矿有价组分高效分选回收、石墨尾矿有价组分回收、尾矿制备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取得较大技术突破。完成尾矿大规模代替水泥原料用于制造水泥技术、锰尾矿硫酸和微生物联合浸出技术中试;铅锌尾矿回收铅、锌、硫、铁实验室研究取得突破。

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关于铁、铜、铅、锌、稀土、钾盐和萤石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要求铁尾矿综合利用率不低于20%。国家安监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有关部门颁布了《尾矿设施设计规范》(GB 50863-2013)和《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864-2013)等相关国家标准。

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

2013 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达20.59 亿吨、利用率达到62.3%。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规模稳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科技创新取得一定成效。

(一) 粉煤灰

2013 年,我国的粉煤灰产生量约5.8 亿吨,综合利用量4.0 亿吨,综合利用率为69%。其中,用于生产水泥1.76 亿吨,占利用总量的44%;用于生产商品混凝土6400 万吨,占利用总量的16%;用于生产墙体材料1.12 亿吨,占利用总量的28%,用于筑路、农业和提取矿物等高附加值利用各占5%、3%和4%。

图3 2009-2013 年我国粉煤灰产生与利用情况

图4 粉煤灰主要利用途径

近年来粉煤灰综合利用不断向精细化、高技术化发展,综合利用量和利用率稳步增长,在我国东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粉煤灰供不应求局面。粉煤灰综合利用方式开始逐步从粗放型利用转变为集约型利用。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作为胶结充填采矿的主要材料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尾渣深度综合利用技术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氧化铝行业开辟新的资源供给途径。2013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颁布的《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也是自1996 年颁布该办法以来的首次修订。该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体制,与现有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对接,清晰界定了粉煤灰的范围,增加了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对在新的形势下推动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有序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二) 煤矸石

2013 年,我国煤矸石产生量约7.5 亿吨,综合利用量4.8 亿吨,同比增长7.6%。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为64%。煤矸石、煤泥等综合利用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000 万千瓦,发电量超过1600 亿千瓦时,年利用煤矸石、煤泥量1.5 亿吨,占利用总量的32%;生产建材产品利用煤矸石5600 万吨,占利用总量的12%;用于填坑筑路、土地复垦和塌陷区回填等途径的煤矸石量达2.6 亿吨,占利用总量的56%。

目前,我国煤矸石累计堆放量约为45 亿吨,规模较大的煤矸石山达2600 多座。随着单机600MW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的投入运行,为煤矸石、煤泥等综合利用发电机组高参数、大型化奠定了基础。135MW 及以上单机容量煤矸石发电机组已占煤矸石发电总装机容量70%以上。构建了煤矸石发电-高铝粉煤灰深度脱硅-莫来石制备-白炭黑生产等特色资源化产业链。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联合下发了《煤矿充填开采工作指导意见》,推动煤炭行业以矸换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颁布实施了《煤矸石分类》(GB/T 29162-2012)和《煤矸石利用技术导则》(GB/T 29163-2012)标准。

(三) 工业副产石膏

2013 年,我国工业副产石膏产生量1.84 亿吨,其中磷石膏7000万吨,脱硫石膏7550 万吨,其他工业副产石膏3808 万吨。工业副产石膏年综合利用量8830 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48.1%。同比增长9.4%。其中磷石膏、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27%和72%。

目前,工业副产石膏主要用作水泥缓凝剂和生产纸面石膏板,二者消耗量约占工业副产石膏总利用量的96%。工业副产石膏生产高强石膏、石膏机喷抹灰砂浆、石膏模盒及免煅烧胶凝材料等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市场增长较快。2013 年,水泥生产利用工业副产石膏6000万吨,纸面石膏板行业利用工业副产石膏2430 万吨,墙体材料生产利用工业副产石膏400 万吨。

我国不同地域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情况差异较大。京津冀、珠三角及长三角等地区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内蒙古、西南、西北等地区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累计堆存量较大。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磷矿成分变化较大,大型磷化工企业集中在西南地区等因素影响,导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远低于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

