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年关又近,一年一度的煤电谈判再度拉开帷幕。恰在此前不久,疲软了近一年的动力煤价格出现了一波强势反弹,且目前煤价仍处于反弹过程中。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炭订货会到前几年的产运需衔接会,再到近两年的合同汇总会,每到岁末年初,煤电双方都会就下一年的电煤供需合同进行谈判,并不时展开激烈争论。因此,近年来几乎每到此时,“煤电之争”都会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这种所谓的“煤电之争”从根本上讲是市场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结果。一方面,由于电价长期实行政府管制,成本的上涨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发电企业对煤价上涨的承受力不断减弱;另一方面,为防止煤价上涨给发电企业带来太大经营压力,政府始终保持对重点合同电煤价格的指导,煤价实行事实上的双轨制,而且某些时候重点合同电煤和市场煤价格的差距高达数百元。这种情况下,发电企业每年都希望能以较低的价格拿到更多的重点合同煤,而煤炭企业则希望重点合同煤价格每年都能够涨一些,希望重点合同煤的供应量能够少一些,“煤电之争”由此而生。
2013年煤炭市场发生了质的变化,电煤价格双轨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煤炭价格实现了完全市场化。重点合同取消之后,电煤价格实现并轨,神华、中煤等大集团纷纷调整其煤炭销售定价方式。其中,神华新的销售方案为,跨省区销售的合同,现货销售价的销量和中长期协议价的销量按3:7的比例签订,现货销售价格参照环渤海动力煤指数价格执行,中长期协议价格在现货价格的基础上优惠10元/吨。中煤能源新的定价方式为,不再区分长期合同和现货市场,而是统一浮动作价,价格以环渤海指数为基准,以当周环渤海指数减10元与客户进行结算。
煤价并轨,煤企制定新的销售定价方式之后,发电企业不用再为了多签一些重点合同和让重点电煤价格少涨一点,而与煤炭企业争执不休。因此,2012年和2013年岁末年初的“煤电之争”相对平静了很多。
目前各大煤炭集团都倾向于以环渤海指数来进行销售定价,而各大发电集团也逐步接受了这一事实。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编制的,该指数以秦皇岛港、天津港、曹妃甸港、京唐港、国投京唐港和黄骅港等6个环渤海港口动力煤平仓价格为基础,经统计处理后得出各港口、各煤种价格水平及变化幅度,并最终集中体现为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平均价格。尽管存在种种质疑和担心,但指数发布三年来,其影响力业内人士早已有目共睹,在国内煤炭贸易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其权威性也逐步确立。
各界对环渤海指数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其真实性上,质疑其能否真正反映市场。质疑的理由主要是,2012年全国港口内贸煤炭发运量6.39亿吨,仅神华、中煤两大集团煤炭下水量占下水煤比重就超过了50%,而环渤海指数的一部分基础数据正是来自于这些煤炭集团,这些集团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报价控制环渤海指数,进而主导煤炭市场走势。这种质疑貌似不无道理。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目前我国煤炭市场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国内外煤炭市场已经日趋一体化,今年前11个月进口量已经超过2.9亿吨,而除了来自蒙古的进口煤之外,绝大多数均是通过海运的方式进口至华东和东南沿海地区。进口煤价格不仅不会被国内煤企主导,而且还会将国际煤市的变化传导至国内,进而影响国内市场。因此,尽管神华、中煤等大集团下水煤占比很高,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主导煤市,而是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调整销售价格。比如,很多人把10月份以来环渤海指数的上涨归结于神华等煤炭巨头抬价,对于这种观点,个人并不认同。就像7、8月份神华等巨头带头降价一样,笔者同样不认为他们是在恶意降价。7、8月份降价是因为6月份国际煤价出现了大幅下跌,而10月份以来涨价,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9、10月份国际煤价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
除了进口煤和国际市场之外,神华和中煤两大集团在华东和东南沿海区域还进一步面临着国内其他煤企的竞争。国内调往该地区的煤炭除了经北方各港口下水之外,还有一部分是非下水煤,神华和中煤两大集团在以上区域动力煤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估计也就在1/3左右。因此,不大可能对市场走势起到决定性作用,至多是给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煤价上涨是煤炭企业在为煤电谈判造势的说法有点勉强。一是煤价已近完全市场化了,现在无论是现货煤还是长协煤都逐步趋向于指数定价,对于双方来说,一年一度的煤电谈判更主要是确定一个供求数量,当时煤价对谈判的意义已经不大;二是尽管部分大集团煤炭销售占比很高,但他们尚难以主导市场走势,即便想为煤电谈判造势,恐怕心有余也力不足。
事实上,经历了多年的恩怨纠葛之后,随着煤、电市场化不断推进,煤电双方将更多的由竞争转向合作。未来,只要政府能够维护好市场环境,尽快推进电力市场化化改革,做好市场各环节的监管,避免某一方出现垄断,煤电双方只需达成长期的供需意向便可,价格完全交给市场决定。这样的话一年一度的煤电谈判将会越来越平静,直到不被各界关注。
(作者系睿能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顾问李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