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设施是指为社会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与福祉,但却会给附近居民带来负面影响以致产生邻避情节的公共设施,如核电站、化工厂、飞机场、垃圾处理站等。这类设施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设施所带来的效益为广大民众共享,其负面外部效果,如安全风险、环境污染等却要由周边居民承担。其次,规避负外部性的成本较高,通常只能通过区位转移实现。再次,对设施如管理恰当,发生意外的几率相当低,可一旦发生意外,后果非常严重。邻避项目风险的潜在性、非自愿承担性和规避成本高等特征,极易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当其反对声音没有通畅的渠道排解或迟迟得不到回应时,则选择极端的行为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担忧和不满。这种行为的可能性构成了学界日益关注的“邻避项目相关风险性”。
核电站作为邻避设施中的一类,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但随着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雄心勃勃的核电计划也引起广大民众的担忧。因此,探索核电站相关风险的预警系统,一方面是保障我国核能战略平稳推进的必要之举,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同类型的邻避项目提供参考。
核电站相关风险心理预警之信息管理模块
信息管理模块是预警信息的输入口和处理平台,承担核电站社会风险心理预警所需数据的搜集工作。科学、灵敏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是预警系统的基础,对于社会风险预防预控有重要意义。
一是风险信息采集。其一,民众核风险心理信息。心理预警系统立足民众心理,故信息采集的第一个关键内容是公众对于核电和核电站的心理表现。应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运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测量核电站周边居民恐核心理的内容和程度,并定期更新,把握不同阶段社会整体的核电心理特征,为风险预警提供参考。其二,民众核风险认知及行为信息。与风险心理密切相关的是民众的风险认知和行为倾向,尤其是后者,稍有疏忽便容易错失控制社会风险的最佳时机。因此,相关部门应深入基层,保持对民众行为的观察,了解当恐核水平较高时,普遍出现的风险认知和行为状态。如传播谣言、拒绝食用核电站周边食品、加入反核团体等,都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信息。其三,外部环境信息。主要针对核电企业、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对民众风险心理产生影响的主体,搜集其关于核电站的决策、行为,为风险预测与管理提供参考。
二是风险信息发布。其一,信息内部传递。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核电站社会风险信息门户网站,做好民众心理行为等信息在公共管理部门之间的传递与共享,预案制定部门、对策执行部门等均能及时了解潜在的风险状况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作出响应。其二,信息对外公开。本着公开透明的理念,将核电站相关风险信息公之于众,使民众了解政府的决策依据与方式,保证政府行为民主科学。同时,政府也可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核电安全的宣传说明,或者设置反馈渠道,进一步搜集公众信息。
核电站相关风险心理预警之指标编制模块
核电站风险指标编制模块的功能在于确定一套能有效反应风险缘起、程度、特征等的风险预警指标,并随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与维护。具体从两个层面展开:
一是指标体系建立。在核电站相关风险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深度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从理论角度思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尤其是涵盖已建成、在建和筹备修建这几类核电站的周边居民,通过汇总民众在核电站项目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探索实践中最有效的指标,保证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能及时发现风险迹象、预测风险走势。根据预警理论,指标体系将划分为警情指标、警兆指标和警源指标,分别反映核电站相关风险的险情、先兆和原因,通过多次调研,对指标赋权,了解不同因素对社会风险的作用程度,以之为参照,寻求对策。
