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4年前奥巴马高喊“change”不同,罗姆尼此次参选美国总统高举的一个主旨是:能源独立。
罗姆尼认为,美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自然资源将成为美国竞争优势的长期源泉。其将能源独立的远景放在2020年,彼时将可为美国增加5000多亿美元的GDP,300多万个工作岗位。
有意思的是,在罗姆尼高喊“能源独立”之前,这个在过往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已经在美国能源部、能源大鳄之间形成了共识,而触发这一反击的却是被俄罗斯新任大帝普京嗤之以鼻的页岩气。
得益于页岩气的成功商业化开发,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美国页岩气产量翻了12倍,从占美国天然气供给量的1%迅速上升至23%,使美国成为气价最低的国家(欧亚气价是其3倍以上);由于水力压裂技术在页岩气上的成功突破,同样使得应用该技术的页岩油的开发实现井喷式增长,2012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1090万桶,2013年可达1140万桶,创历史最高纪录,逼近沙特1160万桶的日均产量。
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预计,到2015年,美国将大幅度超越俄罗斯,成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到2017年美国会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到2035年美国将基本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白宫显然不仅仅满足于此。白宫于2011年发布的《未来能源安全蓝图》中指出,未来美国将加大本土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使美国成为能源净出口国。
美国正成为新的天然气“沙皇”和新的石油“中东”。天然气方面,继日本之后,2012年12月11日美国与韩国的公司开始探讨出口天然气的可能,而美国众议院则提倡多向欧洲出口;石油领域,在时隔62年后的2011年,美国再次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
美参议院国际委员会共和党副主席理查德·卢格在12月中旬已为此提交相关法案,在其看来,“美国天然气出口,会有助于消除北约盟国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影响”。
俄罗斯政界有句话:“天然气价格有多高,普京权力就有多大。”俄罗斯担任着供应欧洲四分之一天然气的重任,而担任过两届总统、一届总理的普京深谙能源外交之道,在国际事务中与欧盟一些国家意见相左时,克里姆林宫随时就会举起天然气这根大棒。
同样的,作为亚洲天然气的三大进口国,中国、日本、韩国的天然气进口很大程度仰仗于俄罗斯的鼻息,特别是后两个国家,甚至是全球第一大、第二大液化天然气买家。在竹岛(独岛)问题上,日本可以和韩国隔岸相争,而在北方四岛的争论中,大和民族只能无奈地看着俄罗斯前总统登岛并宣布建立更加坚固的军事基地。
但如今,高达19亿美元的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办公大楼在其竣工之后,即将面临“崩塌”。这家占据俄罗斯总出口额12%的国有企业,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面前无计可施。俄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克列帕奇说,由廉价的页岩气造成的竞争将使该公司在2014年就陷入困境。
根据美国赖斯大学贝克研究所的预测,如果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能在全世界得以复制,那到2040年,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非前苏联国家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25%左右降低至13%以下。
这里有一个算术题: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成本(2012年4-6月),上游成本每立方米约为0.53元人民币,中游成本每立方米为0.3-0.45元,下游运输成本从墨西哥湾运送到韩国每立方米0.7元,共计1.53元。与之相较,2012年7月24日上海石油交易所进口的液化天然气现货价3.3元。
目前油气出口收入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当美国廉价液化天然气出口和亚洲国家本土页岩气生产同样实现革命性突破,当欧洲、中国、日本和韩国开始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并自我实现在页岩气开发领域的突破,俄罗斯将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面临如此窘境的并非只有俄罗斯一个,中东同样成为下一个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沦陷地。
美国能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石油产品总需求量下降9.5%至日均1880万桶。美国石油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2012年8月份衡量美国国内石油需求的石油交货量比2011年同期下降4.3%至日均1857.3万桶。两相比较,页岩气对石油的替代效应愈加显现。
