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上午,北京国际风能暨展览会——风电技术论坛——能力建设与标准检测认证。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国风电项目高级培训专家刘邦祥先生演讲:“风电场运维专业教育协作平台”项目经验总结。以下是全文:
刘邦祥: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早上好,非常感谢组委会和田德教授给我的机会。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在中国进行了30多年的发展性援助的合作。他目前在执行项目有30多个,30多年有几百个合作项目,现在的项目主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法律合作,金融体系发展和保险等等领域。
这个项目最初是在2000年前后,中德两国之间签订了风电发展倡议,在2005年开始设立了一个合作项目,合作领域都有各自的重点,在能源公司的合作主要以运行维护的技术为主,以及风电场技术管理来进行合作。和电科院合作是风电并网方仿真标准,风资源预测。
这是我们第一阶段到,2010年与能源公司合作在苏州设立了白露(音)合作中心。
在能力建设方面,开发了一个混合式在线的,和面对面的培训课程,对风电工程师的培训,德方提供了(英语)风电机组,在我们张北基地的第一号机组。我们现在风电和太阳能、新能源领域发展虽然很快,但是在中国能源消耗的比重依然很低,所以发展潜力很大。对运行维护人员的需求,因为我们国家装机容量不断的被突破,所以缺多少人预测也不是那么确定的。到现在为止2014年大概需要运行维护人员4到8万人不等。
我们现在所提供的专业培训的风电场运行维护人员,不论是哪种预测,都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人员的能力构成来讲,中国装机和美国风电装机大体一致,中国在2011年底已经超过美国,但是发电总量比美国低了不少。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运行维护人员的能力,也是一个因素。
所以在2011年,中德两国签订风电合作项目第二期的时候,就把风电场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平台也建立在项目当中,这个项目就是和中国教育部进行合作,来执行运行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确定的业务领域首先是建设培训师资和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改进院校的教学管理和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增强风电运行维护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透明度,确定了一些合作目标群体,采取了一些策略。希望实现项目所规定的目标,至少有4家合作机构改进了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组织风电专业能力和教学基础能力。
我们组织风电的培训师,专业教师进行混合在一起组织培训,使他们按照培训所提供的国际上通用的一些教学课程开发的方法,在框架指导下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协作。我们希望企业和院校之间能够产生更密切的人员之间的合作。组织了十几次的研讨,培训活动,还有国际考察,参加活动1200人,12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这方面的不足是,因为我们得到企业的支持少,企业来派出来的有经验的培训师数量不足,还有职业院校的老师缺乏实践经验。
我们组织老师和企业培训师资组合混合小组,在操作中按照一定的教学框架来参加培训活动,使他们能够在做中学,自己如何感受到企业,培训师,教师在一起来接受培训。这是按照项目来进行的。
第二,是围绕风电开发,专业能力建设,专题性的管理者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学校的领导者共同到国外考察,考察了德国,新加坡,台湾,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者转变教学的观念,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转变。
不足虽然个人之间能够建立很好的关系,但是受制于机制还有理念的约束,使一些机制上的合作并不能够深入到像德国那种合作的程度。
第三个策略,推进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发,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国家在2004年由劳动部牵头做过风力发电运行检修员的职业资格,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风电发展很迅速,这个资格在很多企业看来,在学校也说,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发展的需求,能力构成发生了变化。
中国和德国政府也在进行合作,除了风电之外,还有一系列的机电类职业资格的调整和颁布。另外一个项目就是中德汽车的合作项目。
我们做任何活动,培训、研讨、考察活动,都是与合作伙伴共同策划,在国内的活动由合作的核心院校和核心企业来轮流组织活动,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培训师共同组成培训小组,一起来完成培训任务,围绕着建设风电系列化专题,以教学方案怎么设计,来组织老师和培训师的共同培训,来推动能力提升。
老师和培训师不仅要学会在技术上增加操作,完成项目,更重要组织学生来完成项目。
有6家核心院校已经设置了风电场运行维护的试点班,检查教学方案。
我们组织国内研修和国外培训是相互匹配运行的,希望国内培训能为国际考察奠定经验,共同
来服务培训师和专业教师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新加坡和台湾的教学工厂,就是在做中学的方式。到新加坡和台湾,因为大家语言没有障碍,大家沟通比较顺畅。经过几次培训之后,老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院校的教学设备,是受到应用普通本科大学教学装备的影响,是以知识系统化传输为目标,而不是以应用能力培养来考虑。所以我们教学装备综合性训练装备明显不足。
这是一套德国按照系统化培训专业人员制的培训装备。它是如何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的知识学习同时进行简单任务的演练,到系统化的能力培养是怎么发展的。
我们这个策略不足之处表现在,企业的代表参加培训师培训活动,代表比例不够。合作院校的老师派出,每次派出的老师不大一样,所以系统化的教师培训并不能保证连贯性。
学校的教学改革还存在问题,老师的教学自主权不够,虽然老师准备采用一些项目化教学,基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但是因为学时的划分,教学教室的划分,造成学生难以持续的完成一个项目。
现在经过多次考察,德国也发现,中国风电场的运行维护、检修、故障排除工作,在大多数工作下,还是由制造企业来完成的。因为我们风电场都比较新,还没有过质保期,所以风电企业来进行。所以现在与风电制造企业合作。我们开发都是大型的国企,他们重学历更超过重能力,学生主要通过当地的人事代理制度,就是劳务派遣制度来完成,这些就影响了高能力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老师培训还需要比较系统化的专业技术装备。
我们一年半左右的合作关系,我们有14所院校参加合作,有30家企业参加合作比较稳定,有40多个教师和培训师能够独立进行风电专业的活动,并且组织教学活动。
这是我们12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大纲。我们以后可以再讨论。十几年来教育部一直在推学习领域的课程,这可能对我们这个论坛不是很适合进行详细介绍。
我们合作院校高职高专为主,有两家中专院校。今天我们一个培训课程要进行,就是系统化培训,风力发电机组故障的排除。将来我们还会对课程怎么来设计,老师组织教学来进行研讨。
在管理上来讲,到今年11月份,可能会进行一次能力与导向的评价,再教育活动,以风电为例,主要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明年初,组织一次风电专业课程的实施与一体化系统开发,是与德国公司一起来影响。
我们需要更多的企业来参加这个平台的活动,无论提供设备,教学装备,或者安排老师到企业来参加培训,企业里的培训师可以和老师合作起来编制一些教学方案,考评标准,督导教学是不是按照实践导向来组织设计的过程。企业可以从中获得,不仅会做更重要会教,会评价后备人才的发展。企业可以从学校里面发现更合适的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员。经验交流不仅是国际的,更主要是跨越学校和学校,跨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是最可贵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