二是指标体系维护。随着核电站数量的持续增加、核电事故的偶有发生、核电知识的不断普及,公众的核电认知水平、风险心理程度、风险行为表现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核电站相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信息管理系统对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进行实时完善、与时俱进。同时,对指标的赋权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把握不同阶段不同因素对相关风险的影响程度。以上两项工作需要专家参与评估,并定期发布较大的核电站风险调研,重新修正指标,增减内容、测算权重。
核电站相关风险心理预警之分析评估模块
风险评估是风险预警的前置阶段,目的在于对监测到的风险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进而对风险的类型、规模和程度作出估计。核电站社会稳定风险的心理分析评估系统是通过对民众关于核电站心理、态度、行为倾向等信息的分析,识别一段时期内可能发生的相关风险诱因、概率、趋势等。
一是风险识别。利用数据管理系统观测:核电站相关风险的类型是属于安全忧虑型、利益不均型、权力剥夺型还是综合型?风险规模是全球型、地域型还是个体型?风险特征和规模不同,其扩散程度和发展趋势也存在差异。核电站相关风险的来源是政府决策、他人行为诱导、利益分配、媒体报道等外因的影响更大,还是民众对核电站本身的排斥心理和消极认知起主导作用?不同的风险表征和致因,决定了预警对策的着眼点。
二是风险分析。其一,风险概率测算。通过预警模型分析核电站相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害程度,评估该风险是属于“大概率小损害”、“小概率大损害”、“小概率小损害”还是“大概率大损害”。针对不同组合的风险,管理者应采取不同方式和力度来应对。其二,风险机制分析。结合现实数据与风险理论,推测此类社会风险产生与发展的机制,探索民众心理和行为选择之间的因果数量关系,找到演化过程中可能消减风险的关键点,进而决定管理资源的投入方向。
三是风险评估。其一,风险级别。在分析核电站相关风险发生可能性与风险后果的基础上,评估风险是否突破警戒线,位于哪一警级,应实施哪一套对策。其二,风险趋势。对风险可能引发次级效应进行评估,预测社会失稳后,可能在经济、政治、科技等层面产生哪些衍生伤害,以便做好相关领域的应对准备。
核电站相关风险心理预警之警报输出模块
警报输出系统是预警系统的终端。首先,根据社会所能承受风险的程度,确定危机预警指标的上限和下限,划分警限。其次,将评估系统对风险程度的判断值与警限对比,决定此次风险落在哪个警界区间,进而决定发出何种警报以及用什么方式发出警报。
目前比较通用的警情演示系统是一套利用计算机建立的人-机智能互动的警报信号输出系统。其具体形式是通过一组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红、黄、绿灯的标识作为预警信号,将数据管理系统的计算结果和专家系统的分析结果,直观地在电脑屏幕上反映出来。如“绿色”表示无警,“蓝色”表示轻警,“黄色”表示中警,“橙色”表示重警,“红色”表示巨警等等,根据不同的警度级别启动不同力度的风险对策。此外,还可以通过曲线图、散点图等图形表示了解风险的细节状态。
核电站相关风险心理预警之对策支持模块
风险预测并非预警系统的最终目的。风险状况的评估与报警,是为了有的放矢,实施科学合理的对策,削弱或控制风险。因此,针对核电站相关风险,以民众心理干预和疏导为核心,建立丰富有效的管理对策系统,是预警系统的重中之重。
核电站相关风险的管理对策系统并不仅仅针对风险报警后的措施发布,也包含了日常的风险预防机制建设和遇到非常规警情时启动的专家咨询平台。
一是风险分级对策系统。该平台专门针对已观察到潜在风险并发出警报后的分级对策发布。具体可参照我国的“四级公共危机预警系统”,依据核电站相关风险即将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由低到高划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四个预警级别,建立了对应的危机预警分级响应制度。
二是风险常规防控系统。预警分级管理显示了风险已存在时的解决路径。而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应是“防患于未然”,只有在做好日常的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建设,才能从源头上遏制风险滋生。该模块包括对核电站周边居民的核安全心理干预,对核电站社会风险预警的组织建设,对核电站修建、运营以及核事故发生时的权责划定,对核电站相关信息公开的平台维护以及与核电站、核电站社会风险相关的法制体系完善。多角度入手,方能为核电站社会稳定风险搭建一张防控网。
三是特种险情咨询系统。虽然经过长期的摸索,管理者能大致掌握核电站相关风险的基本类型、级别、特征和应对策略,但这并不表示每次风险都能通过常规方法来处理。当遇到特殊情况时,就需要启动特种险情的咨询平台。平台由核电专家、心理学专家、应急管理专家等多学科智囊跨界组合,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对策,及时对特殊状况进行分析与处理。而每一次的专家会诊,都将由专业管理人员整理为新的案例,作为下次同类问题应对的借鉴。
在风险管理的心理学思路指引下,笔者所构建的心理预警系统对于提升核电站社会相关的预警水平和风险管理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完善,以保持预警系统的科学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