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华发电公司创新工作室创建纪实2011年12月,山西省总工会命名了首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同华发电公司“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位列其中。自此,同华发电公司在全方位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之履,极大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机组运行安全可靠性。劳模领军 椽笔激发“协同效应”同华发电公司创新工作室设在设备管理部热控专业实验室,前身为“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正是集团该公司特级劳模标兵、该公司设备管理部部长刘文军。成立创新工作室的初衷主要是发挥劳模、技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报道 > 正文

同华发电公司:创新挺起发展的脊梁

2014-07-08 08:12 来源:山西漳电同华发电有限公司 作者: 岳竹梅

同华发电公司创新工作室创建纪实

2011年12月,山西省总工会命名了首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同华发电公司“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位列其中。自此,同华发电公司在全方位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之履,极大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机组运行安全可靠性。

劳模领军 椽笔激发“协同效应”

同华发电公司创新工作室设在设备管理部热控专业实验室,前身为“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正是集团该公司特级劳模标兵、该公司设备管理部部长刘文军。成立创新工作室的初衷主要是发挥劳模、技术专家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职工破解生产难题、开发新技术新发明,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创建之初,工作室就如同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得到了该公司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工作场所到硬件配置,从资金投入到设施更新,从项目推荐到成果应用,每个环节都凝聚了该公司全方位的支持,使得创新工作室在创办伊始就得以迅速发展。工作室成立两年多以来,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业绩,年均创新成果10项,大大推进了企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工作室将“五有”模式作为规范运作的标准,即:有先进人物引领、有固定工作场所、有创新团队、有攻关项目、有创新成果,在规范化建设的指引下,围绕节能降耗、提高设备可靠性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

为将创新的力量辐射到每一名职工,工作室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针对生产系统及设备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在职工中形成了业务钻研和专业技术总结提炼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提升职工的参与率、成果率、覆盖率,发掘职工的创新智慧和潜能,培养出专业素质更高,动手能力更强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对技术成果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依托工作室这个平台团队学习攻关,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力量。

目前,创新工作室的“协同效应”正在持续强化,劳模、专家的引领作用得以发挥,职工创新工作渗透到生产工作的各个方面,创新工作室已发展成为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巨大引擎。

团队攻坚 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次次创新就如一场场“头脑风暴”。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刘文军带领着创新团队成员对机组CCS控制算法进行分析。“这种算法太粗放,在机组干湿态转换工况时极易产生主汽压力大幅波动,制约了变负荷性能的提高,不能满足电网对机组AGC变负荷运行的需求,每个月双细则考核要损失100万元左右。”“只有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解决了超临界机组固有的非线性、强耦合和大滞后等问题,才能使机组的变负荷能力满足电网ACE调节的需要”,又是一道创新课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寻找着解困的答案。“从哪里入手求解?”刘文军已经连续好几个晚上反复思考,难以成寐。一番番激烈研讨后,解决方法终于有了眉目,团队成员提出:在以机组负荷指令为核心的并行前馈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大量采集不同工况和不同煤种下机组的稳态数据,从这些数据中抽丝剥茧、建立数学模型,通过采用变参数控制,非线性补偿,动、静态前馈控制等技术,解决机组负荷响应较慢的问题,提高机组的负荷调节品质。项目改造后,每年为该公司创收达1500多万元。

然而,这些项目仅仅是工作室众多创新成果的冰山一角。两年来,共完成全厂热控系统可靠性改造、全程旁路控制系统设计优化、主开关合环控制回路改造等各类改造项目115项。其中,660MW机组给水泵变频改造技术更是首开国内先河,该公司原设计每台660MW机组配备3台35%容量的电动给水泵,无备用给水泵且耗电量大。通过改造,将原有两台35%容量给水泵扩容为两台50%容量变频器调速给水泵,同时保留原来一台35%容量给水泵作为紧急备用。此项成果于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该公司举办的“发挥市场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节能减排融资论坛上,在众多项目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2014年能效项目优秀项目奖”,标志着该项目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优秀节能改造技术。改造后给水泵耗电率平均下1.2%,节电率达到33%,按年利用小时5500小时,发电量72.6亿千瓦时计算,年节约标煤约3万吨,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在刘文军的带动下,这支创新团队拥有了更强的战斗力,而团队创新模式的引入,也让职工创新打破了 “单兵作战”、“一枝独放”的局面,创新成果已由图纸转化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薪火相传 打造人才成长摇篮

走进同华发电创新工作室,图文并茂展示着工作室成员的风采、技术创新项目成果、全年待解决的攻关项目及工作室管理标准等内容,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创新成果的无限魅力,这种力量成为了该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并影响激励着更多职工敢于攻关、参与创新。

“锤炼一批尖兵,发展一支骨干,最大限度辐射创新影响,力求成片带动”,这是该公司打造人才摇篮的一个成功举措。目前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共5名,其中研究生学历1名,本科学历2名,大专学历2名,该公司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领军人的引领作用,为职工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创造有利条件,影响和带动全体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投身到创新大潮当中。为将创新技术和创新成果普及推广,工作室把先进控制理论和技术以电子文档和资料文稿的形式记载在案,供每位员工参考学习。同时还创造了“核心技术讨论法”、“模拟仿真训练法”、“岗位实地培训法”等培训方式,使团队迅速成长;制定了“师带徒”制度,技术带头人与徒弟签订《师徒协议书》,通过师傅传授知识、经验,迅速提高职工专业素质。工作室自组建以来,平均每年为该公司培养技术骨干3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各专业技术骨干,他们不仅成为了助推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也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

汇聚涓涓溪流,摘取累累硕果。这支年轻的团队散发出蓬勃的朝气与智慧,走在企业全速前行的道路上,为企业实现提质增效、跨越发展挺起创新的脊梁。

作者: 岳竹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