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年前的6月18日,深圳在国内率先启动强制性碳交易,被纳入管控的单位包括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大型公共建筑。按照规定,深圳碳交易首个履约期已经到来,即在规定期限内 (6月30日之前),实际排放量超出政府签发的配额部分,必须通过市场购买补足,并完成报备。如果届时仍有企业未向市场购买超额排放的碳,将面临严厉处罚。
年定义为中国碳市场元年,眼下的履约显然是这个新兴市场的首次大考,考试成绩不仅能反映这个市场的实际操作价值和意义,甚至将指引其前行的方向。
为此,记者近日以深圳碳市场为样本,通过多方采访调查,试图窥探国内碳市场首次备考的真实面貌。
企业为何 “漠视”碳交易?首先是对这一新鲜事物的陌生感。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公司上下没有人懂,对于如何操作无从下手。第二是人手紧张无暇顾及。员工的日常工作较为饱满,如果要做好这项新工作,设立专门的人员和岗位再好不过,但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愿这么做。第三是配额缺口带给企业的经济支出不是太大。很多企业并不清楚自身配额是否够用,不乏企业认为富余或者缺口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支出都不会很大,没必要为此事花费太大精力。第四是对政府的执法力度存侥幸心理,有企业认为碳排放不同于污水、固废违规排放,政府不见得会因此动真格。
原标题:首次碳市场履约“成效”关乎国内碳市场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