相关行业发布了《磷石膏安全处置及综合利用“十二五”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30%,安全处置率超过90%的总体目标。编制了《脱硫石膏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和《磷石膏渣场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起草了《烟气脱硫石膏》、《磷石膏土壤调理剂》等国家标准和《磷石膏砖》、《石膏模盒》和《GRG 玻璃纤维增强石膏制品》等行业标准。

(四) 冶炼废渣

1.钢铁行业冶炼废渣

2013 年,我国钢铁行业冶炼废渣产生量约4.16 亿吨,其中高炉渣2.41 亿吨、钢渣1.01 亿吨、含铁尘泥5960 万吨、铁合金渣1390万吨。

2013 年,我国冶金渣综合利用量为2.28 亿吨,综合利用率为67%,同比增长6%。其中高炉渣综合利用率为82%,同比增长4%,钢渣综合利用率为30%,同比增长8%。钢铁行业冶炼废渣目前主要用于水泥、混凝土掺合料、路基料以及钢渣砖、透水砖、免烧砖、砌块等各种建材制品的生产。

钢铁企业积极推进冶炼废渣资源化利用工作,建立了国内首套全功能冶金除尘灰资源化装置。钢渣矿渣复合粉的生产和应用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为钢渣大规模用于建筑领域减少水泥用量奠定了新的基础。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新增高炉渣和钢渣粉生产线90 余条,年处理高炉渣、钢渣能力显著提高。

有关部门颁布实施了《钢铁渣粉》(GB/T 28293-2012)、《钢渣复合料》(GB/T 28294-2012)和《钢渣处理工艺技术规范》(GB/T29514-2013)等一系列冶金渣综合利用国家标准。

2.有色行业冶炼废渣

2013 年,有色行业冶炼废渣产生量1.28 亿吨,综合利用量 2240万吨,综合利用率17.5%。赤泥产生量约为7300 万吨,利用量约290万吨,利用率为4%左右。由于近年来铝土矿的品位降低,导致拜耳法赤泥的产生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赤泥的累计堆存量已达3 亿多吨。铜渣、铅锌渣产生量分别为1240 万吨、708 万吨,基本得到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部发布了《铅锌冶炼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赤泥低成本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课题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年处理30 万吨赤泥砂化脱水制备水泥铁质校正剂中试完成。利用燃煤锅炉酸性烟气对拜耳法赤泥进行脱碱取得初步突破。赤泥胶凝材料、赤泥基多孔蜂窝材料、赤泥固硫剂、赤泥塑料等技术均取得技术突破。

(五) 化工废渣

2013 年,我国电石渣产生量2011 万吨,综合利用率已达100%,主要用于生产水泥、碳化砖、粉煤灰砖、室内装饰材料等建材产品,近年来扩展到用于工业脱硫及生产碳酸钙、氯化钙、硫酸钙等化工产品。纯碱白泥利用量300 万吨,利用率16%,主要用于工程土、锅炉脱硫剂、建筑材料等领域,保险粉残渣利用已进行中试。

2013 年,我国铬盐废渣(含铬废渣、含铬铝泥、含铬芒硝)产生量90 万吨,综合利用率100%,其中含铬废渣解毒后用于烧结炼铁、水泥矿化剂,含铬铝泥在厂区内生产铬粉,含铬芒硝用于生产硫化碱。黄磷渣产生量960 万吨,综合利用率95%,主要用于生产水泥混合材、免烧砖、矿渣棉等。钡业生产废渣产生量48 万吨,综合利用率20%左右。主要用于生产蒸压砖、水泥添加砖等。

(六) 建筑垃圾

2013 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10 亿吨,其中拆除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约7.4 亿吨,建筑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2.6 亿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量5000 万吨,其中利用建筑垃圾年生产再生骨料等建材制品约3000 万吨,其他用途约2000 万吨。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

我国北京、上海等20 多个省市均已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吉林省、广州市、青岛市、昆明市、许昌市等省市相继出台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条例和规章。已建成并具备年生产能力在100 万吨/年以上的生产线20 余条。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粗细骨料和再生填料工作,规模化运用于路基填充、路面底基层、临时设施等高速公路建设过程,目前已在陕西省西咸北高速公路实施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示范工程。相关行业颁布实施了《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规范》(GB/T 50743-2012)。

