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终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等利好因素刺激,上半年LED产业出现复苏迹象,部分上中下游企业的订单甚至排满。但好景不长,由于此前各大LED照明企业大量铺货,短时间内渠道库存难以消化,进入三季度后,LED照明市场增长再次呈现疲软状态。与此前政府鼓励投资导致产业虚火不同的是,本轮LED产业从回暖到“冷落 ”主要基于市场供需规律。而这也似乎预示着整个LED产业正逐渐由以政府主导发展为核心逐渐回归至市场自我调节的轨道。在此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上半年国内LED产业频频出现的整合现象。各大LED龙头企业为迅速抢占市场高地,纷纷采取扩产、并购

首页 > 市场 > 正文

抢占新位次 LED照明寡头竞争雏形初现

2013-09-16 13:17 来源:高工LED 

受终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等利好因素刺激,上半年LED产业出现复苏迹象,部分上中下游企业的订单甚至排满。但好景不长,由于此前各大LED照明企业大量铺货,短时间内渠道库存难以消化,进入三季度后,LED照明市场增长再次呈现疲软状态。

与此前政府鼓励投资导致产业虚火不同的是,本轮LED产业从回暖到“冷落 ”主要基于市场供需规律。而这也似乎预示着整个LED产业正逐渐由以政府主导发展为核心逐渐回归至市场自我调节的轨道。

在此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上半年国内LED产业频频出现的整合现象。各大LED龙头企业为迅速抢占市场高地,纷纷采取扩产、并购以及上下游合作的方式进行规模重组和渠道有效配置,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与此同时,随着LED市场秩序不断地自我调整,整个LED产业的格局也正日趋走向分化。

整合潮升温

“除第二季度订单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LED产业最大的变化则是在于上中下游之间的整合力度在不断加大。”晶元宝晨光电(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俊博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其实从今年4月开始,一场由上游向中下游蔓延的整合大潮已经在逐步升温。

4月8日,中国红黄光芯片老大乾照光电公告称,拟收购东莞洲磊电子有限公司,随后马鞍山圆融宣布顺利收购江西睿能科技,这两家上游芯片企业的举动意味着LED产业整合序幕正式拉开。

紧接着,国内芯片龙头三安光电宣布与珈伟股份成立一家LED应用品公司,总投资超过10亿元,然后又砸下2200万美元将美国流明收入囊中。

随后,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江西联创光电公告称将以1672万元收购上海信茂51%的股权,布局华东地区的LED业务。而很快,国内封装大厂瑞丰光电发布公告称,将与TCL集团、台湾璨圆光电全资子公司裕星企业共同斥资2亿元,成立华瑞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种种迹象表明,2013年上半年整个LED产业正掀起一股全产业链整合浪潮,企业间的整合正由单一领域的横向并购转向上中下游产业链分工合作。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LED市场火爆的情况,其市场容量、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愈发明显。

与整合潮同行的还有“倒闭潮”。由于合理的整合,使得企业“结群”形成更有优势的竞争力,从而压制竞争对手,取得更大市场份额。“但不是每一家都能有并购或被并购的机会。主要还是看企业有没有优势,能否具有合作的价值。”三星LED中国区总经理唐国庆表示,整合的过程中,将淘汰一大批市场“累赘”。

“出现兼并整合是LED产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市场必须要经历一番清洗才能逐步回归正规。以上游芯片领域为例,目前产能过剩的状态仍在持续,尽管市场前景看好,但今后行业整合会更加残酷,有很多企业已经看不到希望了。”王俊博告诉记者,不光是大陆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的LED企业也正在洗牌,近日拥有逾40台MOCVD设备的奇力光电因拖欠银行团56亿元新台币债务而被迫停产,而另一家台湾外延芯片厂晶发光电目前亦是如履薄冰。

而在LED显示屏领域,洗牌整合效应更加明显。尤其是步入今年第三季度后,LED显示屏行业历经震荡,从七月份开始,深圳亿光科技、十方光电等中小企业纷纷停产歇业,而具备一定实力的迈锐光电和联腾科技则相继选择被并购,整个LED产业洗牌整合正进一步升级发酵。

“马太效应”初显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LED上中下游产业链整合一直在暗流涌动,部分资本雄厚的企业一直在积极寻找投资并购标的,企图通过快速整合来提升产能、品质以及成本管控能力。

