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的黄金期只是一个核电建设的小高潮。现阶段核电仍属于发展早期,行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力还明显不足,行业仍需要培育中国的核电行业曾经因赢利高而引人关注,在新的电价机制下,核电企业还能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吗?核电产业在经历的是一个短期的低谷,还是长期的低迷?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袁彬表示,过去几年核电的黄金期,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上看,都只是一个核电建设的小高潮。2007年国家核电规划发布之前可以看作是核电产业的初创期,之后逐步进入到发展期,而现阶段仍属于发展期的早期。“福岛事故之后,尽管核电发展的速度有所回落,但我认为这不意味着停止,

首页 > 核电 > 核电建设与运行 > 市场 > 正文

核电产业仍处于上升期

2013-12-06 11:45 来源:《中国投资》 

过去几年的黄金期只是一个核电建设的小高潮。现阶段核电仍属于发展早期,行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力还明显不足,行业仍需要培育

中国的核电行业曾经因赢利高而引人关注,在新的电价机制下,核电企业还能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吗?核电产业在经历的是一个短期的低谷,还是长期的低迷?

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袁彬表示,过去几年核电的黄金期,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上看,都只是一个核电建设的小高潮。2007年国家核电规划发布之前可以看作是核电产业的初创期,之后逐步进入到发展期,而现阶段仍属于发展期的早期。

“福岛事故之后,尽管核电发展的速度有所回落,但我认为这不意味着停止,而是发展步伐的调整,核电的发展应该回归到更加理性科学的阶段,这将有利于中国核电健康有序地发展”,袁彬说。她同时表示,就目前整个核电行业而言,无论是设计、设备制造、建设管理还是运营能力,方方面面的资源都是不足的,在这个阶段,全面的市场化还为时尚早。

行业回归理性

记者:在福岛核事故之前,我们的核电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有观点认为核电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当时很多地方、企业也都希望能发展核电,但是这两年,情况似乎不同了,黄金时代结束了吗?

袁彬:我个人认识,我国核电早期实际上是本着保持核能力、提升核技术的目的去发展的,不是以产业化为目的来发展的,3个核电基地都是在特定环境和背景下、个案式发展起来的。截至国家2007年发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经历了30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但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站仅有6座、11台机组,总装机容量906.8万千瓦, 核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同期我国总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比例分别为1%左右和不足2%;尽管2007年核电规划发布之后出现了一个核电建设的高潮,到2012年底,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增加到1254万千瓦,仍仅占全部同期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1.1%,发电量仅占全国的2%,没有显著的增长。从规模上讲,核电在国家整体电力工业中的占比仍是非常低的。

此外,大家都注意到2007年之后的几年,几个核电企业的经营状况都比较好,不免有了核电盈利能力强的印象。我想提示,在看待这一现象时,关注几个因素,以便能够客观全面理性地分析。

首先,核电的投资大,是常规火电的3-4倍,建设周期长,大约10年左右,也几乎是常规火电的3倍,如果是同时开工建设的核电和火电同等规模机组,当核电还在大量投入资金,尚未正式开工建设时,火电机组可能已经投产发电了,从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项目全寿命周期而言,很难说核电的盈利能力就一定优于火电;其次,这些年恰好赶上火电由于电煤价格高涨的原因,经历全面大幅的政策性亏损,更凸显了核电一枝独秀,而这种情形是由于市场煤计划电造成的非正常的火电亏损,如果电煤的价格处于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火电的盈利可能比核电机组盈利能力还要好;再次,个别核电站,特别是引进技术中外合作建设的项目,外债比例高,赶上这些年人民币整体持续升值,按照新的会计准则的规定,汇兑收益都被确认为利润反映到财务报表中;而这点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的,而非核电自身能够控制、且是短期有利,长期存在逆转形成亏损的可能性;最后一点,此前建成的核电站,各自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建设管理模式,有着较多的特殊性,如项目技术路线不同,造价水平不一,资本金投放方式和比例不一致,贷款结构和来源不同等等,而外界可能并不了解它的特殊性,往往只是简单看报表上的利润数据,缺乏同口径的对比和全面的分析。

所以如果说过去的几年是核电的黄金期,我认为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上看,只是一个核电建设的小高潮。我认为用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更科学更合理一些。每个产业一般都要经历初创、发展、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周期。2007年国家核电规划发布之前,可以看作是核电产业的初创期,之后逐步进入到发展期,而现阶段仍属于发展期的早期。福岛事故之后,尽管核电发展的速度有所回落,但我认为这不意味着停止,而是发展步伐的调整,核电的发展应该回归到更加理性科学的阶段,这将有利于中国核电健康有序地发展。

记者:您提到核电发展变得更加有序,那么从行业发展的周期来看,您判断核电产业的前景是怎样的?