(七) 废旧路面材料

2013 年,我国国省道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年产生沥青路面旧料达1.8 亿吨,水泥路面旧料达4000 万吨,综合利用率约40%。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公路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推进沥青、水泥路面再生技术规模化应用。颁布了《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技术规范》(DB53/T 507-2013)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JTG/T F31-2014)等行业标准规范。

(八) 废水

2013 年,全国新增矿井水利用量2 亿立方米,矿井水利用量达44亿立方米/年,利用率达65%。全国新增海水淡化能力16 万吨/日。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9.8 亿立方米,再生水广泛应用于工业用水、市政用水和景观用水。

图13 2010-2013 年我国矿井水涌水量与利用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强调了重点产煤矿区、大涌水量矿区和严重缺水矿区等重点矿区的矿井水利用工作,结合各地区矿井水资源及利用条件,提出了矿井水利用发展方向和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海水淡化试点单位名单,深圳市等8 家单位和青岛市等2 家单位分别被命名为第一批和第二批海水淡化试点单位。有关方面成立了国家海水淡化产业联盟。

(九) 废气

1.钢铁行业废气

2013 年,我国高炉煤气综合利用率达96.62%,同比提高1.39 个百分点;转炉煤气综合利用率达99.94%,同比提高1.35 个百分点,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102 立方米,同比增长4.4%;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率达98.69%,同比降低0.76 个百分点。

2.化工行业废气

2013 年,全国黄磷尾气排放量约26 亿立方米,利用率约50%。内燃式电石炉生产电石排放废气12 亿立方米,其中密闭式电石炉产生的炉气全部得到综合利用。

3.二氧化碳

2013 年,我国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产能近1000 万吨,参与回收的企业近300 家。回收提纯的产品主要用于金属加工、注井采油、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加工等。

四、农林废物综合利用

2013 年,我国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大幅上升,原料化、能源化技术得到较快发展。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50 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70 亿千瓦时,其中热电联产超过100 万千瓦,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约800 万吨,折合标准煤约400 万吨。

(一) 秸秆

2013 年,我国秸秆可收集量约8.3 亿吨,综合利用量约6.4 亿吨,综合利用率达77.1%。新增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600 万亩以上,新增秸秆粉碎还田机4.2 万台、秸秆捡拾压捆机0.4 万台。秸秆直接还田量约为2.4 亿吨,占总量的28.7%。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环保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农业部、财政部制定了《2013 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秸秆腐熟还田面积不断增加。积极开展秸秆压块成型、秸秆气化等秸秆生物质能源技术及其他技术,大力发展秸秆养畜。开展高粱秸秆酵、工农复合纤维类生物质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

(二) 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

2013 年,我国林业三剩物及次小薪材产生量约为2.1 亿吨,其中采伐剩余物约占15%、造材剩余物约占5%、木材加工剩余物约占50%,综合利用量为2 亿吨,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主要用于造纸、生产人造板、养殖食用菌和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等方面。林业剩余物能源化利用取得较大进展,现已形成以成型燃料、液体燃料、热电联产、气体燃料等为主的多元化格局。生物合成液体燃料先进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以灌木平茬物为燃料的林业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已投产运营,木质纤维素转化乙醇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展,年产5000 吨生产示范线建成投产。

(三) 畜禽养殖废弃物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年产生量约38 亿吨,处理率约42%。2013 年,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户用沼气47.8 万户、大中型沼气540 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8520 处、乡村服务网点7251处。全国新增农村沼气用户80 万户左右。截止到2013 年年底,全国沼气用户达4300 万户,年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2 亿吨左右,规模化沼气工程已发展到10 万处,年可处理粪污17 亿吨。

(四) 海洋与水产品加工废物

2013 年,我国海洋与水产品加工废物利用较快发展,产业技术应用和推广不断加快。利用海洋与水产品加工废物生产海鲜调味品、饲料等技术工艺日趋成熟,利用贝壳等废物生产高档陶瓷制品、工艺品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中外合作承担的“水环境污染、水产食品安全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在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的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水产品及水体中重金属脱除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全文:中国资源 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4)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