目前全球能源消费仍然是石油占比最大,35%左右,天然气(包括页岩气)和煤炭分别为24%、25%。页岩气的兴起,令天然气占比逐步提升,石油和煤炭的占比下降。
更为讽刺的是,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英国石油公司、英荷壳牌以及瑞士维多石油公司等6家公司近期已向美国政府提交了原油出口申请,而2011年美国已经初次成为成品油产品净出口国。
可以预见到的是,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加速进展,未来20年美国将逐步减少从中东地区的原油进口,显著加大其天然气的出口,那么新的地缘政治命题是:“后美国世界”是否需要新的原油运输保障国?东南亚在韩、日天然气进口来源地的地位如何加以保障?实现了能源自主的美国,将不再会像以前那样捍卫中东的霍尔木兹海峡。与此同时,国际石油贸易方向也会发生转变,到2035年,产自中东的近90%的石油将被吸纳到亚洲。中东到中国和印度的供给航线的重要性也将加强。
而壳牌的一份报告却无情指出,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原油消费量的增速,在可见的未来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乐观。在这背后,欧佩克却要面临低廉气价、美国更多石油出口的冲击,而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原油增量也在加速。
在消费增速迟缓和产量增速加快之间,也就意味着石油价格会在长期内维持低价。
如果说一个重要客户的消失是悲剧的话,那更惨的则是客户成为极具战斗力的竞争对手。北美崛起为油气出口重点地区,将对沙特油气出口构成重大打击。以美国为首的新油气出口国正不停开发新技术和新区块,以降低非常规油气开采成本,额外的供应和新的竞争者将大幅拉低全球油气价格,沙特将面临艰巨的价格挑战。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从美洲到欧洲,从亚洲到大洋洲,目前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都相继开始对页岩气资源展开调查与勘探。如若这些国家的页岩气可以得到大规模的应用,那么就会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甚至是直接替代。
这其中,不得不提及的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资源和能源部长马丁·弗格森在2012年10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激情昂扬。弗格森说,到2017年,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的出口能力将达到8000万吨。目前世界在建的10大液化天然气项目中,澳大利亚占了7个,澳大利亚最快将在2015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并很可能最终占据头把交椅。
更让人震惊的是,页岩气革命对世界产业格局的重构。
自2008年以来,由于大量天然气电厂的投入使用,美国电力批发价格平均下降了50%以上,其中2011年第四季度批发电价下降了10%。在美国西部某些地区,电价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每兆瓦时87美元下降到2011年12月的每兆瓦时39美元。
另一方面,传统电力生产商的利润正因天然气价格的下跌而受到损害。美国能源署(EIA)数据显示,在电力能源消耗中天然气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18.76%上升至24.72%,而石油比重由3.05%下降至0.74%。
美国化学理事会2011年报告,天然气作为主要燃料在重化工复苏方面增加了成本优势。预测2017年重化工产能提高29%,其中乙烯提高12.4%,85%的乙烯从液化天然气中提炼。美国化工厂开工率由三四年前的不到60%,上升到现在的93%以上,盈利水平超过了中东。
2011年,美国化学品出口额1890亿美元,同比增长11%,预计2014年将达到2300亿美元。成本优势使美国制造业更具竞争力,推动了其制造业的回流。
从中期来看,天然气在发电、供热和交通领域对煤炭和石油具有显著的替代潜力,加之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低位,美国工业将享受到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对于天然气价格较高的欧洲和亚洲的竞争对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低廉的天然气会推动美国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甚至可以匹敌亚洲低廉的人力成本。因此,美国企业有望提升其在世界工业中的市场份额,从而推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当然,页岩气的开发并非一路坦途。
目前,开采页岩气使用的液压水力压裂法是通过向地下压入大量添加了化学物质的水,使燃气所在的地层产生缝隙,以便抽取燃气。这些被注入化学物质的水将抽回到地面,放入临时的蓄水池中,处理后重复利用,或是排放到地下和河流中,有可能对周边的水源造成污染。
《科学》杂志已证明,页岩气如若开采不当,可引发轻微地震。这也成为反对组织抗议的一面旗帜。