袁彬: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核电现在仍是处于上升期。因为过去建设和运营的核电站数量少,装机和发电量在整个电力工业中占比过小,作为一个产业而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仍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环境压力,核电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和提升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等方面,其作用仍是无法替代的。中国核电大约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经过这一轮规模化的持续建设,机组达到一定的数量,期间产业配套资源逐步完善,能力逐步提升,产业才可能有望进入到成熟期。我相信这个行业整体还是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最大挑战:资源和能力不足

记者:核电所面临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您觉得挑战在哪里?

袁彬:我个人的感觉是我国的核电产业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刚刚脱离初创期进入发展期的阶段,整个行业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在现阶段是明显不足的。

就目前整个核电行业而言,无论是设计、设备制造、建设管理还是运营能力,方方面面的资源都是不足的。如果与常规火电做一个对比就非常清晰。我国的常规火电在上世纪80、90年代也曾经经历过项目复杂、造价高、建设周期长的阶段,但是到了2000年之后,技术、建设和运营管理均基本趋于标准化,实现了规模化,项目的投资和运营可以由业主或者投资方自行管理,而不需要国家直接干预,只需宏观调控即可。达到这一状况的前提条件是,常规电力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培育,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期间不乏改革的尝试,培养了充分的设计能力、设备制造能力、一大批从业人员和具有建设和运营经验的优秀管理者。而核电尽管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但其规模还是远远不能跟常规火电来相比。仅在几个基地、个别沿海发达省份建成并运营了十几台机组,仍然可以看作是试点式的发展。

目前国内真正具有核电设计能力的单位没有几家,设备制造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不能满足需求,工程管理人员实际上也是稀缺的,经验也是不足的,包括铀资源的开采加工、乏燃料的后处理技术也是不足的。可以说,参与并经历过具体核电项目的单位和人员,是有一定经验的,但是对比国家确定下来的核电发展规划的目标和需求,实事求是地说,还是明显不足。所以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应是合理匹配资源、大力培养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发展目标,产业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核电行业仍需培育

记者:最近核电标杆电价发布,对于最新的电价机制,您怎么看?如何应对新机制?

袁彬:我理解最新出台的核电电价机制是为了促进核电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及时且必要的,在合理引导核电投资、促使核电相关企业提升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将逐步发挥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核电新建机组机型的复杂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和困难。

核电上网标杆电价确定为每千瓦时0.43元,无论是从测算角度,还是从过往经验来看,这个价格水平针对目前已经趋于成熟的“二代加”核电机组是相对合理的,相比大多数建有核电站的沿海省份的燃煤机组上网标杆电价也是低的,可以确保正常的生产运行。但在当地燃煤机组标杆电价低于核电标杆电价的地区,执行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且随燃煤标杆电价的调整而调整的做法,照顾了市场的需求,但对核电机组却不尽合理,核电的运营成本结构与燃煤机组刚好相反,燃煤机组的运行成本中变动成本,特别是燃料占的比重很大,燃料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反映为燃煤发电成本的变动,积累到一定幅度就会导致燃煤机组标杆电价的调整,而核电机组的运行成本与燃煤没有任何关联,变动成本占比较小,核电企业将面临不可控的经营风险。此外,目前新建核电机组多为引进或实验性质,建造和运营均没有经验,造价水平与成熟机组相比高出较多且尚未固化,尽管机制中给出了一定的提升空间,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商业行为的话,是没有企业愿意投资这样的项目的。但是现在这些项目的投资方都是国有企业,都承担着国家的使命,相当于国家把引进技术、产业升级换代的任务交给投资方,必须落实。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有企业在承担这些责任的同时,还要面对经营的不确定性,确是勉为其难。

当然,对于新出台的电价机制,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面对。机制释放出明确的市场倒逼信息,这是好事。作为核电项目的投资方,我们将进一步控制造价,加强成本管理的要求传递到投资的核电项目,推动业主将降本增效的压力传递到各参建单位和相关企业。

电价机制,归根结底是一种市场调节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核电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并非是完善的市场环境,同时还需面对诸多其他影响因素,且行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还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调节。一句话,核电,作为行业仍需培育。

记者:您对规划和政策有何建议?

袁彬: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成长过程,核电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更加需要相配套的政策及措施,支持和培育核电行业的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