“LED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大者恒大的格局已是主流趋势,眼下有资本优势的企业都在加速并购整合,以前LED行业‘一盘散沙’的局势将会发生变化,产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晶台光电总经理龚文告诉记者。

今年上半年以来,尽管LED行业出现回暖迹象,但各大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两大阵营的生存状况却是冰火两重天。根据目前已披露的LED行业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显示,以三安光电、瑞丰光电和聚飞光电为首的龙头企业的净利润平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

而反观中小型LED企业阵营,业绩普遍惨淡,迈入三季度后,业内频繁传出中小企业老板跑路、倒闭破产的消息。毋庸置疑,主因自然系资金链断裂,企业短期内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对于我们这类规模不大的企业而言,LED照明市场现在究竟火不火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活下去,眼下LED产业已经进入了‘剩’者为王的时代。”深圳晶蓝德灯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世全道出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心声。

近年来,受中国整顿影子银行政策波及,包括LED和光伏等在内的产业都已被列为限制放款的“六大限制产能”产业之中,LED中小企业借贷融资变得步履维艰。因而,在此资金紧缺的生存困境下,不少中小LED企业纷纷开始主 动寻求资本雄厚的公司被并购,以避过淘 汰洗牌 的洪流。

“市场竞争太烈,我们的LED芯片产品虽然实现了销售,但由于产品在良率和亮度方面与同行业仍存在小幅差距,订单一直不多。更糟糕的是,公司成立不到三年,包括厂房建设、购买MOCVD机台设备在内,已经投入资金将近5亿元,现在正面临资金短缺的压力。”华东地区一家专注LED上游芯片业务的老总无奈地告诉记者,眼下正考虑找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商议并购事宜。

实际上,伴随着市场洗牌进入白热化,LED行业的分水岭已经逐渐清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正加速显现,未来整个产业将会进入寡头竞争阶段。扩张大战在即,而借助并购、整合、强强联手、资源整合以及优势互补来增强实力,这成为诸多企业的共识,未来LED产业的竞争将会上演诸侯纷争之势。

供需失调风险

从长远来看,上中下游企业间并购整合的加速,有利于整个LED产业进一步走向成熟,让市场回归有序竞争。但值得关注的是,收购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整合,将双方的优势资源匹配后发挥到最佳,实现效益最大化,将是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整合收购之前,企业要对并购标的进行综合而详细的评估,因为检验其收购成功的最终标准是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此前不少有实力的LED企业并购其他公司后反倒掣肘母公司的案例不在少数。”武汉迪源光电董事长董志江告诉记者,整合一家企业所耗费的精力和财力是并购时的数倍,尤其是受限于市场增长空间、毛利率跌至谷底的LED显示屏企业,企业为推广业务需耗费相当的市场投入,必要时甚至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补充存货。

此外,在并购交易完成后6至12个月的磨合期内,很有可能因为被并购企业管理层之间管理理念、风格及公司文化等不同而产生冲突,造成关键管理人员甚至高层流失,导致客户基础和市场份额遭到破坏。

而除兼并收购和上中下游产业链“联姻”合作外,上半年仍有不少LED上市公司进行募投扩产,壮大规模以保证利润。尽管一、二季度上中游市场形势有所好转,大多上市企业的中报业绩靓丽,但整个LED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依旧在持续。因此,LED市场回暖的速度能否跟上行业产能扩充的步伐,是否会造成市场供需失调,仍有待后市观察。

“中国LED行业的发展犹如义和团爆发一般,短短几年时间,各路资本蜂拥而上,结果造成整个产业长期处于竞争混乱、同质化严重以及产能过剩等恶劣环境中。”重庆地区一家欲打造全产业链的LED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

上述高管认为,LED行业与之前相比确实有所改观,但留给大多数企业的机会只是阶段性的,行业始终无法摆脱周期性因素,一旦出现复苏的苗头,有资本实力的企业就开始大肆扩张,使得产能利用率大打折扣,导致折旧率上升,最终影响企业盈利。

但不可否认的是,扩产、并购整合以及上中下游企业“联姻”是当下LED产业的主旋律,企业唯有适时扩大规模、整合优势资源及积极建立合作共享平台,才能在未来的战场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共赢市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